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导游资格 > 辅导资料 >

北京历史沿革 元代大都

2011-07-06 
文天祥祠位于东城区府学胡同。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原顺天府学的一部分,是明清两代祭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场所。祠内陈列着文天祥的生平资料及文物。
编辑推荐:

麦克尼尔瀑布的棕熊
精英大多坐前排
苦难熬成的花朵

第三节 元代大都
  一、蒙古族的兴起与元代的建立
  12世纪末蒙古族兴起。1215年蒙古骑兵突破南口天险,攻占中都城,使之至成废墟。忽必烈继位后,不得不另选新址,再建新城。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改巨号为“元”,并于至元九年(1272),改中都为大都(西方人称其为“汗八里”,即大汗之城),定为国都,从此北京成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中心。北京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即从此时开始。
  二、元大都城的概况
  (一)城址的迁移
  在北京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燕都蓟城到金中都城,始终是在一个原始聚落的基点上,依托莲花池水系逐渐壮大起来的。到了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元大都时代,鉴于金中都城池战乱中的严重受损,莲花池水系已远远供不应求,以及金代在漕运问题上屡屡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元统治者决定从莲花池水系迁移到水源充足的高梁河水系,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外另择新址,营建大都城。
  (二)大都城的规模与布局
  大都城的主要设计者是汉臣刘秉忠。城池以琼华岛为中心,1267年建1276年初具规模,1285年全部完成。大都城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还是当时最大自商业中心,属于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城市,人口达到四五十万。
  1.大都城的规模
  元大都是由宫城(大内)、皇城、大都城二三道城垣组成。
  ①宫城(大内)
  环绕琼华岛的水域:北海、中海,在元代时称太液池。元代的宫城(明清紫禁舡的前身)位于太液池东侧,主体建筑由处理朝政的大明殿和寝宫延春阁组成。宫扛围以砖墙,有四门,即南门崇天门、北门厚载门、东门东华门、西门西华门。
  ②皇城
  皇城为皇家禁地,皇家的宫殿有三组均围绕在太液池周围。东岸为宫城是居于皇帝的一组宫殿。太液池西岸有南北两组宫殿,北部是兴圣宫,南部是隆福宫它们分别是太后和太子的住所。皇城的四周被高墙环绕,称萧墙或红门阑马墙。
  太液池、万寿山(即琼华岛)、瀛洲(今团城)构成了皇城内风景中心。山顶的广寒殿金碧辉煌,殿中曾放着一只精美的石制大酒瓮—“渎山大玉海”,是忽必烈宴请群臣时用过的珍贵文物(现放置在北海团城)。
  ③大都城
  元大都地形呈正方形,以示皇权至上。南城墙在今天东西长安街南侧,北城墙在今德胜门小关一线(元大都城墙遗址),东西城墙在今天东西二环路再向北延伸。大都城周长30千米,全城土筑,共建城门1l座。其中东、南、西三面各筑三门,北面有两门。
  东城墙的三门为(自南向北):齐化门(今朝阳门)、崇仁门(今东直门)、光熙门(今和平里东);西城墙的三门为(自南向北):平则门(今阜成门)、和义门(今西直门)、肃清门(今北师大西);南城墙的三门为(自东向西):文明门(又称哈达门、海岱门,今东单南)、丽正门(今天安门南)、顺承门(今西单南);北城墙的二门为(自东向西):安贞门(今安定门外小关)、健德门(今德胜门外小关)。元大都城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楼,今古观象台就是大都城东南角楼所在地。大都城外还有一条又深又宽的护城河。
  大都城内共分50个坊(居民区),各有坊名。城内街巷规划严谨,纵横交错,排列整齐,如同棋盘。南北方向的大街为城市主干道,东西方向排列着小街或胡同(元时开始将巷道称胡同,蒙古语“水井”之意)。居民住宅开始大规模出现四合院,坐北朝南,以得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全城主要市场有三处。一为斜街市(积水潭北岸),因靠近漕运码头,故商业荟萃,是全城商业最繁华的地点;二为羊角市(西四附近),是羊、马、牛、驴、骆驼、骡等交易之所;三为枢密院角市(东四西南)。
  2.大都城的布局
  元代确定京城子午线,作为城市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棂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厚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直达中心阁。大都城的中轴线奠定了明清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基础,形成北京城市构架中的脊梁。
  大都城的平面设计是以《周礼.考工记》建都思想为主导,即“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宫城内的主要建筑位居南北中轴线上,南面的大明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城北积水潭北岸有全市最繁华的商业市场斜街市。城内东侧齐化门内建太庙,城内西侧平则门内建社稷坛,设计理念清晰、准确。
  三、元大都的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是大都城重要建设的内容之一。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解决大都城的水源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都城重要的水利工程有两项,一为通惠河的开凿,二为金水河的开通。
  (一)通惠河的开凿
  元代江南物资丰富,大批物资从水路(大运河)直抵通州,仅粮食一项就达到百万石以上。货物到达通州再陆运大都城内,“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民不胜悴”,耗资巨大。为了使水路运输直达大都城内,并真正解决大都城水源问题,元代大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勘测、修建通惠河的漕运工程。
  郭守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引昌平白浮泉水,西折南转,汇集西山大小水流来增加河水水量。经瓮山泊(今昆明湖)汇人海子(今积水潭),再由海子出万宁桥,沿皇城东墙外南出丽正门东水关,向东至通州与大运河相通。总长度达82千米。因大都城地势高出通州20多米,因此在沿途设有多处水闸来调节水位落差。
  1293年工程竣工后,忽必烈回大都,路过积水潭海子见“舳舻蔽水”,龙颜大悦,赐名为“通惠河”。通惠河的开通使南方的物资可直达大都城海子码头,促进了大都城的繁荣。
  (二)金水河的开通
  元代引玉泉山水从和义门(今西直门)南水关人城,曲折南转,至皇城注入太液池,再经皇城南门周桥下出皇城,与通惠河相汇。因玉泉山在大都城西,西方在五行中属金,故称此河为金水河。金水河为皇家御用水,严禁沿途百姓以任何形“污秽”水源。
  四、重要历史人物
  (一)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契丹族,辽皇族后裔。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的大臣,官至中书令。他建议蒙古族统治者接受中原封建统治制度,行君臣礼,以尊君权;并以必用文臣为理由,开科取仕,释放儒士;反对以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使中都及周围中原地区的城市与农田得以保存。死后被葬于瓮山泊东岸。
  (二)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成吉思汗之孙,元代皇帝,在位时统一全国。并重用北方理学家刘秉忠等人,吸收历代统治经验,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种国家制度,巩固和发展了以蒙古族为首的多民族国家。
  (三)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河北人,初名侃,少时为僧,精通天文、地理、历法,是北方著名理学家,深受忽必烈赏识。他不仅奏国号大元,设计了上都(开平)与大都,还制定了元代开国的各种典章制度。
  (四)关汉卿
  关汉卿(1210--1298),汉族,大都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一生中撰写的杂剧有60余种,散曲、小令数十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五、元大都遗存
  现今北京地区元大都城遗址、文物尚存的有妙应寺、东岳庙、万松老人塔、文天祥祠、元大都土城墙遗址、云台、渎山大玉海、浴德堂、国子监、孔庙等。
  (一)妙应寺(俗称白塔寺)
  妙应寺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寺因白塔俗称白塔寺。白塔寺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为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并参加兴建。
  至元十六年,塔前建起了规模庞大雄伟的寺院称大圣寿万安寺,明代改名为妙应寺。妙应寺由四层殿堂和塔院组成。白塔为中国现存最大、最早的覆钵式塔,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其刹顶的造型也是中国目前所独有的。
  (二)万松老人塔
  位于西城区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东口。万松老人是金元时期著名的佛教禅宗之一曹洞宗的大师,曾被金章宗诏命为仰山栖隐寺的住持,在他众多的弟子中最得意的是元代的宰相耶律楚材。万松老人死后葬尸骨于此,人称万松老人塔。明清多次重修。万松老人塔为七级密檐式砖塔,别致玲珑,是北京城内一处著名的古遗址和街景,成为北京文化古城早期的标志之一。
  (三)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位于东城区府学胡同。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原顺天府学的一部分,是明清两代祭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场所。祠内陈列着文天祥的生平资料及文物。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1279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囚禁于大都城,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初九,就义于柴市,其正义凛然的诗篇《正气歌》一直为后人所传颂。明洪武九年(1376),按察副使刘崧(s6ng)为了纪念文天祥,在府学胡同为其建祠。祠堂由大门、前厅和正殿三部分组成。正殿的墙上镶嵌着明万历年问从良乡移来的唐代李邕书写的“云麾将军断础碑”和一些歌颂文天祥的匾额和石碑等。
  (四)元大都土城墙遗址
  位于北二环以北2.5千米处,地跨朝阳、海淀二区,是元大都城遗留下来的北部城墙(包括西城墙北段)的遗迹。土城墙遗迹最高处6米,底部宽15米,延绵12千米。其中从中日友好医院北部的土城遗迹一直向西到皇亭子为元大都的北垣遗迹,从皇亭子到政法大学一段南北走向的土城遗迹,当为元大都西垣北段的一部分。今天的小月河就是当年大都城的北护城河。元大都土城墙遗址是目前北京元代重要的遗迹之一,市政府建起元大都遗址公园,对土城墙进行维修和保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