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导游资格 > 地方文化 >

天津地方文化

2011-07-06 
谈起天津新剧的历史,不能不想起早年的老教育家严范孙。他雅好戏剧,娴通音律,常说:剧本加以改良,其功不下教育。
编辑推荐:

麦克尼尔瀑布的棕熊
精英大多坐前排
苦难熬成的花朵

天津快板  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深受天津人的喜爱,也为其他省市群众所喜爱。
  天津时调  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明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靠山调据传原系修鞋匠人休息时,背靠山墙自娱自乐的小调;鸳鸯调是男女相恋的情歌;胶皮调则是人力车夫(天津称人力车为"胶皮" )等座时唱的小调。这些来自民间的小调充 满乡土气息,强调高亢,词句通俗,韵味醇厚,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因此旧时街头巷尾,工余饭后,经常能听到人们自弹自唱这些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天津时调著名艺人有赵宝翠、周翠芝、谭俊英等人,其中佼佼者有秦翠红(绰号"棒子面" )、高五姑、赵小福等。50年代以来,有王毓宝异军突起,演唱反映新时代的新曲目,其嗓音洪亮、高亢,无有能望其项背者。以后又有后起之秀,使这一曲种得以继承流传下去。
  相声  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代。早年北京有穷不怕(朱少文)、万人迷、李德锡等人在天桥卖艺,为相声的形成和发展作做出了贡献。他们在演出实践中创作出不少新段子,大大地丰富了相声的内容。相声虽兴起于北京,但作为码头城市的天津,离北京近在咫尺,成为相声演员必到之地,,而且逐渐形成一个新段子必先得到天津观众地认可才能进京演出的局面。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都是在天津演出过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侯宝林、张寿臣、郭荣起莫不如此。现在相声界辈分最高的马三立先生也是在天津成名的。除此之外还有常连安、常宝昆、常宝廷、白全福、苏文茂、高英培、范振玉等等。天津虽然不是相声的故乡,但的确是培育相声成长发展的一块沃土。天津市民喜爱相声,相声也为天津市民带来更多的欢乐与笑声。
  京韵大鼓  是天津曲艺中的一个主要曲种。京韵大鼓又名小口大鼓,该曲种前身原是怯大鼓,后经钟万 起、于德逵等人的改革,将唱词改为京口上韵,腔调翻新,变为京音大鼓。后经不断改革,才最后定为京韵大鼓。二、三十年代以后,男女艺人如雨后春笋,进一步确立了京韵大鼓在曲艺中位居冠首的地位,并形成了以刘金宝、 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刘金宝曾从天津老艺人王庆宏学艺,加之他个人的天赋与勤奋,使他成为京韵大鼓一代巨擎,并有"鼓王"之称,蜚声曲坛50年而不衰。白云鹏多演子弟书,其艺术特点以小、 俏、细著称,独树一帜。张小轩风格粗犷沉着,气力充沛,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在唱段收尾时戛然而止,使人感到余韵不绝,别具一格。以后又有女艺人小彩舞(骆玉笙)崛起于鼓坛,她根据自身特点,兼容刘、白等人之长,创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特别低音方面吐字真切,声腔清楚,为一般女艺人所不及。小彩舞因此成为曲坛女鼓王,执天津曲坛牛耳三、四十年之多。骆玉笙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仍偶尔登台献艺。此外,当年天津还有大鼓票友,较著名者有李石如、冯质彬。
  京东大鼓  起源于京东香河、宝坻一带,演唱简单,所唱段子多为"蔓子活"(连台本)。后经刘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兴盛起来。刘文彬嗓音粗犷宽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纯朴,引人入胜。刘文彬之子刘少彬继承其艺。今天津曲艺团郝德宝,女艺人王韫秋,业余演员董湘昆,都深得刘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观众喜爱。
  西河大鼓  传入天津较早,以郝民一派独占优势,一致有天津西河大鼓为郝民家传之说。由于西河大鼓所唱多为"蔓子活" ,如" 杨家将" 、"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观众,二、三十年代在东兴市场、河北鸟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观众捧场。其中女艺人马增芬于1936年所唱的"绕口令"一曲,风靡津沽,妇孺皆唱,有如今日的通俗歌曲,想必当年西河大鼓也会有一支强大的追星族出现。
  北国话剧  在中国话剧历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早期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第一个演《茶花 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个到外国学习现代戏剧艺术,并把西方写实剧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是张伯苓的九弟张彭春。南开学校的话剧团曾为中国新剧运动播下的种子,曹偶,黄宗江等人都是从这里走上剧坛。著名导演黄佐临、沈浮、谢添等,演员石挥、魏鹤龄、梅熹、石羽等,都是天津人。
  谈起天津新剧的历史,不能不想起早年的老教育家严范孙。他雅好戏剧,娴通音律,常说:"剧本加以改良,其功不下教育。"所以他晚年特别重视戏剧工作,从鉴赏、审改、编剧以及指导演出,无不热情参加。一九一一年,他阅报得知通州人潘子寅因激愤与我国沦亡,在仁川投海自杀,遗书指陈国事一事,除请政府褒奖外,还请李琴湘编为新剧,约沪上名伶三麻子到京、津演出。他特别欣赏汪笑侬新编的历史剧,一九一二年推荐汪担任戏剧改良社教师。他经常与林墨青、汪笑侬等人及天津新剧团萧湛卿、益智新剧社江北邦以及北京广德楼杨韵普等人,研究戏剧改革事宜。
  西城板  是天津土生土长的曲种,其吐自发音完全是天津话,不论说与唱都极富乡土气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壮激昂,唱法和曲调接近语言,内容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众喜爱。当年在茶楼 演出时,常座无虚席。民国初年,天津城北门脸有宝和轩茶社和海。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