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在政治、经济方面基本上承袭了秦王朝的制度。西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时期之一,主要原因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政治情况有所改善,地主经济得到大发展。
在哲学与宗教方面,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的经典几乎无存,通经的儒生也很少。西汉前有些老儒依靠记忆,口头上传授了一些经书,以隶书记录下来,叫做今文经。此后,又相继在孔子的旧宅或其他地方发现了一些用战国文字写的经典,这些经典多数归国家。西汉末年,刘向等人整理旧的经典,叫做古文经。从此开始,一直到东汉末年,今、古文经两派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两汉时期的主要宗教有道教和佛教。道教是由黄老学说与巫术结合而产生的,大约形成于东汉(公元25~220年)中期。最早的经典是《太平清领书》,共一百七十卷,今存的《太平经》残本基本上保存了这部经典的面貌。佛教是西汉之际由西域传来的,东汉明帝时,蔡惜至印度研究佛学归来,在京师洛阳建寺译经,中国开始有汉译本佛经。东汉末,西域僧人安世高来洛阳译经一百七十五部,百余万言。从此,佛教教义在中国流传。
儒教学说的发展,道教产生,佛教的传入,对汉以后寺院丛林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汉代的文学家许多有作赋的特长,如贾谊、司马相如、张衡等。两汉时期的绘画、雕塑、舞蹈、杂技等都很发展,张衡等人的作品可以说是当时的代表。
在汉代也是我国建筑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如砖瓦在汉代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格。除一般的筒板瓦、长砖、方砖外,从汉代的石阙、砖瓦、明器、画像等图案来看,说明框架结构在汉代已经达到完善的地步。
框架结构的形成,对建筑形式的变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屋顶形式如悬山、硬山、歇山、四角攒尖、卷棚等,在汉代已经出现。屋顶上的直搏脊、正脊,正脊上有各种装饰,用斗拱组成的构架也出现,而且斗拱本身不但有普通简便的式样,还有曲拱柱头等。已经有柱形、柱础、门窗、拱卷、栏杆、台基等多变的形式。在汉代,建筑艺术的形成、发展、变化,为我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形成我中华民族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而这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也直接为园林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汉武帝刘彻在国力强盛之时,政治、经济、军事都很强大,并且在此时大造宫苑。把秦的旧苑上林苑,加以扩建形成为苑中有宛,苑中有宫,苑中有观。其规模之大,可以从《汉旧仪》所载看出:“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另《关中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我国古典园林汉代的皇家禁苑上林苑,正证明“古谓之囿汉谓之苑”的历史发展事实。一方面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这完全继承了古代囿的传统,而汉代的苑中又有宫与观(供登高远望的建筑)等园林建筑,并作为苑的主题,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工内容逐渐成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林苑,宛中又有三十六苑,如宜春苑、御宿苑、思贤苑、博望苑等,从各个不同的苑又可以看出上林苑的活动与使用内容是比较多的。如思贤苑是专为招宾客的,实际上是搜罗人才的地方。御宿苑则是汉武帝的禁苑,是他在上林苑中的离宫别馆:“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这里可以看出,当时造园者在总体布局与空间处理上,把全园划分成若干景区和空间,使各个景区都有景观主题和特点。后来我国历代皇帝所造园林都师承了汉代宛的活动内容,并有所发展。
据《汉旧仪》记载,“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宫殿、鱼台、犬台、兽圈”,仅建筑而言,据陈宜的《三辅黄图校证》中记载,就有“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包阳宫、尸阳官、望远宫、犬台宫、宣曲宫、昭台宫、蒲陶宫;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榴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困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朗池观、华光观”。可以看出,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数量相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