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但是在没有进行空间界定以前,它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从历史上看,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城市其内容和形态千差万别;从地理上看,城市有行政意义上、实体意义上和功能意义上的区别,从几万人的聚落点到几千万人的都市带,城市包括了跨度极大的空间尺度。因此任何以城市为对象的研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是什么地域概念的城市。在引用城市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时,选择合适的或可比的城市地域显得尤其重要。由于这方面的失误而导致研究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
一、城镇的定义和城乡划分
(一)城、市、镇、城市、城镇
要找到一个与当代世界相符合的令人信服的城市或城镇的定义是不容易的,更难找到一个可应用于不同时代的解释,因为城市的定义同城市的起源问题联系在一起,而城市的起源在学术界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大体上就有两种意见,争论是由对“城市”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其实质也可以看作是究竟以“城”还是以“市”来作为“城市”标志的问题。
“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所谓“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中国最早的城起源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之都(约公元前26世纪初)。考古发掘最早的古城为4000多年前夏代所筑,如山东章丘县城子崖、河南登封县王城岗、淮阳县平粮台等。和城类似的一种居民点的防御性构筑物叫郭(廓),早在夏代就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之说,“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但这时的城还不具备宗庙、宫室、商业市场、手工业工场等一般城市所应该具备的物质要素。古代的城市常有城墙,但城市并不非有城不可,城墙对于古代的城市和乡村都是需要的。因此有人认为,原始的只具有防御功能而没有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业市场的城或城堡不能作为城市。①城与城市不可混为一谈,只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设立市场,城市方才产生。这时历史已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②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看,有人认为从原始社会后期至夏是“城堡阶段”,商到西周是“都邑阶段”,只有到春秋时期才有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兴起。③总之这一类意见认为城市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是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另一类意见则认为原始的城堡从广义的城市概念来看,应是城市的雏型,不能排斥在城市范围之外,因此城市早在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产生。④
“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在城市产生以前,市没有固定的场所。早期市的位置常在居民点的井旁,故有“市井”之称。人们在特定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相互交易,形成集市。商代货币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经营上的方便,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贵族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的位置,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方才产生。汉魏之际,市的位置在城外郭内。唐代,市占一坊之地。宋以后,市坊制解体,市由坊内扩展为一整条街。在南北朝时期,在城市的城门外开始设有供农民出售饲料、燃料等产品的市场叫草市,但数量尚不多。唐代还曾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①中唐以后,因手工业商业兴盛,水陆交通发展,草市在县以下居民点大量兴起,这就是广大农村集镇的前身。
“镇”与市原本有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②镇以军事行政职能为主。到宋代,镇才摆脱军事色彩,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领域,成为介于县治和草市之间的一级商业中心,近现代逐渐引伸为一级政区单位和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正因为“城市”与“城”和“市”具有发生学上的密切联系,到了近现代,城、市都成为乡的反义词而作为城市的简称。加上镇的介入,就产生了城市和城镇混用的局面而带来许多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