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十年代初期,“城市设计”被引入我国规划建筑界以来,对城市各地段的整体面貌、建筑群体形象、环境风貌等均起到了较好作用。撰写本文不是研讨城市设计的理念、手法、对策,而是就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问题谈谈笔者的理解,希望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或许对提高规划设计的水平有所裨益。
1关于“市民”广场
城市广场是城市最富魅力的公众空间,在城市设计中占重要地位,被誉为城市的“客厅”。城市广场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交通广场、集会广场、纪念性广场、建筑广场、休闲广场等,也可按所处地段而命名(如天安门广场,热河路广场等)。
事实上,自二千年前在古希腊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以来,广场不但是城市空间体系构成的需要,而且历来是城市进行社交往来、休闲娱乐和信息交流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接触自然、陶冶情趣的城市空间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广场的多功能、多层次属性愈益强烈。也就是说,大多数城市广场是多元化、复合型的。如:南京“新街口广场”和“热河路广场”均位于两条主干道交会点,转盘中央立有中山先生铜像,渡江胜利纪念碑,兼具交通和纪念性双重功能;大连“中山广场”既是交通广场,又是休闲广场;北京“天安门广场”则既是建筑广场、交通广场,又是休闲广场、集会广场和纪念性广场。
但是,不论何种广场,其使用主体都是市民。因此,城市广场都是市民的广场,没有市民与非市民的区分。
个别城市把某几个广场称作“市民”广场,是混淆概念,且不合逻辑。笔者敦请业内人士不能受从众心理影响,不加分析地人云亦云。当前所谓的“市民”广场,按其使用功能,实际上是休闲广场。事实上,大多数城市并未将休闲广场称之为“市民”广场,如:青岛“五四广场”,大连“星海广场”、“胜利广场”,上海“人民广场”等。
明确以上概念,有助于城市休闲广场的功能定位,有助于增强设计师的使命感,使设计师进行创作时,致力于塑造多层次、多景现、多情趣的多元空间环境,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具有高雅文化品位的多样化活动空间,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休闲广场的设计质量。
2 关于“下沉式”广场
解放后,江苏最早的下沉式广场出现于1985年连云港市淮海大学(今淮海工学院)校区规划设计,但未实施。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某些设计师比较热衷于“下沉式”,几乎成为一种时尚的新潮。但十几年来,总的情况是规划设计多、付诸实施少,有幸实施的所谓“下沉式”广场也是不如意的多,成功者少。
造成上述情况,有诸多因素。依笔者所识,一个成功的真正意义上的下沉式广场应该兼具尺度、深度、空间的关连度三要素。
下沉式是城市休闲广场的一种设计手法,下沉式广场是孕育于主广场(休闲广场)中的子广场。因此,其母体——主广场应当是尺度很大,视野十分开阔的大广场,为了打破巨空间的空旷感和视觉的单一感,设计师巧妙运用垂直高差的手法分隔空间,以取得空间和视觉效果的变化,这或许就是“下沉式”创作思维的原由。因此,主广场若非大尺度,设计师就不可滥用“下沉式”,否则,很容易导致在方案阶段即遭否决。
下沉的子广场,既然祈求取得空间、视觉和使用功能的效果转换,那么,其下沉量就必然需有一定深度,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目的。下沉量不大的所谓“下沉式”广场,如果置身其间,视线所及,都是杂乱无章的人腿和车轮,丝毫没有空间尺度、气氛、环境、视觉和场所转换的感觉,当然也谈不上美感。不能把城市广场理解为一马平川的整块平地,况且,广场的原地形总是高低不平的。设计师进行广场设计创作时,不能把稍有高差的处理手法均称之为“下沉式”,正如没有人把建筑平台、观景台等美称为“上沉式”一样。高差略有变化的处理手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沉式”广场。
那么,下沉量以多深为宜?这与子广场本身尺度有关。笔者以为,一般应以人在子广场内尽量少看到蓝天、白云、高大树木以外的近处地面场景为宜。
下沉式广场不宜设计成尽端式的孤立子空间,它应当与邻近地下空间串连融合,成为整个空间序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孤岛感的子广场,不易吸引人流,而串连套合的序列空间方能引人入胜。
上海博物馆旁的下沉式广场,它孕育于人民广场的巨空间中,下沉深度达3米以上,并且与地下商业街相通。由宽广的人民广场(主广场)拾级而下,随着视点下降,步入相对恬静的下沉式子广场。子广场内,草地、花卉、树木、造型简洁的桌椅、别致的灯具,造就了环境宜人的庭院休闲空间,置身其间,看不到地面熙来攘往的人群、车流和近处建筑群体,小坐稍憩别有情趣,体现了空间、视觉和使用功能的效果转换。同时,通过该子广场可进入地下商业街——香港名品街及地铁站,它既是地下商业街的室外庭院,又是进入主广场前的一个富有生机的绿色过渡空间。
大连胜利广场位于市商业中心区,南临火车站广场及著名的大连客站,北、西、东为市各大商业圈。广场东北、西北分别为七层高的百货楼、美食楼,均为欧式风格。地下为三层地下商业城,总建筑面积达147,000平方米。周边城市道路人行道上有三个台阶,拾级而上进入地面广场。广场内,绿化与硬铺砌地面结合,配以休息椅、灯具、花台等小品,也颇耐人寻味,具有浓郁的庭院风味。广场中央成功地运用了下沉手法,籍以分隔使用空间。下沉子广场北部为舞台,有经常性文艺演出,南部为看台及小型足球场。盛大演出时,球场可兼作观众池座,而足球场则增强了大连作为足球城的体育氛围。子广场下沉量有一层楼高,使子广场与地下商业城附l层相通。整个广场(含子广场)约有20个人行通道与地下商业城相通,集散便捷,还有4个汽车通道可进入400泊位的地下车库。地下商业城内则有八个通道,使人流可不经地面直达邻近各大商业圈。整个广场动静态交通考虑周详,在处理手法上,上承与下沉浑为一体,下沉则沉而不死,各相关空间串联组合,成为人流活动链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下沉量及尺度适宜,不仅出色地解决了视线、功能和空间感的转换,而且满足了市民多层面的活动需要。
江阴市政广场位于新建的市府大厦南,广场尺度较大。原设计由南向北有向上微坡,以强化主楼的气势感。东部长江中路两侧各有一个下沉子广场,以地下过人通道相连。路南的子广场则与商贸中心、写字楼的地下层相通。该广场设计不失为成功之作,1998年获建设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