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政治 >

中考语文:古诗歌鉴赏经典范例(2)

2011-01-22 
读书人收集整理了中考语文:古诗歌鉴赏经典范例,希望对您有帮助。

  范例5: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把景语变成情语。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结末两句,是词人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范例6:

  捣练子 (南唐)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更多精彩尽在《试题调研》第9辑《考前抢分必备》。这首词是写寒夜闻砧声的。自古以来,砧上捣衣或捣练的声音一直成为夫妇或情人彼此相思回忆的诗料,因之常与离愁别恨相联系,这首诗就是反映这种情感的。开始二句写人所处的环境。院在深处寂静无声,庭又小巧空而无物,前句写静,后句写空的原因。环境描写不仅写出了庭院的寂静,而且也把人物寂寞而无侣的心境衬托出来,并为砧声的传来铺叙了环境。接着写阵阵寒风送来阵阵砧声。“寒”字既表明天气初寒是裁制衣服之时,又以此状砧声,有砧声使人心寒之意。两用“断续”既将砧声之远,需借风力才能送至这深宅小院之中准确地表述出来,又将人物随砧声的断续而心潮起伏,愁思难平的情态描绘出来。最后两句,以景写情,景物凄凉,离情难堪。“无奈”言不堪其苦,以下逐层交代出所以不堪其苦:“夜长”愁也长;“人不寐”愁难排遣;“数声”砧声不止,愁思难平;“月到帘栊”月色朦胧人更凄苦。情和景高度和谐统一。通篇无点题之笔,但处处写离情,情包含在景中,从景中透露出感情,极为含蓄。

  范例7:

  点绛唇 (宋)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赏析】此词是一首咏物词,全词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咏物与抒情熔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飘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

  范例8:

  绝句 (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赏析】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范例9:

  江天暮雪 (元)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赏析】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月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瞳瞳眬眬、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了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

  范例10:

  [中吕]满庭芳 (元)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家。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僧抬。

  【赏析】此曲是作者登镇江金山寺眺望远景时所作,描绘了自己看到的山水相接、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开首三句写景及发思古之幽情,“天风海涛”四字将长江的开阔、浩渺写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祖国美丽的山水之中,饮酒作乐,优哉不哉,自得其乐。正为这一点,作者也效法古人,到此欣赏山水风光,“闲”字写出其悠闲自得的神态。“日远天高”是一派开阔景象,后两句用对偶将长江烟波浩渺、两岸山水相接的情景写得很形象,表现了空间的无空无尽,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最后三句,作者从远眺所见之景中顿悟:“所谓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应该‘了’了。”于是他决定,不用和尚规劝,主动入山为僧。此曲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揭示作此曲的目的,画龙点睛。

  范例11:

  访客舟中 (明)陈宪章

  船中酒多少,船尾搁春沙。恰到溪穷时,山山枳壳花。

  【赏析】这首小诗写得很特别,题名“访客舟中”,但无一字直接写“客”,也未写怎样“访”;但诗中又句句扣题,以场景暗示。起句“船中酒多少”,暗示那船上的客人正以美酒接待来访的诗人;“酒多少”则又暗示,他们喝了一壶又一壶,举杯话旧,兴致甚浓。次句“船尾搁春沙”暗示,小舟是顺着山溪的春水落石出行驶,船上人因为畅饮欢叙,忘怀一切,以致船尾撞到沙滩上搁浅停住。这时船上人自然会受惊探望,猛抬头,蓦然惊喜,因为发现眼前是一片罕见的美妙境地:“恰到溪穷时,山山枳壳花”——不觉意中小舟已行驶到人迹罕至的深山间溪水的尽头;这里众山环抱,山山盛开枳壳花。这是访友的余兴,也是访友的意外收获。这首小诗清新别致,巧妙地以场景描写烘托、暗示人物的神情动态,意藏景中,余味曲包。结构上斩绝利索,突然而起,戛然而止,中间却有起伏变化,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离首即尾”,却做到“愈小而大,愈促而缓”(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