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商务师考试 > 专业知识 >

国宴基本介绍和发展(2)

2010-12-19 
食品运进大会堂后,要通过验收,除了目测,还需要卫生检验报告等数个证明文件。此外,还要经常进行抽查。大会堂有自己专门的化验室,配有两名专职人员。入库后的保管、发料以及领......

  “堂菜”绝非吃香喝辣

  从口味来看,国宴菜式一般是对时任中国领导人和来访国宾的口味的兼顾。有媒体曾报道:毛氏红烧肉是毛泽东最喜爱的一道菜,而邓小平的最爱是乌鱼蛋汤,江泽民的最爱是顶级牛扒,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最爱却是开水白菜。

  而淮扬菜成为国宴菜的起点,与周恩来有密切关系。据承办“开国第一宴”的北京饭店证实,当年,9名淮扬菜师傅经周恩来钦定,由“玉华台”调入北京饭店,领头筹备600人的国宴。众所周知,江苏淮阴人周恩来,一生钟情清淡爽口的淮扬菜,当时他考虑到国宴嘉宾来自五湖四海,认为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淮扬菜正合适作为国宴菜。

  之后,经过几代厨师的演化精选,国宴菜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堂菜”。

  所谓“堂菜”,最早不过是孙应武跟同事们谈话时,随口将“人民大会堂做的菜”简称而成的。而1984年出版的《人民大会堂国宴菜谱集锦》,首次以书面表述确定了“堂菜”这一说法。之后这一说法流传开来,成为一个“新菜系”。

  “它是结合了全国各大菜系的优点,根据大会堂接待对象的不同特点加以改造而成的”,孙应武说,有些菜从名字上看仍像地方菜,实际上已经变了。比如正宗川菜到大会堂以后,会减掉一些麻辣味;粤菜讲究生猛海鲜,但带血的肉类是不能给外宾吃的。

  此外,由于“堂菜”的涉外特性,它更借鉴吸收了不少西餐的烹调技法。以食材来看,早期周恩来出于“革命精神及艰苦奋斗”而批示的“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随着菜式西化和时代发展早已不再是禁令。

  不过,为了调和众口,现有的四五百道“堂菜”仍然继承最初的原则,多清淡软烂,嫩滑、酥脆、香醇,以咸为主,较温和的刺激味道为辅。某位大会堂的老厨师曾表示,吃国宴,就别想吃香的喝辣的。

  食品安全第一位

  建国初,国宴即采用分餐制。一人一份,既减少浪费,卫生方便,也有利于服务员实行规范化服务。不过对于国宴,食品安全才是第一位。大会堂管理部门为此制定了各种严格的制度。据人民大会堂前总厨孙应武介绍,公安部门并不参与厨后安全检查,食品安全主要是靠大会堂自己内部的管理。

  “国宴菜的原材料都是定点的供货商”,孙应武说,这样做是为保证食物在源头上不出问题。此外,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验收制度。

  食品运进大会堂后,要通过验收,除了目测,还需要卫生检验报告等数个证明文件。此外,还要经常进行抽查。大会堂有自己专门的化验室,配有两名专职人员。入库后的保管、发料以及领料的各个加工间,都有各自的食品加工、卫生制度。

  而最为特殊的一个环节在餐点制作中:切菜时,两名专职食品化验员会拿一个小盒、一根镊子,镊两片菜肴放入盒中拿走;等热菜刚出锅,化验员会马上过来,再次取样,放到培养基里培养。直到用餐完后24小时,不出问题,样本才能销毁。

  国宴变革

  外交部解密文档揭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每次国宴,动辄500至800人,而每年例行的国庆招待会,参加人数达三五千人。

  当时,接待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国宴有一个惯例:无论哪国外宾来访,除邀请来访国宾一行外,中方还会同时邀请当时驻华的所有外交团、各国驻华使节夫妇。仅后者一项,约占宴席20桌,加上中方的陪客,济济一堂。

  据前外交部礼宾司参赞吴德广透露,今天,一次国宴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小时15分钟左右,而过去通常要花三四个小时。因为每次国宴上,各外交团团长都上台致祝酒词,各国使节和夫人均需排队向中国领导人敬酒,随着与中国建交设馆的国家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排越长。195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为25个,到了1965年底,数量翻了一番。

  外交部解密文件显示,1959年7月9日外交部向中央递交了《关于调整平时接待各国元首和政府代表团的礼遇安排的建议(草案)》,表示:“目前接待工作存在着一些脱离实际和比较繁琐铺张的缺点。宴会多,陪同人员多,繁文缛节多,饭菜过于丰富。另外,接待标准偏高。每次外宾来华,我接待单位举办宴会、便宴和陪宴次数太多,迎、送起码两次,其间便宴和陪宴甚至多达五次。”

  这些“陪宴”、“便宴”和“家宴”的内容、标准与正式宴会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而所谓的“家宴”实际上就是把北京饭店的宴会搬到家里,标准有时高达70元一桌。而当时,一个普通中国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才54.31元。

  该草案建议,将宴请外国元首以及由总理率领的政府代表团的国宴规模大大缩减。

  至1965年2月28日,外交部再次提出“礼宾革命”的建议,包括取消外交团祝酒和排队敬酒,免去国宴入席前的挥手致意等,国宴上双方讲话后碰杯前奏对方国歌,也显得不够自然,建议改为双方领导人刚入座前奏双方国歌,讲话前不奏国歌。

  不过,遇上“文革”10年后,国宴改革停滞。至1978年9月,新的改革方案才正式实施: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访华,中方不再通知各国驻华使节参加迎送;为来访国举行的国宴,只邀请来访国驻华使节和使馆部分外交人员出席,1990年后,增加邀请来访国周边友好国家驻华使节出席,这种邀请通常请来访国确定。

  1984年11月,外交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对国宴的改革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宴的标准为:总书记、国家主席、委员长、总理、军委主席、政协主席举办的宴会,每位宾客为50至60元;如宴请少数重要外宾,则不超过80元;宴请来访外宾的次数不宜过多;宴请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两菜一汤,最多为三菜一汤;国宴一律不再使用茅台等烈性白酒,根据客人的习惯上酒水,如啤酒、葡萄酒或其他饮料。所述规定,执行多年,直至新标准实施。

  每次国宴调整、改革,多会参照世界各国通行的惯例。如今,外国元首来访的国宴规模大大缩小,通常为7、8桌,如随行人员少,总人数不得超过50人,可请或可不请的陪客,一律不请。

  除了规格仪式的调整,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宴也逐渐在商业化中走下神坛,流入民间。随着一些国厨的退休,国宴菜成为一些民营饭店的金字招牌。与此同时,人民大会堂也开始对外开放,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成了企业和个人身份的象征,而国厨们也放下身段,为那些没有权力但肯付钱的人做饭。比如2005年2月1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慈善晚宴,最高的“总统贵宾席”,标价达3.8万元/位。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