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背景链接】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读书人整理
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为特别之处。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定,农民户籍转成市民户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品。然而,政府让农民拿土地来交换户籍、交换户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按照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平等原则,农村居民作为公民,本来就应当享受与同一区域内城市居民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让农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财产———土地———来交易,在把农民转成城镇户籍的时候,也把他们转成无财产者。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合适的。农民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夺而让城镇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购买各种权利和福利,这不是在矫正先前的不正义,而是在进行第二次剥夺,制造第二次不正义。
[典型案例]
●成都城乡一体化的7年,是社会公平化不断扩展的7年。7年间,成都将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建立了让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使600多万农民和300多万城市居民的命运前所未有地交织,并逐渐趋于平等。在成都,教育、医疗、社保等国民待遇正在逐步实现全民公平共享。社会公平化,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http://www.reader8.com/
●重庆市2010年8月启动引人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未来10年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重庆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审慎的评估,以全部整户转移、全部退出土地测算,每个“新市民”平均有6.7万元的“进城成本”,包括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的“退出成本”,以及“新市民”的社保、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进入成本”。在重庆1000万农民进城过程中,政府支出巨大成本,体现出政府执政理念的巨大变化。
●临邑为达到“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贫有所济、民有所业”的目标,倾力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社保一体化进程。建立无偿补贴长效机制,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72亿元,补贴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升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进行乡村学校危房改造、乡镇卫生院设施仪器配套;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司法、就业救助等为辅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
【标准表述】
[意义]
中国改革、发展到现在,设立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符合改革的大方向,十分必要。
一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性破除,所以应该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同时把改革放到统筹城乡的视角来考虑还没有过。二元结构的改革涉及到调整城乡利益,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很多。有鉴于此,要改革,又很复杂,所以应该先在局部地区探索,积累经验。
二是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制障碍,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目标、方向和重点,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索。
三是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中西部地区很难完全按照东部地区依靠外需来带动经济增长的的发展模式,在内外需失衡、消费投资失衡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应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