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10-10-16)
编辑建议您关注读书人网站: http://www.reader8.com/exam/linchuangyishi/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或粘膜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质,在接触部位所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皮炎。本病系多发病,常见病,由于其发病常由于外界刺激物质所引起,因此,预防有重要意义。 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 治疗
首先应寻找病因,脱离接触,本病通常不需要用全身性治疗药物,内用抗组胺药或抗生素皆无效。重症者可适当应用抗组胺药或口服皮质类固醇,如伴有继发感染可加用相应抗生素,局部可用冷湿敷,强的松类软膏或止痒药水。皮损急性时应用温和性药物,对易致敏药物应慎用。愈后应尽量避免再接触致病因素,以防复发。 预防
对可能致敏物质,如化纤类衣物,染发剂,化妆品等应慎用,过敏体质人应禁用,对肥皂,酸,碱类物品若过敏应禁用,避免接触致病因素为预防接触性皮炎的关键所在。 临床表现
一般起病较急,发病前数小时或数日内有接触致病物质的历史,如碘剂、眼药水,化妆品等,有的接触较长时间才发病。接触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者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及大疱。甚至感染化脓,糜烂,坏死。病变面积的大小,形状和分布极不一致。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多奇痒难忍,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多有灼痛感。本病通常无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若皮损用药不当或未经及时处理,病程迁延,可产生自身致敏性皮炎,此时皮损全身泛发,浅淋巴结肿大,可伴有畏寒,发热,周身不适等症状。去除接触物并经积极处理后,一般1~2周内痊愈。某些特殊的化学物品所引起接触性皮炎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强酸,强碱引起的皮炎也各有一定特点,有些酸性物品如低浓度氢氟酸接触皮肤可致皮肤变色,坏死,还可涉及骨髓。 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和皮损的表现。皮损通常局限于接触部位,有一定形态,界限清楚,去除接触物,经过适当处理后皮损很快消退。若结合上述情况并对可疑致敏物质作斑贴试验,如为阳性即可确定诊断和病因。 鉴别诊断
并发症
病因
该病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接触性致敏两类,以接触性致敏更多见。原发性刺激指接触的物质本身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或毒性。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皮炎,如酸、碱等物质,有些物质刺激性虽不强,但因经常接触可致慢性皮炎。接触性致敏常见,为典型的迟发IV型变态反应,头面部主要接触物可有染发剂、头油、眼镜架,化妆品等,身体其它部位接触物可有衣物中染料、消毒剂、衣料、洗涤剂、肥皂、金属、塑料制品、避孕用具等。另外年龄、性别、受损部位,皮肤的状况,季节等因素均可影响接触性皮炎的发生。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重要病理改变
a 程度不等的表皮坏死,
b 轻度海绵水肿,棘细胞广泛的气球样变,
c 浅层血管丛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而无嗜酸性细胞。
一般病理改变
a 可有角化不良及角化过度,
b 程度不等的表皮坏死,
c 轻度海绵水肿,棘细胞广泛的气球样变,
d 真皮浅层血管周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而无嗜酸性细胞。
病理鉴别诊断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浅层血管周围嗜酸性细胞浸润,一般无中性粒细胞,表皮棘细胞水肿,以细胞间为主。
临床特点
a 系接触强酸、强碱、肥皂、有机溶剂等刺激物后发生的皮肤炎症反应,
b 无特异性,由于接触物的性质、浓度、接触方式及个体反应性的不同,皮炎形态、范围及严重程度也不同,
c 皮损为红斑、肿胀、水疱、大疱及坏死等,境界一般非常清楚,自觉灼痛,
d 病程自限性,一般去除病因后皮损很快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