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如何走出报考小语种的六大误区(2)
读书人温馨提示:近年来,小语种人才紧缺,人们对小语种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看好,这也带动了小语种专业报名持续升温。但与此同时,不少考生和家长对小语种还存在着认识误区。
误区四:任何人都可以报考小语种
虽然小语种提前单招的数量有限,但许多考生都想碰碰运气。可是真到报名时,才发现原来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报的。首先,各高校的小语种专业都只是选择部分省市招生,而且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和调整。比如,2007年外交学院只在吉林、浙江等10个省市进行招生。
其次,大部分院校不接受个人报名,只规定一个省的几所省重点高中具备推荐考生的资格,推荐时还严格限制人数、报考语种、男女比例、最大年龄、是否应届生、身高、五官等,最后再统一由中学填写推荐表上报到招生院校。
另外还要提醒考生,英语考得好的人不一定就能学好小语种,因为语言也需要一定的天赋,有的语种光靠下苦功夫是学不好的,因而有的院校还对小语种专业实行试读制度,如果确实学不会的话,只能退学次年再重新参加高考了。
误区五:小语种是高考的一条捷径
许多考生和家长认为,小语种提前单招是上大学的一条捷径。如果搁在五六年前,这话也许还有点道理,现在则是“今非昔比”了。首先,以前各中学推荐的都是成绩中上等的学生,所谓“推良不推优”,况且特别优秀的学生或许还看不上小语种。而现在呢,大家都看到了小语种发展的前景,许多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也加入到了竞争推荐的行列。
其次,小语种考试录取的过程难度增大。先说考试科目,以前名牌院校只考语文和外语,现在则加了数学,如北外、北二外、上外等,而不考数学的只剩下一般本科院校。再说试题难度,各高校所出的试卷形式虽然与高考相似,但试题难度明显加大,而且还有口试和面试。
此外,按照教育部规定,各校小语种专业的招生人数与考试人数比例不得低于1∶2,而各招生院校实际操作时是1∶5左右。有的学校没有报名人数限制,最后录取人数与考试人数的比例竟达到1∶10以上。
可以说,小语种招生比统一高考更能综合反映一个考生的整体素质。从往年被高校录取的小语种考生的综合情况来看,凡是被名牌院校录取的考生,参加高考时成绩都能上一本线;凡是被一般院校录取的考生,参加高考时成绩也会远远超过二本线。面对诱人的小语种提前单招,考生一定要综合衡量自己的实力,理智而冷静地选择报考。
误区六:小语种将来特别好就业
与英语专业相比,小语种确实比较容易就业,特别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和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社会对小语种专业的关注度更有所提升。部分院校的小语种专业一次性就业率甚至达到了100%。
然而,随着招收小语种院校的不断增加,小语种就业的优势正在日渐削弱。据了解,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往政府外事部门和外资企业。然而,从最近几年外交部、商务部等部委公布的招聘岗位来看,对小语种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非常有限,且门槛也很高。例如,在外交部公布的2008年录用计划中,阿拉伯语毕业生的需求量只有11名,其他小语种的需求更少,大多只要一名或两名。
至于外资企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也很有限。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大都市上海为例,每年外资企业发布的招聘小语种岗位的很少,提供的每10个岗位中属于小语种的只有1个,且大部分还只是兼职或短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