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4.注意信息的时效性。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n12、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如何来评价一所小学的绩效呢?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投入—产出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效率,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
需求满足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
环境适应模式强调学校应不断变换自己,适应环境,主动迎接环境的挑战,获得外界的认可,并求得功能的有效发挥。
学校内质优化模式它侧重学校本身的因素对于学校绩效的影响,认为学校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组织的健全程度、制度的完备程度以及领导机构的决策领导能力等。
n13、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如下。
(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小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同时为国家积极发现和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儿童活动站,为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帮助双职工子女解决午饭等。
n14、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在儿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n15、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增长”的著名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做中学”,教育就要不断地调动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较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的内容与形式,及其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阻碍的各种因素,让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生活。
n16、如何正确理解儿童发展的概念(需澄清的几个问题)
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得了的。2.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3.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n16、儿童发展的规律(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二)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与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
(三)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四)个别差异性,是指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17、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1)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的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n18、教师资格的分类
幼儿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我国小学教师资格分为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n*19、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n20、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
n21、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务制度
n22、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
n23、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n24、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意义(学习教育目的对教师工作的意义))
教育目的对于教育活动意义重大。具体说来,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表现为以下三点。
1.导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灵魂。
2.调控功能
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3.评价功能
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n*26、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主要是受教育目的确定者的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指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n27、教育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
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是社会学家那笃尔普和涂尔干,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这一学派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有活力的个体,社会存在就是病态的;同时离开个体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会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够的关照,就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持个人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它在理论上的全盛时期是18.19世纪。在这一时期,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对于反对宗教神学、反对封建专制及其影响下的旧式教育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由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一目的论在今天仍然对全世界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过,正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只执一端因而有失偏颇一样,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最大缺陷即在于此。
(三)教育无目的论
这主要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 “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杜威的这一目的论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确定教育目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众多的教育目的论中,十分重要且对我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n2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二)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n2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特征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n30、德育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指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可从属于广义的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等等就只能部分地从属于德育,即只有这些教育领域中涉及价值教育的部分才归属德育范畴。
n31、智育的内涵是什么?智育与教学的关系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智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方面,指人对知识的掌握,对事物的敏捷而正确的理解、辨析、判断,以及具体的发明创造等等。在形式方面,则包括理解、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心智和实际能力(即智力)。智力实际上就是人的智慧能力。它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等各种认识方面能力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广义的智力概念,即智力是一种由天赋、策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
智育与教学的区别
智育与教学是一个交叉概念。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并列,构成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整构架。它们的上位概念或种概念是“教育”。而教学则是所有各育都可能具有的教育形式。换言之,教学并不仅仅只是智育的活动方式,德育、体育、美育等都需要教学途径去完成,而各育在教学过程、原则和方法上也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同样,智育以教学为自己的重要途径,但这一途径又并不是智育的惟一途径。
n32、智育的功能
1.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性
2.智育的具体功能
(1)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n33、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n34、教育美育的涵义、表现及其意义
n35、课程的基本范畴
n36、课程目标垂直可以分成那几个层次?
n37、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n38、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那几个层次
n39、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n40、教学模式的分类
n41、班级上课制的特征
n42、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的含义和特征分别是什么?
n43、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条件)
n44、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哪些?
n45、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哪些?
n46、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n47、班主任在班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
n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n49、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历史发展
n50、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n51、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n52、心理咨询(学校咨询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n53、心理咨询(学校咨询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n54、学校主要的咨询方法有哪些?
n55、教育测验的类型及其含义
n56、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编制测验的要求是什么?
n57、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
n58、教师应怎样看待和解释分数?
n59、我国中小学当今教育评价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
n60、西方教育法发展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