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厂房砖墙围护问题——我做了一个单厂,采用砖砌维护。由于要维护整体稳定性,要在钢柱根砖墙之间设拉结筋。我没有找到图集或者规范,只找到混凝土柱的,上面说间距500,但当时我认为钢柱上随便施焊,且距离太小,可能会造成柱子的强度减小。就勉强采用了1000,可是审图公司不同意,他们说必须500.我猜测他们也是用的混凝土柱的规范。请前辈告诉我怎么办采取什么措施才行。非得500吗?会造成钢柱的强度的降低吗?
——应该是500,你是不是把应力控制到105%啊,这么害怕焊接削弱柱强度。正常使用状态下墙体对柱有利(就观测结果和使用效果而言)。
——砖维护属于自承重墙,验算高厚比就可以了。与柱的拉结一般间距为500,主要加强墙体的面外刚度,有利于地震作用下的墙体稳定。
砼柱+钢屋架,砼柱建模如何考虑钢屋架——砼柱上架钢屋架的结构,下面的砼柱在空间建模时如何考虑钢屋架?
——若用PKPM可用虚梁模拟。虚梁的作用;
1.分割房间以传递钢屋架承受的面荷载。
2.可在虚梁上加集中荷载。
3.模拟钢屋架的轴向水平刚度。
钢结构厂房砖砌内隔墙稳定计算问题——现手头设计这样一个工程,厂房长73.1m,宽47.3,柱距7.2m,檐口5.2m,双坡屋面,有中柱,半跨23.65m,现场复合屋面,砖砌外墙、内隔墙,在验算高厚比是有疑问,还望高手指点,1.在计算外墙高厚比时,以柱距7.2m为横墙间距(显然是刚性方案)计算,但是刚架是否能作为外墙的横墙,门钢与砌体规范是不一样的,本设计钢柱柱脚是铰接,柱顶侧移按照门钢规范控制(1/240),但是砌体规范4.2.2要求作为横墙条件是最大侧移
2.最麻烦是有一道内隔墙,在两品刚架之间的三分之一处,一直砌到内屋面板底,s=47.3m,只能是弹性方案,理论计算很难满足,别人告诉我,按照抗风柱间距加构造柱,3.6m处加一道圈梁,砖墙顶部加一道圈梁,构造柱顶用弹簧板与屋面系杆连接,这种方式是否合理?我想知道中间3.6m处加的圈梁是否能砖墙的计算高度减半?我认为砖墙加壁柱、加构造柱不能改变整面砖墙的计算高度,靠砖墙加壁柱、加构造柱来保证墙体稳定是不够经济的,保证稳定最重要的方式是控制横墙间距,——问题一;
1.参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6.1.2.1 .当b/s≥1/30时,圈梁可视作壁柱间墙或构造间墙的不动铰支点(b为圈梁宽度).圈梁宽为240, 240X30=7200 ,即可加圈梁来减少墙的计算高度.
2.柱顶侧移按照门钢规范控制(1/240),与砌体结构刚度不协调.可用刚体转动的方法设计,将外墙设计成依附于钢柱的一快刚体.不做外墙条基,外墙重量由地基梁承担.地基梁座于钢柱牛腿上.这样就释放了墙体与地面的转角.
3.宜沿钢柱做构造柱,增强墙体与钢柱的整体性(拉筋连接),以利于抗震.问题二;
1.做钢筋混凝土壁柱,壁柱柱脚应刚接,既应做独立基础,壁柱施工完后,再砌墙.
2.钢筋混凝土壁柱与屋面钢结构,用弹簧板连接,传递水平力,释放垂直位移.
3.墙顶应做压梁.压梁与屋面钢结构要有适当的间隙.门刚推荐轻质(柔性)墙板作维护,是有道理的.避免了主体结构与维护结构刚度不协调的矛盾.
混凝土柱上加钢屋架梁, 推力解决?
如果钢屋架梁指的是H型钢,有如下几种处理;
1.钢梁两端加张紧拉条,且有竖向拉条与横向拉条连接2.钢梁支座与混凝土柱连接处的螺栓孔作成长圆孔。
混凝土柱为脆性材料,而钢梁为柔性材料,如何做成刚接?做成铰接比较合适。
30米跨度,15米高。原设计用钢屋架,钢砼柱已经做完,甲方非要改钢梁。只好做个2米高的门式刚架,柱脚铰接,经计算,柱头在水平力的作用下位移过大,只好加上个水平拉杆,经计算须用36圆钢,施工难度太大,后改为24.5的油浸钢丝绳,上完恒载后拉了7吨的预应力。
原则上来说,钢梁水平力不能有,否则,推力混凝土悬臂柱难以承受。
1.假如水平推力2吨,柱高7米,则弯矩140kn.m,试想要多大配筋。400X400的砼柱,单侧也得配3@25(没好好算,估的);
2.一般,钢梁与柱顶用螺栓连接;考虑抗拔是主要的。
3.水平力可以靠椭圆空释放,虽然水平力还会有一点,但好很多。
4.要做得严格,应该节点处设置圆钢做成辊轴的支座。
5.如果要刚接,也是可以的,只是螺栓可能稍多一些;梁断面也必须根据刚接设计了。
一个38m跨度的钢梁,混凝土柱结构,本人采取下弦下折的屋架形式,但又不是屋架,本人建议你看看工业建筑的一篇有关下弦下折的钢屋架文章——一端平板支座,一端橡胶支座。
对于跨度较小的此种轻钢屋盖可以做成简支梁,简支梁下翼缘拉平,上翼缘根据屋面坡度调节(一般屋面坡度要做的小的点),这样还可以便于梁下吊顶。
我做36M的钢屋盖时候,是采用两端滑动(长圆孔25X60)处理的,长圆孔的长度必须考虑大于总的位移的1/2,否则锚栓易被剪断(只有两个)。屋架间的水平刚性系杆很重要。
钢梁下加一短钢柱, 钢柱与混凝土柱铰接与钢梁刚接—— 我亦处理过这类问题,跨度为27米,有吊车,如果用简支或铰接,则很难满足变形的需要,我们是采用刚接,工程实践也可以,只是施工上有些难度而已,不能把问题绝对化。节点处理上,我们参考了劲性(钢骨)砼的有关规程。建成后使用效果也不错,需要改进的是,如何使节点的设计能便于施工。
我看到此论题很有兴趣。论点有几条:
1,刚接;
2,铰接;
3,一端铰支,一端按滑动铰;
在这里讲一件我亲身经历的此连接的工程实例。供大家在设计中参考。
1974年我在北京一个长途汽车站的工地现场进行指挥钢屋架的安装作业。工艺如下:
1,钢屋架吊装就位。初步连接螺栓(此时螺栓不紧);
2,对钢屋架位置进行调整(对十字线);
3,用两组杉搞在钢屋架上弦进行临时固定(此时吊勾不松。);
4,用线坠检查钢屋架的垂直度。用两组杉搞进行调整钢屋架的垂直度。
5,紧固钢屋架的地脚螺栓;
6,焊接;
7,履带吊变幅,松钩(此时只能变幅,如松钩则履带吊大臂由于会弹作用,将钢屋架拉偏);
8,安装各类支承;
9,吊装大型屋面板。
就这样完成了两榀钢屋架(一个节间)的安装作业。这时设计院的同志来了。说这样不行。设计是一端铰支,一端按滑动铰支座的。可是我们当时执行不了此设计。按此设计作业。钢屋架在安装中非常不稳定,很危险!最后商量还按原安装工艺执行。
以后我在设计钢屋架和柱子时。将安装工艺因素考虑进去。使钢屋架的理论受力状态与实际接近。
1.在两个脚支座处加个拉杆,不美观,但很多业主还是接受了。
2.加一小截钢柱,与梁钢接,这样可以把水平推力转化为弯矩由刚接节点吃掉大部分。
3.最好的方法,与第一点类似,而且我在ABC,扎米尔的手册上都见过——把简支梁的下翼缘拉成水平就行了,这样理论上是有水平推力的,但大家想一想,这个下翼缘与第1点的圆钢拉杆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呀!实际是没有推力的。如果下翼缘向下变截面并且低于了两边的铰支座,效果相同的。
读书人建筑频道exam8.com/go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