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资讯 >

名牌大学与高考状元折射的问题

2010-07-22 
于是就有了进一步追问,中国大学为何热衷“抢”状元?而美国大学又为何“拒”状元?面对全社会热捧的状元现象,我们该怎样看待状元?……

推荐阅读:

  在中国各类大学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可谓名列前茅。在“大学录取月”期间,作为中国最为有名的大学,却引发彼此“争夺”状元的喜剧。

  18日,北大率先向媒体发布了今年高考录取的“喜讯”:“全国七成以上顶尖学子选择了北大,全国各省份文理第一名中,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收入囊中。各省份理科前十名考生中,五成以上报考北大;文科前十名中超八成选择北大。”19日,清华招办向全国各大媒体发布了今年录取的“捷报”:“各省份理科前30名考生中有七成左右被清华录取。全国各省份文科前十名中,有70余人被清华录取,占全国总数的约四分之一……据初步统计,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填报了清华,这种情况已持续三年。”

  因为高考录取优等生的数据“打架”,清华和北大这两所中国知名学府再次被拉进公众视野。两校录取的状元相加,比例已远远大于100%。人们在问,是谁在撒谎?颇具讥讽意思的是:当高考状元在中国大行其道,申报美国名牌大学的状元们却有六成被拒之门外。这一事件显示出中外“名牌大学”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方面的巨大差异。

  于是就有了进一步追问,中国大学为何热衷“抢”状元?而美国大学又为何“拒”状元?面对全社会热捧的状元现象,我们该怎样看待状元?……

  口水战是“数字化办学”恶果

  周云

  事实上,争夺高考状元,已经是每年高考之后各高校的例牌大戏。很多学校,动辄悬赏数以十万计的奖金加上诸多优惠条件招揽高考状元。今年清华、北大卷入其中,只不过是这场戏码的升级版。当然清华、北大本身都还是金字招牌,还不用对状元展开金元攻势,但这场口水战表明,两个学校同其他学校一样,对高考状元很重视。

  这种重视我们当然可以正面理解为重视人才,但更深层次来看,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各高校更重视的是自身利益。也就是说,一所高校能够招揽多少高考状元,事关该校的利益。

  说到这里,就要提一下近年来席卷高等教育界的“数字化办学”之风。现在高校流传着这么两个玩笑:一是现在的大学校长不是为国家办学,也不是为人民办学,而是为大学排行榜办学;二是现在真正的“教育部长”是武书连。玩笑虽然夸张,但揭示了一个事实,各种名目的大学排行榜将高校的办学简化为各种指标,诸如科研成果、课题经费、重点实验室、院士等等,当然,生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就由这些指标的数量来决定。一所大学在高校排行榜上有了理想的座次,是领导的政绩,进而可以以此为依据,争取更多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这些排行榜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的办学,说得夸张一点,简直就是大学校长办学的指挥棒。了解这些,我们就不难明白一个院士为什么会在那么多学校兼职,也不难明白为什么高校为争夺高考状元大动干戈。

  由此看来,争夺高考状元背后是各高校的利益,对高考状元的争夺也表明,中国的大学已经与一般的行政机构和商业机构没有什么两样了。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想方设法从政府和社会那里为自己牟取更多的利益。

  然而大学之所以为大学,除了科学研究,培养人才,还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即大学是社会道德价值的建设者、守护者。西谚云:大学者,社会之良心。以其知识资源和公正立场引导社会甚至批判社会,是大学的天然使命。为此,大学必须自觉地保持与权力、财富的距离,保持自己的中立立场,以保全自己的资格和公信力。

  非常遗憾,从争夺高考状元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大学的社会责任感已经丧失殆尽。谁都知道炒作高考状元是一件有害于教育、有害于社会的事情,可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各个大学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弃社会责任,为一件错误的事情推波助澜。

  惜乎,大学之风不存矣。

  “常青藤”名校招生的启示

  刘铮

  不用回避,我们的一些名校一直以来都有着“常青藤”情结,然而,单以其招生中的状元崇拜与美国“常青藤”名校作比,便不难看出二者区别:这就是,是选“一流学生”还是“一流考生”?

  前不久,一则美国名校拒收一中国高考状元的新闻引发热议。实际上,美国名校对中国高考状元的拒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此举也并不仅仅是针对中国考生,对自己的本土状元,美国的“常青藤”名校也并不是很以为然。在美国,也有“高考”,叫作SAT或ACT。1996年,哈佛就曾经拒绝了SAT得满分的365个申请者中的165个。为什么?据媒体报道,雄踞美国高校排行榜榜首的普林斯顿招生院长曾称:“我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我们把每一个申请者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他或她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换言之,在美国“常青藤”名校的眼中,一流学生并不一定有一流考分。

  比如在美国名校对中国申请者的审查中,有一个环节让很多中国申请者都觉得新鲜,那就是对申请者选择学校的愿望真假的甄别。美国名校非常强调学生对所选择学校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同,因为这与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与传播有关。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培养的是科学家,录取学生就特别看重两个条件:一是不惧失败;二是“我的爱好是自己的,不受别人的影响”。耶鲁大学一向重视社区服务,招生时则要求学生具有领导能力和关注社区历史的爱好。可见,美国名校不仅看重学生当下的考试成绩,更注重寻找“未来的领导人才”。正是因为这些名校对自身价值观的坚持及推广,并以此作为选拔学生和培养学生的标准,美国大学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才得以生生不息。

  对比之下,北大、清华“抢状元”的背后潜藏了什么?说穿了,状元崇拜就是分数崇拜,也即将“一流考生”等同于“一流学生”,这实际是把检测和淘汰混为一谈,甚至用淘汰来代替检测。当考试仅仅具备了淘汰的功能,考试就从手段异化成了目的,从而造成教育的本末倒置。而当教育的过程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应付考试,教育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平心而论,中国教育一直在进行局部的改革,比如取消了全国的统一考试,比如开始实行自主招生,然而,无论怎样改,只要不改变“只认分不认人”的评价制度,就无法弱化目前的高考指挥棒作用,整个中国教育的改观就无从谈起。名校应该具备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以及对社会的辐射,就只能存在于梦想之中。

  因此,我们必须对是选“一流考生”还是“一流学生”这样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追问,进而作出澄清以形成共识,这样,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才会形成一个合理的认识基础。

  状元崇拜折射的传统心理

  九木

  年年高考结束,就有很长一段时间有各式各样的状元新闻,今年尤盛,一直炒到北大、清华抢状元抢出个“说法不一”、“数据不对”来,引得路人嗤笑。虽然有关部门年年禁止炒作状元,可状元新闻照样抢眼,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就是状元新闻有市场,抢眼。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对中国影响甚大。尤其是对于中国民间,由于是当时相对比较公平的一条“出人头地”之路,加上“书中自有黄金(1185.90,-5.90,-0.50%)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效应,一旦功成名就,就意味着从此可以有权、有钱、有名、有利。所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古代入仕之道就直接激励芸芸书生奋发读书,并对普通大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状元在封建社会被崇拜了一千多年,传统深厚。

  这样的崇拜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少人在对“怎么样才算有出息”这个判断上,还存在不少误区。不说社会大众,就说北大、清华争抢高考状元,纷纷表明自己招了多少各省高考状元的行为,说白了,就是为了迎合整个社会的状元崇拜心理。我们许多人在骨子里依然将读个好大学,出来找个好工作看作“出息”的标准。而对人本身的创造力、独立精神、创业能力重视很少,对其他的什么商人、手工业者、艺术创作者等自食其力者常常视为不算“出息”。

  实际上,高考状元,从应试和学习的角度看,确实是优秀学生,但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学生。研究发现,历届的高考状元在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中,很多并不是特别拔尖的,往往只是在高考中发挥得好。对一个重点中学而言,排前一两百名的学生都可能成为高考状元。说到底,高考状元只是“会考试”而已。而当今的社会,对成功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成功者敞开的通道越来越宽阔,“会考试”不再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会读书”也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唯一法宝。高考其实没那么重要,状元其实没那么神奇。

  状元崇拜是应试教育时代的产物,是高考决定个人命运的时代产物。当然,我们相信,随着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学校会持久培养更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善于沟通、身心健康、多才多艺的学生,而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将会走得更远。久而久之,状元不再被崇拜,人才观才能与时俱进。

  大学应该以何为荣?

  闻涛

  一边是北大的“喜讯”,一边是清华的“捷报”……姑且不谈两家在统计数据上的相互矛盾,仅仅就两家“喜讯”“捷报”所体现出的对状元的推崇、炫耀,笔者以为,就有必要发问:大学究竟应以何为荣?

  大学应以何为荣?显然不应以招收状元的多寡为标准。确实,各地的状元多为“好料”,但其最多也只能称之为“璞玉”,能否成才,能否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那还是未知之数,还得经过后天的雕琢。所以,在刚招到这些状元就如此炫耀,实在是有些操之过急。而更为简单的逻辑是,即便这些状元就一定能成才,一定能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那这一份成绩与荣耀,此时也与清华、北大一点关系都没有,功劳要记也应记在这些状元所属中学的头上。

  所以,正如有网友指出的那样,“度量一所大学的标准不是看录了多少状元;如果状元全被你录取了,结果四年以后出来成废物,那么这所大学是好是坏呢?”其实对于大学而言,得到更多状元的青睐,与荣耀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如果一定要找出一种联系,那也只能是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那么,大学究竟应以何为荣呢?不是漂亮的教学楼,不是学校的占地规模,不是学生的数量,也不是这些所谓的状元……而应是这所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这所学校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这所学校对推动社会进步的贡献,等等。正如清华、北大两位老校长梅贻琦、蔡元培所说的那样,“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也就是说,培养人才,“研究高深学问”,推动社会进步,才是大学的真正职能。因而,也只有在这方面取得骄人成绩,笔者以为,才值得引以为荣。其他诸如什么“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学”“中国最漂亮的大学”……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清华、北大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说穿了,不过也是在争“招收状元最多的大学”名号罢了,一样是细枝末节。

  而我们的一些大学,一定程度上甚至放松对“主业”的关注,转而热衷于对这些细枝末节的追逐,这不仅反映出了这些大学的浮躁之气,也会让这些立志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它们,离目标越来越远。

  名校应有一种社会担当

  文今

  北大、清华“抢”状元之举为何被热议?这里,有一个社会担当的问题。

  不管北大、清华之举有何理由,我们不应忽略的是,作为中国绝对意义的超一流大学,北大、清华之一言一行并非仅代表自身利益,甚至也不仅只代表教育的局部利益,因为,北大、清华因其历史沉淀,具有在中华民族中独一无二的使命,从某种程度而言,它们就是一个风向标,代表着一种先进的价值判断,具有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功能。

  为什么?我们不妨先看看当下中国社会状元崇拜的现状:从幼儿园录取,直至小学、中学、大学的录取,哪一个环节少了状元崇拜?推而广之,从招工单位的唯学历观,职称评定的唯论文观,到整个社会人才评价体系,无一不在呈现状元崇拜的泛滥。而这种状元崇拜的泛滥直接导致了什么?小到中学招生,以“状元”做诱饵;大到科研院所,“拉院士作虎皮”;广至所有五花八门的利益团体,群起“挂名人头卖狗肉”。这样的人才评判体系下,“抄袭门”、“造假门”层出不穷。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畸形的状元崇拜?当然,此乃多方合力所致,但至少有一点不应忽略,那就是我们社会对人才的价值评判已经走入误区。比如我们的主流文化对小人物就是向来忽视甚至不屑的,这种可怕的态度甚至颠覆了我们传统文化中“英雄不论出处”的观点。比如唐骏,即便成了英雄,也羞于平凡的过往,非要往自己身上贴一些标签,加一些光环。如此情势下,作为寄托了无数中国人理想的北大、清华,却忽略了自己社会风向标的作用,不仅不力挽狂澜,反而推波助澜,难道不是一种社会责任的缺失?

  北大、清华曾经率先在我们“这片落后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从上个世纪末叶到如今,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的痛苦和追求,都在这里得到集聚和呈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两校传统及精神也理应不断丰富和发展,赋予其传统和精神崭新的时代意义,并向整个中国社会辐射与传播,引导中国当代思潮的新方向,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意义而言,两校对状元崇拜的强化,辜负了其肩上承担的社会道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