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政治 >

2009年高考政治备考策略探秘

2009-07-05 

  高考试题直面社会现实生活,用人们关注的时政问题作为载体考查考生,是人所共知的。如何既把握住社会现实问题,又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有效结合,一直是考生比较困惑的问题。故本文特从能力、方法、思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政治学科高考试题的背景通常选材于社会重要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在备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就要重点研究这些问题。即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国内外所发生的大事、要事,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不必深入研究,但必须对基本情况有一般性的了解。同时也不能把这些学习内容直接作为高考的命题素材来理解。它们是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支撑元素,是高考考生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当然不能靠简单记忆来掌握,需要在情境中把握,即把事件放到特定的背景中理解,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去理解。这就需要平时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现实,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还要学会筛选,要选择那些与教材知识有所联系、有所拓展的材料。如,国际金融海啸对我国的影响正逐渐显现,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适时地调整了经济政策,以应对国际风险,已连续几次抢先出台降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更史无前例地提出保证经济、金融、资本市场“三稳定”。此外,继续降息、放松货币政策、扩大财经投资等刺激经济的方案也在酝酿中。随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再一次被重点地提出,为此,就要不断创新消费增长点,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提高居民收入,以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等等,都需要考生认真研究。

  

  社会热点问题的价值在于:第一,提供试题载体,即背景;第二,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直接进入到试题及答案中。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政治课的知识。面对教材及教材之外补充的诸多知识,很多同学的困惑都在于:学习中下了不少的功夫,但解答问题时却总是无从下手。分析其中原因,一是没有看懂试题的要求,二是相关知识没有掌握好。因此,作为应对高考的同学,在复习过程中就需要研究方法。既需要研究复习方法,更需要研究解题方法。知识运用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是高考答题时的基本要求,也是考生常常出现失误的关键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做答,就是要求针对“这一个”问题来回答,而不能回答对所有问题都适用的一般原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生搬硬套”,即将原来学过的知识生硬地放在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解答上。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特定的背景材料,这个材料就是思考和解答此问题的思维空间,这一定是有所限制的思维空间或舞台,对考生提出的要求就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然给了具体材料,考生的思维就应该限制在这个材料所提供的范围内,而不能过度发散。当然,这样的具体材料也限制了理解歧义的产生。因为提供了具体材料,所以更多了客观性的要求,考生答题不能离开具体背景,要根据背景材料答题。这就进一步强调了针对性和具体性。因此,学习和复习中必须进一步强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复习中建议:因为第一阶段的复习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那么第二阶段的复习就可以理解为是“实际联系理论”。其不同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强调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问题来加深理解;而“实际联系理论”则主要强调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在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过程中运用理论。从具体操作看,在“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还不能做到全面、透彻,因此,理论所联系的实际问题应该是被拆解开、被分解了的实际的某一个侧面、某一个片段;而在“实际联系理论”的过程中,实际就应该是比较完整的、全面的。此时学生必须将学科理论体系打破,根据问题情境的展开情况,根据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重新筛选、整合理论知识,建构一个新的理论知识框架。即使同样的问题,切入的角度不同,答题的思路和答案的设置也就不会相同。因此,不能停留在仅仅知道了理论,知道了实际,还要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和解答,来锻炼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如,关于金融危机问题,既可以从政府宏观调控角度命制试题,也可以从企业创新发展的角度命制试题,解答这些问题,不仅取决于考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热点背景的了解,更取决于考生对具体问题的理解,所谓先看懂题,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此外,还需要根据具体试题的要求完整建构思路。这就是创新性思维的表现。

  

  学生的能力不同主要表现在解题能力上的差异,在陈述性知识表述上的差异并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解题思维、或叫解题思维策略上的差异。以往学生解题策略的形成常常是盲目的,或自然生成、或走了许多弯路才领悟的。下面就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这两种题型来谈一下如何将政治课的解题思维策略外显出来,以期解题成为学生的理性行为,而不只是 “跟着感觉走”。

  1.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首先要审好题目的要求,即要准确把握住每一个题目的具体要求。审题时首先要注意指导语。指导语即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以及由关键词语所涵盖的中心题意。要抓住中心题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关键词语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把握好题目的指向,就题目的指向而言,无非就是原因、结果、行为要求、正确理解、表明、说明等等。解题是第二个环节,一般方法是:

  ①排除法:第一,首先排除自身错误的题肢;第二,排除自身正确,但与题干无正确联系、与题干不相符合的题肢。

  ②比较法:单选用比较法,找最全面、最准确、最直接、最科学的选项。

  ③组合选择:将准确题肢选出后,再行组合。

  2.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思路

  主观题相对比较难,原因在于一是材料多,难于抽象;二是答案不唯一,不易抓住中心;三是难找到答题切入点。

  许多同学在研究客观性试题上非常下功夫。但往往忽视了对主观性试题的研究和探讨,大部分同学对主观题的认识就是发答案背就可以了。其实主观性试题更有利于锻炼答题思路。如果哪个同学将背好的答案搬到答卷上来,那是思维懒惰的表现,最终将会因为缺乏思维的变通能力而无法应对高考题。积极的做法是拿到题以后,先设计自己的答题思路。做好答案以后再对照原有的参考答案,从中找自己的思路差距,或许还能找到自己思路的优秀之处,如果有自己把握不住的东西,可以与同学、与老师进行讨论、研究。答什么不重要,答题的思路是否合适、思维过程是否严谨、是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最重要的。

  主观题从答题要求看,一般是两种类型:限制性论述题和扩展性论述题。即题目答案要求是限制性的还是扩展性的。如果是限制性的,则答案内容基本都在题目所给材料中,把握材料,提取观点是非常重要的。答题一般都采用演绎推理法,即由一般推出个别。一般是从材料中提取的观点,这些观点通常是隐藏在题目材料背后的东西,需要我们先归纳、提取出来。由于归纳只是依据题目的材料,所以只要把握好了教材的一般知识,应该很快就能归纳好。答题时先将归纳的观点拿出来,再用个别事实验证它,个别就是材料中具体的事实。

  扩展性论述题是指答案不受题目材料限制,只受问题限制。这种题型特别需要发散性思维,同时要求较好的聚合。解答这种题除了要提取材料观点外,重要的是要根据材料观点阐述自己的(实则教材的)观点和认识。

  

  从知识的运用看,任何问题的呈现都有一定的层次,解决问题也应该思路清晰地表现出层次性。层次性和完整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层次清楚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答案才可能是完整的。即使在分析问题时,也需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题意,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思维线索应该表现在一是审题时抓住问题的中心和要点;二是答题时思维层次清楚。审题能力是指考生在解答问题之前认真、仔细、准确、完整地把握题目要求的能力。答非所问现象的大量存在,首先说明对题目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因此,第二阶段的复习中,重点思考某一具体问题的具体要求至关重要。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考生一方面需要了解社会现实问题,把握住大的方向;同一方面要注意微观具体问题的设问角度、理论要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