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政治 >

高考时政热点历史灾难: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2009-07-05 

  【专题概述】汶川地震,神州同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多难兴邦,“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特大地震产生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它必将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以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

  关注重大自然灾害与民生问题是高考命题的趋势与一贯特点。2008年高考,北京、天津文综卷,上海政治卷就在第一时间以选择题形式给予了反映, 2009年高考仍难以回避这一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预计会以主观题和选择题两种题型,以重建为主题,结合金融危机或三农问题进行综合考查。

  

  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 667个乡(镇)、48 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 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 227名同胞遇难、17 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 510万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 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2.2008年10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胡锦涛在会上强调: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会议表彰了319个全国抗震救灾集体和522名抗震救灾模范。

  3。灾情发生后,全国开展了广泛的献爱心活动。截至2008年11月10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95.69亿元,其中捐款510.49亿元,物资折价85.2亿元,实际到账捐款509.89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273.49亿元。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利用国外优惠紧急贷款规划的请示》,总贷款规模15亿美元。

  

  

  意义: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展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必将激励灾区人民排除万难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必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启示:社会主义中国具有强大发展活力;人民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动力;人民军队是保卫人民的钢铁长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授予成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等320个集体“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雷勇等5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授予蒋敏等517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原因:充分反映地震灾区少年儿童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高尚品质,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激励全国广大未成年人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时间:6月6日至6月29日。

  对象:四川、甘肃、陕西、重庆4省市地震灾区高三年级以下的未成年人。

  结果:林浩等20名同学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授予马小凤等30名同学“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称号。

  主办单位: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

  内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意义: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可以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可以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从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

 

  原则:6月8日起施行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规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六项原则: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

  方针: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

  总体规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重建后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为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08年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规定按“一省帮一重灾县”原则,用3年时间,在国家的支持下,集各方之力,基本实现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目标。

  规划:包括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土地利用、市场服务体系、生态修复、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镇体系和城乡住房建设和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基础设施等九个规划。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抗震救灾过程中捐赠的物品不是商品,它的目的不是用于交换,不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等一般特征。国家组织开展了专项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物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各级公安机关重点打击事关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市场经济秩序、事关灾后重建等案件。

  3。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三大手段来进行调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公布,属于法律手段;中央投入抗震救灾资金,优惠税收等属于经济手段;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属于行政手段。

  4。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中央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全国各地进行了对口支援,全国人民踊跃捐款,体现了这点。

  5。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灾区重建和灾民安置,要举全国企业之力。产业的恢复重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政策和就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合理引导受灾企业原地恢复重建、异地新建和关停并转,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6。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捐物属于社会救济。

  7。财政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作用充分发挥的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巨额的财政收入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8。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财政部、海关部署和国家税务总局为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提供的税收优惠,有利于促进灾区生产的恢复。

  9。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11月12日,来源于世界银行、亚洲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和国际农发基金、法国开发署组成的国外优惠紧急贷款由中央财政统借统还,分别用于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贷款主要用于城建环保、教育卫生、城镇道路、病险水库、农村能源和生态修复等7个领域的重建工作。

  【典型题例】

  据财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7月20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14.84亿元,中央财政投入550.65亿元。其中:应急抢险救灾资金250.65亿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0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64.19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灾区生活补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特大防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教育救灾、广播电视系统受损设备修复、基础设施抢修等抗震救灾的各个方面。

  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的?

  【解析】

  本题记住财政的五个作用是基础,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回答是基本能力。

  【参考答案】

  ①各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14.84亿元,体现了国家通过财政可以调节资源配置。②抗震救灾资金主要用于灾区生活补助等各个方面,说明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灾情就是命令,一切国家机构必须维护灾区人民的根本利益。

  2。政府职能和原则。政府应依法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政府要充分发挥各项职能,全力安置受灾群众、抢修损毁基础设施、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做好资金物资的保障和监管、加强心理指导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正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3。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权利,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和荣誉的义务。国家最大限度地解救了被困群众,精心救治伤病员,是国家保护公民安全权利的体现。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面前,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全力抗灾,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4。党的性质和宗旨。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在震后第一时间就把抗震救灾确定为全党全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周密组织、科学调度等,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体现了党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始终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地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6。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要坚持党的领导,选拔优秀干部到灾区任职是党进行组织领导的具体体现。

  【典型题例】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务院会议提出,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全国人民和衷共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截至2008年11月10日,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95.69亿元。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解析】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要先整体回答二者是统一的关系,再分别回答怎样具体做到二者的统一。结合材料论证观点是必要的能力。

  【参考答案】

  ①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②地震后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表明我国公民能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③中央国家机关减少公用经费支出用于抗震救灾,表明国家为人民着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宣传、学习抗震救灾英雄人物的活动,使中华民族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抗震精神,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基本内涵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众志成城,十万人民子弟兵、武警部队冲锋在前,排除千难万险挺进震中灾区,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举办“抗震救灾英雄战士”系列活动,有利于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4。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抗震救灾英雄战士”的先进事迹,有助于促进全军乃至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

  【典型题例】

  2008年9月2日上午温家宝总理第四次赴四川灾区考察。“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条本来挂在灾民房子的标语,却引起温家宝总理的思考。他对随行干部说:“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温总理把这两句话作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勉励灾区人民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请问抗震精神是什么?

  (2)温总理强调“这种精神”的重要性是什么?

  (3)你认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抗震精神?

  【解析】

  本题共三小问,考查学生调用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要结合课本中有关民族精神的内容,对抗震精神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弄清“这种精神”是指什么内容,然后再回答重要性。第三问具有探究性质,具有开放性,可结合实际灵活作答,但答题的基本格式要注意,一般采用观点加材料(事例)的模式。

  【参考答案】

  (1)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精神。

  (2)①这种精神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种精神会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勇于承担责任,增强责任意识;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做自立自强少年;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志奉献社会。(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政府对本次地震灾害信息披露充分及时,没有丝毫隐瞒,显示了尊重事实、尊重真相的科学精神和负责态度。同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指导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文件和政策是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正确决策,它将指导灾区重建工作有序、有效、有力、科学地进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指导我们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2。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开展地震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可以为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地震发生不可避免,抗震水平可以提高。

  3。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抗震救灾,必须认识和利用规律,减少因地震灾害而带来的损失;要有与灾害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地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地震预报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比如可以通过模拟试验积累判断地质运动情况的经验,还可以利用雷达遥感测距卫星分析地理数据,准确判断断层情况等。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预报地震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5。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自觉性和预见性。地震灾害虽然有它的不可知性,却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只要科学把握地震灾害发生的本质和规律,从地震灾害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就有可能更多地挽救生命和减轻损失。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给国家经济、人们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启示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和自觉性。

  6。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抗震救灾是关系全国、关系全局的大事,既需要中央的统筹部署,也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对口支援。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灾后重建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周密部署,统筹规划。

  7。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多难兴邦,地震给我们造成巨大损失,但抗震可以提升党和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8。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中央要求,各地各有关方面务必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全力以赴,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战。

  9。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要促进飞跃。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有序、有效地进行,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

  10。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灾后重建困难重重,任务艰巨,任重道远,但胜利一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1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为夺取救灾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2。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具有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正确的价值观。在救灾过程中,涌现了一批舍小家、保大家的英雄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13。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都把奉献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

  【典型题例】

  曾几何时,不少媒体纷纷担心我们80年后的青年一代,未来将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但“80年后在2008年长大了”,这是四川汶川地震后,整个社会对80后的评价,媒体开始铺天盖地、争先恐后地描述着80后在地震中的表现,所有的媒体似乎都难以掩饰他们内心的喜悦,媒体赞扬了80后表现出来的团结、坚强、沉着和睿智,更是高度评价了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这次四川地震给了80后一个展示的舞台,80后也确确实实舞出了动人的舞姿,我们为之欣慰。

  联系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80年后的年轻人?

  (2)80后在四川汶川地震后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让社会认可他们的?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材料,材料中包含着一些名言名句,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哲理。设问包括两小问,考查了哲学部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点,可按原理加方法论再加材料的模式,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回答。第一问属于“认识类”的设问方式,第二问属于“如何类”的简答题,要注意总结这一类型题目的答题规律,一般来讲要将题干指定的答题内容细化。

  【参考答案】

  (1)①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人无完人,为了每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80年后身上的美更应该得到褒扬。②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要求我们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80年后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表现,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年轻一代。

  (2)①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地震后80后的年轻人不计个人利益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行为,赢得了社会对这个群体的尊重,从而也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②人的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80年后在灾难面前涌现的无私奉献、热心助人使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危难之际他们考虑的是他人的安危,难能可贵,体现了人间真情。③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发展自己的才能、提高个人素质;还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80后在地震后的表现和付出给社会很多的感动,表现出他们的素质和价值观。

  1。与地震记录、预报相关的历史事件。

  2。古代对四川及西南地区的管理。

  3。帝国主义对西南的侵略与西南人民的反抗斗争。

  4。现代发生在西南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

  【典型题例】

  (古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设有官办救灾机构,在救灾过程中,政府的做法: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税,或乡绅、商贾的捐助。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①政府救济和民间救济相结合;②救灾与减灾、防灾相结合。

  

  1。地震成因。

  2。地震危害。

  3。地震分布。

  4。主要的防震减灾措施。

  5。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6。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典型题例】

  四川汶川地震(8.0级),其强度烈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7.8级)。据此回答1~3题。

  1。四川汶川地震比唐山地震的震级要大,但死亡人数却比唐山地震少得多,其原因是(  )

  A。汶川震区大部分位于四川盆地,地形更为平坦

  B。汶川震区的人口密度比唐山震区小

  C。汶川震区实施救援的地理条件比唐山震区优越

  D。汶川震区比唐山震区地质基础稳固,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少

  2。下列关于地震破坏程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震级越大,破坏程度越大

  ②震源越深,破坏程度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破坏程度越大

  ④震中离海越远,破坏程度越大

  ⑤断层越发育,破坏程度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⑤

  3。汶川地震发生时,关于在唐山与成都两地测得的地震震级和烈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地测得的烈度相同,但震级唐山小于汶川

  B。两地测得的震级和烈度都相同

  C。两地测得的震级和烈度都不可能相同

  D。两地测得的震级相同,但烈度唐山小于汶川

  【解析】

  与唐山震区相比,汶川震区地形崎岖、岩石破碎、地质条件复杂,救援的地理条件更复杂,但人口密度小,故死亡人数少一些;地震的破坏程度与距离海洋远近无必然联系;通常情况下,震源越浅,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参考答案】 1.B 2.D 3.D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