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人脉
调剂人物:张国栋
调剂历程:原报考南京师范大学,后调剂到广西大学
我的考研路可谓一波三折。回头想想,虽然与南京师范大学擦肩而过,但学的仍是喜欢的新闻学,跟着值得信任的导师,也算不幸中的幸事。我向往南京师范大学,只因为热爱新闻,而广西大学足以实现我要做新闻人的愿望。
我本科就读于西南科技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新闻方向。盘点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没有太多的遗憾,因为我一直坚持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从事新闻工作,做“研究型记者”一直是我的梦想,考取新闻学研究生自然成了我放弃就业选择继续深造的精神支撑,这也是后来我为什么要放弃保送本校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我们学校没有新闻学硕士点)的原因。
大三的寒假刚刚结束,我经过短暂的调整,开始步入考研。在确定保送之前,我一直为南京师范大学努力着。遗憾的是,在放弃内保、外保无望后,我长达10个月的努力没能换来理想的初试成绩。这意味着就算调剂成功,公费的希望也几乎为零。家境的贫困,使我在进行选择时不得不考虑经济条件。现实逼迫我不停地追问自己:读研,我合适吗?如果现有的水平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找工作的资本,那么考研是不是变相地浪费青春?
在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的时候,我有幸结识了教新闻课的恩师。我曾不止一次地说:大学4年得遇良师,乃人生一大幸事。恩师毕业于广西大学,有着“先当工人,后高考读书”的坎坷经历。他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我们:“读研不只在于学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够接触更高层次的人。”是的,知识可以改变人生。我因为兴趣放弃了很多,也正是凭兴趣坚持到了今天,轻易放弃不值得!趁分数线还没有出来,多数人还在观望时,我迅速联系了其他学校,开始我的调剂之路。
当时,多数学校的调剂系统尚未开通,我在网上盲目地四处搜寻。给对方打电话,要么不要调剂生,要么就让耐心等待。我觉得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决定主动出击。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各学校往年的录取情况,包括专业实力、招生人数、实际录取人数、最低录取分数线等,然后综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了调剂学校。
我的初试成绩与往年国家线不相上下,自知调剂东部学校基本无望,而近年来教育部明确规定对报考边远8省区(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广西、云南、贵州)以及部分特殊的学科专业的考生的复试分数线有所降低,我的分数刚好达到了往年边远8省区的复试分数线,于是便将重点放在C类学校。C类院校中明确表示要调剂生且新闻学实力较强的学校只有广西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等少数几所,经过权衡和比较,我最终选择了调剂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的新闻学专业。之前保送外校时就看重了广西大学,因为是恩师的母校,或许能获得更多一些的信息。
南京师范大学的国家线还未知晓,广西大学的调剂系统倒是提前开通了。放下南师,翘首西大,这还是我吗?曾经以为实力可以战胜一切,而今呢,为了一个调剂名额上下奔走,竟顾不得半点颜面了。我按照西大的要求,将个人资料发了过去。为了保险起见,我又给主管招生工作的老师发了封邮件,除了介绍初试成绩和学习兴趣外,还主要表达自己调剂到西大的决心,态度诚恳且坚定。我还通过恩师得到了相关导师的联系方式,以备不时之需。
接下来的几天,消息闭塞得吓人。我能做的只有等待,心急如焚的等待……终于按捺不住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再次主动出击!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的想法单纯且简单,而正是这个心里没底的想法却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按着学校网页公布的号码拨通了学院研招办的电话,心里想着或许能打探些情况,即使没什么进展也能多少留个印象。电话接通了,对方听完我介绍的基本情况后,说“跨专业考生必须要有相关论文发表,以证明自身科研能力。所以,你的资料……”电话那头的讲解耐心细致,而我却根本听不进去,新闻传播的相关学术论文??我没有?!所有的希冀一下子荡然无存,我的大脑顿时一片空白,只能怔怔地愣在原地……糊里糊涂地挂了电话,我不知何去何从。
半个小时后,恩师知道了这个消息。“你是跨专业考的,再试试,兴许还有机会。”恩师鼓励道,他还建议我联系下他的导师。我想这也许是离梦想最接近的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我不能轻言放弃。
在恩师的鼓励下,我拨通了恩师导师的电话,在电话里,我谈了很多,包括大学经历、专业兴趣、考研经历,当然最关键的是解释清楚了自己原来学校新闻方向的设立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幸好我对新闻有些认识,也有3年多的学生记者经历,更幸运的是发表过不少的新闻作品。终于老师答应仔细看看我的资料。
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我终于等到了广西大学通知复试的电话,当时我百感交集,第一时间把这消息告诉了恩师。我想,如果没有恩师的鼓励和帮助,没有恩师的穿针引线,我不可能继续求学深造,继续追寻我的新闻梦。
提示:
在调剂过程中,有较好的人脉关系,特别是老师的推荐,非常重要。通过老师的人脉关系,你不仅可以及时了解调剂学校的空缺信息,也可以要到导师的联系方式,直接与导师联系,让导师进一步了解你,这无疑会增加你调剂成功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