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淮河大水,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1963年8月,海河大水;1975年8月,河南大暴雨,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灾情极为严重,2.5万人死亡;1985年8月,辽河大水;1991年,江淮连降大到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1998年的长江、嫩江、松花江洪涝灾害;2003年6至7月,淮河流域连降大雨,发生了超过1991年的大洪水,皖、苏等省沿淮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
2008年6月,江南南部、华南、西南地区东部降下大到暴雨,持续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部分地区引发严重的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南方9省份不同程度受灾。截至2008年6月14日,共造成1787.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1人,失踪13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27.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50.2千公顷;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6.1亿元。
分析:1998年夏,一场罕见的特大洪灾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当年全国共有29个省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49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灾害是不幸的,可幸的是那场洪水激发了人们对于天灾人祸的思考。痛定思痛,反思历史,对于导致洪水肆虐的各种主客观原因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把破坏大自然当作生财之道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家也从此下令禁止在江河流域砍伐树木。
材料八:北京“逢雨即堵”考验市政应急机制
对于北京这样一座拥有1500多万人口、200多万辆机动车的特大型城市,几乎每一场大雨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检验着这个城市的市政设施、交通运输、应急处置能力。
7月31日一早,一场倾盆大雨袭击京城。上午7时30分,北京丰台区的马家楼桥至花乡桥中间的京九线铁道桥下已是一片泽国。主、辅路双方向均因积水已经无法通行,铁道桥下方向西300米处全部积水,最深处接近1米。交通部门被迫对双方向的交通进行管制。如注的暴雨中,更严重的交通拥堵出现在机场高速路。因机场高速路双向交通中断了3个半小时,机场路上的车辆排成15公里的长龙。大雨时,以积水地区为中心,受阻车辆排起了长龙,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更大面积的拥堵。
针对气象部门发布的普降大雨的预报,北京交管部门提前制定了雨天交通秩序维护方案,充分做好应对大雨的准备,并根据雨情迅速启动雨天交通保障措施。但要真正解决拥堵,光靠交管部门疏堵是不够的,必须抓源头,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积水问题的长效机制。
分析:7月下旬8月上旬是北京的主汛期,北京全年60%以上的降水都集中在这一时段。每年大雨降临时,尽管北京市政府各部门采取了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但散布全市、严重影响交通的积水路段,仍令人质疑目前北京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大中城市若想在大暴雨来临后能及时应对,其根本的保证,一是高标准的城市排水系统和雨灾应急处理设施,二是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机制,尤以后者更为重要。和其他自然灾害相比,暴雨是常见天气,自然应当以常态化的相关制度加以应对。
材料九:“透视”雪灾:代表委员建言提高抗灾保障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余敏辉说,非典过后,国家完善了全国疾病防控体系;洪涝旱灾年年频发于华夏大地,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较早成立了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几十年一遇的冰冻灾害,应该推动我们以法律手段建立灾难预警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豪吉集团董事长严俊波说:“当大雪突降南方地区时,我发现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兴奋,鲜有人考虑到一场灾难的到来,因而,也没有进行抗灾准备工作。”
来自抗雪灾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庆市委书记朱读稳深有感触地说,这次雪灾除信息发布前瞻性不足外,有关部门在救灾中联动性也有欠缺。他举例说,在雪灾期间,交通部门和交警部门对高速公路是否放行有时存在不同观点,这就需要一个协调和应急联动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监会原副主席邵秉仁建议,此次雪灾暴露出的问题表明,国家对灾害性事件的反应灵敏度不高,同时在处置预案上存在不足,应当成立常设性应急机构。
余敏辉说,这次电力设施在雪灾中损失很重,这主要是南方供电线路设施设计的抗雪标准过低。国家要适当调整相关行业的抗灾标准,增强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认为,完善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时候是不需要计算成本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迫切需要加大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分析:2008年春节我国南方发生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大困难。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从这次特大自然灾害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灾区代表委员带着对抗灾减灾的思考和建言来到两会会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材料十:有大灾无大害重庆经验值得重视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8年2月12日,冰雪灾害已造成111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并致107人死亡。大量损坏的输电线路需要维修,大量倒塌的房屋需要重建,大量冻坏的庄稼需要整理……随着各地天气的逐渐转好,广大南方地区进入了灾后重建的重要时期。
损坏的输电线路、倒塌的房屋、冻坏的庄稼当然需要关注,但是灾后重建中更要高度注意的是要大力提升抗灾害能力,以便将来出现类似险情时,能够科学应对,把损失降到最低。
这场冰雪灾害酿成一场重大的日常生活危机,充满不确定的自然力的难以估计性,当然是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人对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机制上的准备不足,也不可忽视。由于南方地区不像北方地区那样与冰雪常年相伴,在输电线路、交通设施、水电管道等方面,普遍是以温好气候条件为前提来建设。这让异常冰雪天气,找到了可乘之机。
在冻雨和暴雪造成的损失面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因此而尤其重要。事实上,在同样的自然灾害面前,南方不同地区的表现有着明显差异,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造成了惨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