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八:环境污染致癌
宣威地处滇东,煤矿资源较为丰富。由于煤矿的大量开采,带动着相应的炼铁、炼焦、炼锌、水泥、火电站等行业的兴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带来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也是相当巨大的。大量排出的有毒气体和灰尘让全市笼罩在一片有毒烟雾之中,饮水受到影响,大量有毒气体和灰尘飘散在空气里,吸进村民的肺里,数千人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空气和水污染已成为村民致癌的致命杀手
近日,政府的一项调查显示,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大范围使用食物添加剂和杀虫剂导致癌症成为去年我国的头号杀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的健康专家陈智周说,”恶性肿瘤高发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空气和水污染正日益严重。很多化工企业都建在河边以便排污。此外,过度使用化肥和杀虫剂也使地下水遭到污染。被污染的水会直接影响土壤、庄稼和食物。“空气污染是引发肺癌的主要因素,因为有害颗粒一旦进入肺里就无法排出来。
该调查显示,城镇地区的癌症死亡率已上升至19%,农村上升至23%。农村地区92%的死亡主要由10种疾病引起,排在前三位的是癌症、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近年来,关于”癌症村“的报道越来越频繁。新华社去年六月的一则调查报道称,癌症高死亡率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已成为事实。从1987年至2005年,广东省上坝村有250多人死于癌症;从1991年到2005年,河南省黄孟营村至少有114人死于癌症。其他省份也有过类似的报道,其共同原因是饮用了被严重污染的水。
分析:面对现实,切实改善环境污染是唯一出路。解决措施:(一)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全民动员,共同行动。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三)大力宣传及贯彻生态文明观,要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四)改革政府体制,不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五)健全法律法规,建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和监管机制。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和打击力度,使其“不敢污染”、“不能污染”。
材料九: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名义,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发展中国家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进行限制。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强制性绿色标志、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等等。发达国家把绿色壁垒变成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隐蔽制裁手段,以平衡自己在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方面的劣势。据统计,欧盟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中90%以上都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环境标准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制约越来越大。直接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影响的标准主要有: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中的含铅量;皮革的残留量;机电产品与玩具的安全性指标;汽油的含铅量;汽车排放标准;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等等。以纺织业为例,近年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因绿色壁垒蒙受的损失已高达数百亿美元。
当今国际环境问题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发达国家一方面指责我们不环保,一方面向我们转移他们的污染行业并且封锁环保技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今后将会设置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冲击将会越来越大。但中国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又不得不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就意味着必须”与狼共舞“。
分析:针对绿色壁垒,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维护对外贸易的正当权益。但是,国际环境问题的不公平现象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对外贸易的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尽快完成向生态文明的转型,走绿色崛起道路。我们要主动适应国际绿色技术标准,督促国内企业的绿色意识和绿色技术革新,使国内产业实现绿色化,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绿色消费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国对外贸易在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
材料十: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资源与环境制约问题,其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能源资源不足;二是环境污染;三是生态退化;四是气候变化。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一系列国情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人口众多,人均拥有资源量低。
第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重化工时期,城市化处于快速推进的中期阶段,自然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较严重,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将会产生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三,财政经济实力有限,环保投入强度不足。
第四,经济发展模式粗放,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节能技术较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第五,环保观念意识有待强化,环保体制机制亟需转变。多年来各地出于发展的迫切性,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分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树立生态文明观,”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此,需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一要积极开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本规律。二要积极开展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要为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立法工作、建立责任制和问责制等,提供理论支撑。三要积极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加强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科学工作者的通力合作。四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全球视角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与国际社会达成广泛共识,共同探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方略。
专题综合分析
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是一个与人口、资源紧密相连的问题。自2005年1月,中国大陆人口已突破13亿。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天然无法居住的地带占1/3,水土流失的面积又超过1/3,现在能生存的土地仅占总量1/3。我们现在的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45种主要矿产,按现有储量和开采速度计算,15年后将只剩下6种。石油已经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以后几乎70%以上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这种”高耗低能“的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沿海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5个。
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危机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此,我们要从以下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既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使之广泛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二、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
三、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制度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石,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必须花大力气消除制度性障碍。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一)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二)完善规划,加强监管,建立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三)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上法治化轨道。
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五、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六、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总之,摆在中国面前的唯一合理的选择就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谋求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发展模式。
3COME考试频道为您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信息在http://www.reader8.com/ex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