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cia考试就好象是轻描淡写般地就通过了,对外人来看,有点太让人出乎意料了,因为我今年偶然才知道这个考试,报名后到9月份才拿到书,从9月26号左右才开始学习,直到考试总共学了不到50天(我在单位是分管行政和审计的副总,够忙的吧),就这样过去了,让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
实际上我对这个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首先是在网上查到这样的信息“有花一个月学习就能拿到的国际注册资格--那就是cia”,既然有人能这样做,我有充分的信心自己可以成为这少数人之一,毕竟我的时间比一个月还多一点。
二、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分两部分,
1、实践
虽然我从未接触过正规的审计,尤其是国外的审计,因为我的专业是会计,而且是中专。但我有最扎实的企业生产经营基础知识,11年来我从现金出纳、记帐员、主管会计、财务副科、正科、财务总监、副总,我都干过了,对内产、供、销的管理,对外与金融、税务、工商、安全等各职能部门及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这都是十分宝贵的经历,很多都是付出不少代价换来的呀。这些极大丰富了我的头脑,使我能迅速对问题作出最切实的逻辑判断。
2、学习。参加工作11年来,在学习上,我是两头紧,中间松,即刚工作前3年时没有负担,工作轻松,可以有时间学习。中间6年工作开始繁忙,也结婚生子,没有一点时间学习(其实是借口,是思想问题)。最近2年,企业逐渐走下坡路,家庭负担、社会压力综合在一起就是生存问题,所以没法只好选最省的投资--学习,压力造就动力,拼命地学啊,为生存而拼啊,我每天都在提醒自己,我现在的学习是在存钱,在投资,将来都要有高回报.....,就这样学下去,我发现原来我以前读了10几年书都是在读死书,学海无涯,我们是学不完的,即使全掌握了其实又有什么用呢?你想想,我们平时遇到的事情有哪一件是与书本完全一样的呢?全靠自己的灵活运用,靠自己用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后再进行综合的判断,所以我们学习学的不是知识,而应该是方法和技巧,将所学与所用融会贯通,这样才是学习的目的,可惜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一个老师这样教我呢?也许有,但我当时没能理解吧。
捅破这一层窗户纸,我学什么都游刃有余,比如会计中级,我也是用了两个月加不到20天学四门全过,根据个人情况及时间,我是这样安排的,目标:四门全过,《中级实务二》、《财务管理》较难,各用一个月去学,《中级实务一》,自认为有把握,捡点随便看看,光做题;《经济法》,平时接触较多,考试前突击3、4天就行,考试一结束我就宣布四门全过,成绩一出,两门77,两门76。其他考试如成人高考了什么的就更不值一提了,3门课,一个月,我学了2门,207的分数线,我考试了336分。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竟然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个人认为):我已经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学习,而为了享受而学习,学习知识的乐趣真的无比美妙,当你愚公移山一样把一摞书啃完时,那种快乐,满足、自赏是那样的令人如醉如痴,让我兴奋的手舞足蹈。
正因为以上平时量的积累,才有cia质的飞跃。
三、总结失误。
我以上吹了一大通,也并非什么都灵,我被一些小成绩冲昏了头脑,有点飘飘然,自以为无所不能,05年又参加注税考试,本为有充足时间,但没有把握住,于是故伎重施,又用一个月时间学习,宣布要五门一次全过,《会计》是稳过的,税法一、二平时掌握的较多,实务要细看,法规还是考前突击就行,还有就是都是选择题,并且总分140分,比100分好考。但我确实有点狂妄自大了,太小看cta了,下午2点考试,我早上9点才坐火车去济南,下了火车都12点半了,更意外的是,找错考场了,花了50多元打的,直到1点半才找到,还没吃饭,30多度的高温,急匆匆爬上7楼,第一场是《会计》,结果我没有做完,只做了110分左右。即使这样,我也自认为至少过4门,实际最终结果我只过了2门,而且《会计》没过。
这一次cta考试对我是当头一棒,喝醒了孤芳自赏的我。我重新检视自己,毕竟我的智力只是中等偏下,要不当年高考连个专科也没上。与别人相比,我差得远了。总结几年来的得失,用相当长的时间调整自己,终天又走出低谷,迎来了cia考试。
这就是有有得必有失啊。好在,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了。即使现在我也得承认,cia确实比cta难度要低,与cpa 更没法比了,差得太远。我也是偶然才知道这一门考试的,说明它的知名度还太低,如果能向cpa这样为众人所知,通过的人要比现在多好几倍,不是贬低cia,作为一门国际注册资格,它含金量确实不高啊。当时在北京培训时,一个女同学说一个cia本在南方至少值30万,现在看来,连10万也不值,在校大学生考它很容易的,而且是英文的。
我所谈以上这些,希望能给其他cia考试能带来一点启示,能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cia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