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语文 >

评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2008-12-27 
文言文阅读部分选择的阅读材料难易程度合理,篇幅较2007年稍有加长。

    上海高考语文卷中的文言文试题向来能较好地结合语文实际教学与课外拓展学习的考查,材料、考点平实而全面,题型稳中有新意,2008年的文言文试题也不例外。

  阅读材料选择合理

  文言文阅读部分选择的阅读材料难易程度合理,篇幅较2007年稍有加长。

  第一个语段选自唐代李翱的《杨烈妇传》,稍有删改,《新唐书·列女·杨烈妇传》较多袭用,因此也可以知道李翱的作品比较具有正史特色。文章主要通过杨氏说服并帮助其夫李侃退敌的故事,赞颂了杨氏的智慧、勇敢、深明大义的美好品质,思想内容积极向上,语言文字活泼流畅。第一个语段重在考查字、词、句等语言现象,选文很好地适应了这一考试要求。

  第二个语段为明代谭元春的《〈秋寻草〉自序》,与2007年的第二个文言语段《〈酌古论〉序》比较,虽然两者同为书序,不过前者文字清新幽峭,情景事理,融会贯通,后者笔力纵横,说理透辟,貌同而实不同。《〈秋寻草〉自序》无论在文字、内容、结构等各方面都与第一个语段存在较大的差异,便于全方位地考查广大考生的综合能力。

  试卷设计导向积极

  1.引导考生注重日常学习的积累 如第17题解释文言实词中的“固”和“相与”都是使用课文中的原有义项,“固”出现于“君子固穷”(《<论语>七则》)等,“相与”出现于“飞鸟相与还”(《饮酒》)等;第18题文言虚词“为”考查,选项也有两项出自课本。

  2.考查阅读能力全面周到 17、18、19题考查认读、理解能力,20、21、23、25、26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22、24题则体现了整体理解和把握基础上鉴赏、评价能力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查。23题“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看上去似乎与19题的翻译重复,其实在考查能力的层面上比19题有所提升。这一题要对文章有分析、综合之后才能正确作答的,并不只是简单的理解。特别提一下24题。我们现在学习、考核的鉴赏、评价方式多是还原式、解剖式的,而中国古代的诗、词、文评论大多是点评式、感悟式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王国维评曰“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如《过秦论》“国家无事”一句,归有光评点曰“如人吐气”等。我们要学习古代文学的欣赏、评论方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应该对这个问题予以重视,24题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

  易而不浅,难而不僻

  17题的四个加点词都是常用词,却并不过于浅近。“固”、“相与”虽然考查的是课文中出现过的义项,不过这两个词在课本中学习过的不同义项很多,比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相与枕藉乎舟中”中“相与”的意义与本题答案都不相同。“济”、“乘”二字在课文中虽然也出现过,但那些义项用在这里都不合适,需要考生结合上下文来推测其确切的含义,增加了难度、保证了区分度的同时,也避免了考点过于冷僻的弊端。

本文由3COME文档频道编辑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