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语文 >

09年高考语文每年有新面孔 让考生换个角度看世界

2008-12-27 
高考语文试题总是特别引人关注,每年试卷一出,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评价往往不绝于耳。

    高考语文试题总是特别引人关注,每年试卷一出,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评价往往不绝于耳。今年上海的语文学科高考,具有自课程教材改革以来,三种不同版本共用一张试卷最后一年的特殊性,因此命题的稳定性、延续性与公正性显得尤为重要。

    平常大家关注最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是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简洁明了。从命题模式上看,本题延续了以往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有情可抒。2006年的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侧重于作为主体的“我”与作为客体的“你”之间心灵碰撞。2007年的命题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侧重于抒写自己成长历程中遇到的难关困境,从而感悟人生、理性思辨。如果说前两年题目重在对自身内心世界挖掘的话,那么今年的作文题希望考生把视线转向“他人”,关注“我”、“我们”以外的群体,让考生学着转换立场替“他们”着想;试着从“他们”角度看待世界,看待社会。让考生换个角度看世界,发挥的空间相当大 。

    从文体上看,这个题目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或者抒情文体都可以写,给了学生很大的写作空间,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从审题的角度看,这道题相比较上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少了很多限定。“必须跨过这道坎”,我们需要考虑:“坎”是什么?“坎”的意义何在?还要考虑到“必须”这个限定。今年的题目虽然少了限定,在审题上也不能掉以轻心。“他们”不是“他”,不是个体,应该是一个群体,或者是这个群体的某种精神。这样的考题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社会意识”,平时是否关注他人,是否关注社会,是否勤于思考,是否能从人物、事件中概括出某种或者某些精神。在“他们”这个题目下,甚至写“我们”也可以,只要把“我们”转化为“他们”,跳出自我的藩篱,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观注“我们”这个群体,写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特点,他们的情感。

不必刻意回避地震

    从选材立意上看,对这个作文题,很多学生可能会写到汶川大地震,这是很自然的。毕竟“5·12”大地震就在眼前,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只要你可以触及的媒体都无法回避这个事实,那么我们的考生也不必刻意地回避。只是预想到有很多考生都会写这一题材的情况下,考生应当如何表现悲剧、如何歌颂“他们”的精神成了新的重点。命题中提到“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那么虽然写的是“他们”,却是从“你”的视角在看,在想,所以虽然写的是“他们”,却应该有自己独到的存在,我的心情,我的态度,我的价值观,我的境界。基于这样的分析,如何让与你一样为汶川地震中的人们心痛过、哭泣过、震撼过的阅卷老师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真诚与善良,感受到你的洞察力与社会责任感,感受到你的情感与思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写出特点与深度

    说到选材,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写。默默无闻为上海建设日夜辛劳的农民工,平日里让你觉得“道不同”的父辈们,背着沉重书包有着你的影子上学读书的小学生们……其实他们可以是让你心生敬意的伟人,也可以是你曾经一直忽略的平凡人,他们可以是与你息息相关的今人,也可以是让你心存仰慕的古人。无论他们是哪个群体,既然选择了“他们”来写,这个群体对社会、对你所在的群体产生的影响与意义要予以揭示,无论以含蓄的方式,还是显豁的方式。
审题要求看来不高,其实是在平易的表面下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以为只要在文中出现“他们”这个代词就会被认可的话,那就将这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题目糟蹋掉了。

向明中学 姚旭

命题的基本原则

    一是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同步,能体现教改的思路与教改发展的趋势,显示教改的积极成果;
 
    二是必须遵循《考试说明》中明确的三大层次能力要求:一是认读理解能力,二是分析综合能力,三是写作能力。而这三种能力中又依高低深浅之分,再划分成若干方面。

    如鉴赏评价能力包括两个方面:(1)能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2)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命题者能否熟知、研究与把握《考试说明》的层次能力要求,关系到试题能否基本涵盖考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必备的素养。除此而外,命题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思想,即体现社会性。因此高考命题不是哪个群体更不是哪个个人的意志或智慧的体现,必须排除命题过程中个性化与随意化。
 
命题的基本方针

   “稳中有变”、“同中有异”始终是上海语文命题的基本方针。

   “稳”与“同”是指高考命题立意的一贯性和延续性,不搞大起大落,也不风云突变,更不可随心所欲,要坚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社会人心安定,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对日常语文教学的促进与提高。而“变”与“异”是种微调,是种渐变,也是一种“创意”的探索与追求。

    上海卷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新面孔”推出,成为圈内外的一道风景线。如2005年第5题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写一份“发言提纲”;第12题要求对茨威格《回望昨日的感伤》一文作延伸拓展性思维:“当下个世纪回望这个世纪,又该说些什么呢”;2006年第4题“请推断‘安静’的原因”;2007年第12题就《重西湖》“文末‘不,不仅仅是一种享受……’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2008年春考第4题、第10题问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等,这些新面孔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但新题型的推出,决不是为变而变,而是为了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彰显上海二期课改的精神,激活考生思维能力,朝着开拓创新方向迈进。

本文由3COME文档频道编辑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