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语文 >

名师总评北京08语文高考卷:考题紧扣大纲

2008-10-03 
  08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部分点评   北京新东方 中学“优能”全科中心 语文组 陈洁   高 ...

  08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部分点评

  北京新东方 中学“优能”全科中心 语文组 陈洁

  高考语文的古诗文阅读部分主要考查的内容有古文阅读理解和古典诗词鉴赏两大部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来看,古诗文阅读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加强,北京市今年更是加大了这一部分内容在整份试卷中的分值比重,调整后这一部分的分值约占整份试卷分值的20%左右。因此,要在语文考试中取得高分,考生绝对不可对这一部分内容掉以轻心。

  根据目前已经得到的试题信息,今年高考古诗文阅读部分的题目基本还是紧紧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来出题。如果考生对古诗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且进行过充分的真题训练,在这一部分取得高分应该困难不大。

  古文阅读理解部分考查的内容和题型均比较常规,与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文章选材方面,考查的绝大多数还是古代人物传记,全国卷1的文章节选自《宋史 廖刚传》,广东卷的文章节选自《晋书 周访传》,都是典型的人物传记类文章。做过足量试题的考生对此类文章的行文和出题套路应该非常熟悉了。古文阅读选择题考查的内容包括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人物性格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主观题考查的形式包括断句和翻译。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在历年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就要求考生要立足课本,打牢基础,抓住重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这样在考场上做着部分题目应该会更加得心应手。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来说,只要考生读懂了文章的大意,并且在文中仔细寻找出处,做对这类题目的难度也应该不大。

  对于古典诗词鉴赏部分,《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要能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并且能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从我们目前掌握的试题来看,今年古诗词鉴赏的题目很“忠实”地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这主要反映在题目的设问角度上。全国卷1考查的是一首宋诗,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第一问是一道炼字题,问“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两句中用得传神的字分别是哪个。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和套路新东方的语文特训班已经反复强调过。炼字题如果要求考生找出诗句中用得最精炼传神的字,那么一般都是找到动词和修饰词。对于这道题目,考生应该很容易能从句中选出两个动词“拳”和“退”。第二小题问的是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一题实际上考查的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根据诗的最后两句,考生应该可以提炼出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江西卷所选的是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三)》,题目要求考生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实际上考查的就是古诗的一种常见表达技巧——虚实相生。再如湖北卷的《临江仙》,考查了“夕阳红”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以上所提及的这些题型都是紧紧围绕《考试说明》历年来反复考查考生的题型。

  今年所涉及的诗词题材也较广,重庆卷的《送鲍浩然之浙东》是送别诗;广东卷出的是关于木芙蓉的对比鉴赏题,属咏物诗;江西卷的《初入淮河四绝句(三)》属咏怀诗;这些都是高考中常见的题材类型。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卷1以及许多省份的诗词鉴赏都给考生提供了注释或者写作背景。这些信息一般有两个功能,一是提供诗词中个别字词的解释,帮助考生理解诗词内容;二是提供作者的基本信息或作品的写作背景。根据以往的经验,诗词鉴赏题的注释内容往往都与题目的答案有直接联系。因此,注释和写作背景是考生打开答案之门的金钥匙,考生万万不可忽视它们的作用。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部分

  北京新东方 中学“优能”全科中心 语文组 周帅

  就已经公布的试卷来看,总体而言,今年高考语文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部分仍然是紧扣考试大纲,稳中有变,常中见新;既强调了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也体现出了相当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以下结合已出试题分述之。

  字音,考查能力层级为a(识记),要求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对于字音的考查在2008年得到突出和强调,2007年未考字音的全国卷1、北京卷和安徽卷今年均恢复了对于字音的考查,而在已经公布的各省试题中,均考了字音的识记。考查的侧重点仍是学生容易误读的多音字、形声字和音近形近字,而前些年试卷中出现的对于“地方音”的考查则被淡化。北京卷在2007年未考查字音,今年则恢复了对于字音的考查,并且是与字形糅合在一道题中,这种综合的现象和思路值得注意,2007年的浙江卷也是采取了这一考查方式。

  字形,考查能力层级为a(识记),要求考生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与字音正好相反,对于字形的考查在2008年有所淡化,作为高考风向标的全国卷1和北京卷均是如此。北京卷将字形与字音糅合在一道题中,而全国卷1则干脆没有单独考查字形;安徽卷、广东卷同样没有单独设字形题。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高考语文考试越来越注重考生的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对于单纯的识记性内容的考查日趋式微,上海卷和课改的福建、宁夏海南卷就是典型;二是今年高考在作文部分加重了对于错别字的“处罚”力度,因此可以认为这一部分的考查在作文中已得到了体现。而就已考的字形题而言,依然是学生平时易错的形声字和音近义近字。

  词语,考查能力层级为d(表达应用),要求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对于成语的考查,这些年来形成了两种题型,一种是选词填空,一种是熟语辨析。对于前者,主要考查的是对常见易误用的实词(主要是近义词,一般有一个字相同)和虚词(主要是关联词)的理解和使用;对于后者,主要考查的是对常用易误解熟语尤其是成语的理解和使用。就近些年尤其是2008年的试题来看,对于成语的考查历久不衰,几乎是每省每年每每考之;而对近义词和关联词填空的考查,由于其组合选择题的性质和排除法的使用,使得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均难以实现,因此有逐渐失宠的趋势,不过北京卷倒是年年在考,乐此不疲。2008年的重庆卷、湖北卷将实词、成语和熟语糅合在一道试题中,不失为一个中庸的选择。而就已经考查的词语的内容,仍然是日常容易误用(实词)和误解(成语)的词语,如量入为出、叹为观止、骇人听闻等。

  标点,考查能力层级为d(表达应用),要求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使用在早年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几乎是必考题,近些年却几乎成了必不考题,在今年已出现的试题中仅江西卷对标点符号的使用做出了单独的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是重要的,且是考纲要求的,但其在考题中失宠的原因可能在于其与考生及生活实际的脱节。考生写作文由于行文和结构的简单化,一般不大会出现标点使用的错误,而考题中出现的标点错误仅在于纯技术性的体现特殊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这也就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标点题考试难度和区分度的不被看好。

  病句,考察能力层级为d(表达应用),要求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题也几乎是每年每省必考,以客观辨析题为主,偶尔放在主观题中考修改。早年间病句题是分为语病题(结构错误)和歧义题(表意不明)的,现在将其放在一道题中进行考查,一般是选出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就考查的内容而言,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仍然是考查的重点(尤其是涉及宾语中心词),而这与日常生活的表达习惯和考生平时易犯的错误是一致的。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考察能力层级为a(识记),要求考生能识记文学常识,能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以前这两道题都是必考而且单独命题,后来名句名篇的默写一直被保留着,因为名句默写和古诗文阅读一起构成了考生可能关注语文教材的两大理由;而文学常识则长期不被重视和考查。2007年北京卷开始恢复考查文学常识,2008年这一趋势得到了延续,但考查方式有所创新,将文学常识作家作品与名句名篇结合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尝试;无独有偶,2008年的重庆卷在名句名篇的默写中加入了文学常识的填写。体现人文素养和回归教材两个精神在文学常识的回暖中得到了体现。

  语言表达,考查能力层级为d(表达应用),考纲中对考生的要求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8种)。历年的高考语言表达题都是体现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用兵之地,今年也不例外。2008年大事不断,雪灾、地震、奥运的主题不仅在作文中时有体现,在语言表达题中更是被直接“拿来”就用,如全国卷1的“灾难”概括、畅想奥运,北京卷的14:28、奥运奖牌,重庆卷的火炬登顶珠峰、以地震语段为背景填关联词等,无一不是在考纲要求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精神,考生只要平时多积累这样的感性材料,辅之以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答这样的题目完全没有问题。在考查的内容和方式上,语言表达的连贯更多以客观题形式(排序)出现在第一卷中,而其他部分的考查总体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信息的提取概括,一是对于主题的扩展表达,即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考查考生如何把话说得简洁精辟、如何把话说得丰富生动。就题目的形式而言,既有经典题型的延续,如压缩概括语段、扩写仿写等,也有新题型的闪现,如重庆卷的对联(04年风靡一时,之后沉沦),安徽卷的“言外之意”,湖北卷的“电影镜头”等;值得注意的是,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在近年的高考中出现并得以保持,体现了相当的生命力,如今年北京卷的“14:28”,重庆卷的漫画《孵蛋图》,广东卷的剪纸画等,“看图说话”对于学生形象思维和语言能力表达的考查,又不断被重视起来。因为语言究其本质,是传达说话者对于其所见所闻所想的描述和理解,而其所见,绝不应仅仅是文字本身。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考查能力,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题中应有之义。

  北京新东方 中学“优能”全科中心 语文组 刘祎琳

  大阅读分析:

  根据目前已有发布的试卷来看,今年的高考大阅读总体上看水平与去年持平。很多作者再次出现,譬如迟子建、史铁生、季羡林……迟子建的文章《泥泞》在07年广东卷中出现。史铁生的文章《合欢树》在05年北京卷中出现。季羡林老先生是高考热门候选,果被命中。再如韩少功、茅盾、与鲁迅先生有关的作者和文章(以前是鲁迅先生追思刘半农,今年是萧乾怀念鲁迅先生)等,都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随着其它各省考卷的陆续揭秘,相信更多的高考露脸率排行榜前几甲的作者,考生一定不可忽视。另外,从文章题材角度看,全国卷的文章和题目十分稳定,符合大视野、大局观、大气魄的全国卷风貌。从2005年开始,全国卷的文章题材从生活中感悟美、从小中见大发现美转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讴歌,视野变得宏大、气魄变得雄浑。地方省市的大阅读文章也与往年水平持平,更加突出地方特色,往往小处见大,不注重宏观题材而偏重与本地更贴近的内容。不仅阅读题这样,作文题也大体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08年全国卷《阳光古道苍凉美》vs 07年《总想为你唱支歌》

  《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寅公。这篇文章和试题均依循规律,可以说与07年高考大阅读如出一辙。试题分为四道主观题。下面分别从文章解析和题目解析两方面来进行总结说明。

  从文章看,体裁均是散文,题材均为对我国大西北风貌的抒写和联想讴歌。07年文章为《总想为你唱支歌》。结构上看,是从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戈壁石四个意向为轴,分别描写和联想抒情。戈壁石这一意象在文章结尾,点明并升华了主旨。文章总体结构是平行兼在结尾加重分量。中心来看,这篇文章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大西北的热情讴歌和赞美,并表达了号召人们去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呼唤。08年《阳光古道苍凉美》,文章题目和07年的题目字数都是一样的。从结构上看,是从现实—联想—现实的线索行文。主体结构依次按照阳关地名的含义由来、阳关的自然风貌及破坏、阳关的历史文化风物特产、阳关的历史沧桑和哲人诗人笔下的形貌这四个方面进行抒写。在文章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点名深化了主旨。文章总体结构是由表及里、逐层递进在结尾加重分量。

  从试题看,均为22分。07年四道试题的分值分布是6—4—6—6,08年四道试题的分值分布是4—6—6—6。其实本质上依然是相同的,因为07年第二问分为两小问,各占2分;08年第二问分为三小问,各占2分。让我们来详细看一下07年试题的具体特征。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08年试题的具体特征是:第14题,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第15题,格局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第16题,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第14题,均为对文章第一部分内容的概括考查,是信息筛选整合题。第15题,均为画线句子理解题,需要从句子本身和文章背景进行联系阐述。第16题,均为对文章第三部分内容的理解,考查层次深了一些,需要从内容形式上兼容考虑作答。第17题,均为对文章结尾处深化和升华的考查,本质上都是对中心主旨的提问。

  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作者迟子建。安徽卷《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江西卷《朦胧的敬慕》,作者萧乾。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作品。湖北卷《雾》,作者季羡林。

  小阅读分析:

  今年小阅读特点,从目前来看,科技类文章多于社会类文章。但是笔者认为,过分偏重社会类文章或是过分偏重科技类文章都不是最佳的。任何一种偏重也许都会对文理分科的学生造成一种事实或潜在的不公。然而,今年全国卷小阅读的文章,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比较科学合理的方向,即题材是科技类和社会类的混合,既有天文知识又有历史知识,读起来相映成趣。下面对已公布的高考各省小阅读题目进行汇总和说明。全国卷《盖天说与浑天说》(摘字秦建明的《盖天图仪考》);重庆卷《生物钟》;江西卷《白日梦》;广东卷两篇文章,一篇社会类朱光潜先生的《诗与直觉》,一篇科技类的美国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绝妙的错误》;湖北卷《湿地》;安徽卷《我们的宇宙外面是什么》讲述了人择原理。

  北京新东方 中学“优能”全科中心 语文组 王丹宁

  各地08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终于浮出水面,下面以北京卷为主进行评述。

  (首先,纠正一个网上所流传的错误,本次北京卷并没有所谓的“小作文”,那只是一道要求学生用45字去完成的语言运用题。题目是一幅漫画,让你去写感想。故不在本文所评述的范围内。 )

  北京卷:从目前掌握的信息看,本次的作文题目依旧秉承了北京卷去年在出题尺度上的特点。即以较为开放的方式主打新材料作文。采用材料加提示的格式在提出要求的同时给出指引和范围,同时又不失自由度与时效性。而这一切又以丝毫不故弄玄虚的方式呈现,其目的直指对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的考查。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道题目:

  材料:老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一个空的玻璃杯,先在里面装满石头,装不下的时候再放沙子,沙子装不下了再放水。这时老师又拿出一个空杯子先装了沙子和水,装满后问学生如果现在要装石头怎么办?一个学生上来将沙子和水都倒掉然后装了石头,随后有几位同学针对这一现象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材料本身平淡无奇,相信很多学生之前也都看过类似的故事。但能否写的清楚,写的深刻,写得新颖,这就非常值得探讨了。

  北京的题好在什么地方呢?如果仅仅是一则这样的故事让大家自由立意,那可能有好多同学会写得很偏。所以这里比照去年高考作文题一样给你若干种提示,而上过新东方语文课的学生,尤其是上过我课的就应该知道,为了保证作文题目公平性的特点,对于材料作文,材料固然重要,但是比材料更加重要的就是提示部分。

  我现在还没有拿到全部的提示,掌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 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个关于极限的问题,表面看似达到极限,其实还没有。

  所谓的极限就好比这个杯子,你放了石头后发现这个杯子已经放满了,然后沙子还可以放进去,放完了沙子以后还可以再放水进去……所以我们从生命的极限这个立意来看,同学大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故事去谈谈自己对于极限的认识。从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自我超越出发,比如不敢在人前表现的人第一次克服了内心的羞涩;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通过努力终于体育达标;原本不会写作文的考生在上过新东方的课程之后竟拿到了满分……最好再提出类似“极限只不过是个具有时效性的字眼儿”之类的观点揭示主旨。然后再结合当前时事和社会热点,以小见大的深化主题。这也就找到了高考题目的“谱”。比如对于地震中很多人认为灾后72小时之内是“黄金解救时”,这就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极限。而极限一定是要拿来超越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再比如奥运赛场上,每一个记录的产生都伴随着一个又一个人类极限的超越。这样自然的引出“二类材料”(在我课堂上将社会热点等“新闻”归为二类材料)自然就达到了发展等级中的“深刻”的要求。

  二 有的同学觉得这里强调了一个顺序。

  你到底先放石头,再放沙子,再放水,还是把水放满了,你那个石头就没法放进去了,这有一个顺序的问题。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什么时候就应该做什么事。学习的阶段就应该尽量的自我充实,这样才能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这里的顺序就不能颠倒。如果过早的接触社会,可能之后的生命里只能选择不断的为生计奔波而没有一个时间去安心读书,吸取知识,收获思想。而这里所落下的部分也势必在将来彰显出来,就好比那些再也放不进杯中的石头。

  3 还有的同学理解为应该要先抓重要的。

  这里可以理解为上一条观点的引申。石头是几样东西里最重的,体积也最大。自然可以理解为重要的,所以要先放。这里仍然存在一个次序问题,只是更加强调有主有次,先主后次。这点在同学们的生活当中则更加常见。只有做完了作业才能去娱乐,而不是反过来,不然就要出问题。也可以进一步强调做计划的重要性而不是盲目行事,没有条理。这个观点仍然可以在写完一类材料(我的课堂上将学生自己的经历和故事称为一类材料)之后再以小见大的引出二类材料深化论点。比如在抗震救灾中有很多事情要做,尽管都很急迫可是仍然有最重要的。那就是解救被困的生命,而这也恰恰是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所作的。而其他的诸如灾后防疫,灾后理赔,灾后重建则应暂时往后放。这就让文章又有了“谱”,想不拿高分都难。

  由此可见,这还是非常具有人性化的一道题,这也是近几年北京卷的趋势。这道题开始的时候光看材料觉得好像不太好写,但一看底下的提示,稍作联系也就可以很快的解决了。属于“知难行易”类。

  全国卷i作文题目是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提供了包括捐款、救援队等六条与抗震救灾有关的素材,要求考生完成作文,不限题材。这显然就是在考前最被人看好的一类题目,即明确提出社会热点,要求学生作文。题目难度和高度都不尽如人意,考察性不高。而要想写得真,写得新,写得深则有一定难度。属“知易行难”类。

  其他省市如上海卷“我们,他们”突出换位思考;重庆卷“生活在自然中”强调人地和谐;还有四川卷“坚强”和天津卷“人之常情”等等……只要保定社会热点稍作思考和联系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于是又想到在考前就对学生们说过的一句话,即使08年作文不直接考奥运,地震等热点问题,仍应该主动与之联系。在深化文章主旨的同时表明自身关心社会现实的积极态度。而事实也证明了我的推断。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