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常用工具 > 诗词鉴赏 > 散文 > 写景散文 >

写景散文:久闻阳羡溪山好

2014-01-12 
贾田阳羡说东坡,想见溪山胜概多。曾是中营夸绣帽,尚传遗庙锁雕戈。斩蛟义概人犹记,化蝠仙踪事易讹。我欲问津先
    贾田阳羡说东坡,想见溪山胜概多。

    曾是中营夸绣帽,尚传遗庙锁雕戈。

    斩蛟义概人犹记,化蝠仙踪事易讹。

    我欲问津先访古,古灵题迹试摩挲。

    ——宋·岳珂:“问道宜兴二首”

    宜兴古称荆邑,旧名阳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引人瞩目的地方。荆邑是西晋建威将军周处的故里,至今城中还有纪念他的祠宇周王庙。“一门五候”的显赫固然世所罕有,但更令后人钦敬的还是《世说新语》中记述的周处除“三害”那一段动人传说。少年时的周处“凶強俠气,为乡里所患”,与荆溪恶蛟,南山猛虎,并称暴犯百姓“三橫”,而“三橫”之中,尤以周处为剧。周处得知自己的过失后,自惭千夫所指,立志改过自新,于是入山射虎,下山搏蛟,并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从此发愤读书,于是才兼文武,终于为国建威,成了忠臣孝子。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江山好移,本性难改”,周处能从一个荼毒乡里的社会无赖,幡然悔悟而成为为民除害,报效家国的乡贤,个中的原因千百年来让无数的中国人陷入推测和思考,风水地气的解释使人们对于荆溪山川的钟灵毓秀抑制不住心中的向往。

    宜兴是我国享有盛名的茶叶主产区。早在汉朝,便有“阳羡买茶”和汉王到宜兴茗岭“课堂艺茶”的记载。到了三国孙吴时代,宜兴所产“国山舛茶”便已名传江南。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品定阳羡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并提出了“阳崖阴林,紫者上,芽者次”的品评标准,阳羡茶迅速名扬全国身价百倍,被纳为皇家贡品。唐时诗人李郢有诗描写进贡的盛况:“凌烟触露不停采,官价赤印连贴催,驿路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皇城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而宋人徐荣叟的《茶》诗则写出了阳羡贡茶的持久不衰:“官焙春绿入贡时,担头猎猎小黄旗。甘香不数尝阳羡,密侍天颜喜可知。”

    诗、酒、茶,从来不分家,“阳羡紫笋茶”深得诗人的喜爱,“成都贳酒,阳羡烹茶”遂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追慕的时尚。唐代诗人卢仝留下了“闻道薪年入山里,蜇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诗句,宋代苏东坡则有“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老对开关。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竹簟水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的歌咏。苏东坡曾卜居阳羡,欣然坦吐露“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的心声,还把阳羡紫笋茶、陶都紫砂壶和玉女潭金沙泉水并称为“三绝”大事张扬。

    宜兴山青水秀,旅游风光得天独厚,连绵的群山、苍郁的森林、纵横的河流、奇异的溪潭,独特的景观赢得了“阳羡山水甲江南”的美誉。溪山寻幽则旷如也,洞穴探奇则奥如也,深得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游之适“的意趣。宜兴的林木山花,清新宜人;宜兴的山石岩洞更独得天工之妙,除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宜兴的山石更具一种灵动和神异的天性,其来历也大是不凡。史载,三国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天玺元年(公元276年),阳羡(今宜兴)发生强烈地震,离墨山有大石自立,阳羡山忽裂十余丈,天开石室(即善卷洞),孙皓以为天降祥瑞,于是改“天册”年号为“天玺”,特封离墨山为国山,并派遣大司空董朝到宜兴,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树起了号称“江南第一碑”的国山碑。但迭经内乱的东吴王朝已经气息奄奄,末代皇帝孙皓更是个刚愎自用的昏庸暴君,臣僚百姓恨之入骨,劳民伤财的封禅大典岂能苟延残喘?不过5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苏东坡为此写了著名的念奴娇《阳羡国山碑怀古》词感慨系之:“离墨山上,望烟寺茫茫,悄然神物。僧指孙吴封禅处,漫说银象玉璧……”(作者:sunmg)

    国山碑成了天下兴亡的见证,而作为瑞兆之一的善卷洞却因其景色瑰丽,奇巽天成,灵秀无比而蜚声中外,成为国内最大、最古、最奇的“洞天世界”,“江南第一古迹”、“海内奇观”之誉不期而至。齐梁以来,高官显宦纷至沓来,名人雅士,络绎不断。南齐王晏诗曰:“龙岩洞前云木幽,善权寺里夏如秋。松高鹤眠啼鸟静,地胜僧闲来客留。收经月下煮林茗,观瀑云边开石楼。尘埃六月世途热,吾语扁舟寻一游。”明人杨一清《游善卷洞》诗有“停杯迟山月,蹑屐破林苔,歌吹绿云上,茶烟引鹤来”等句,把杨相国在善卷洞置酒设撰,举杯邀月,引来白鹤舞翩跹的场面抒写得神韵并致。

    善卷洞,座落在宜兴善卷乡螺岩山中,距县城25公里。相传周幽王二十四年,善卷山区发生了多次地震,洞忽自开。《三国志吴书》载:“阳羡山有空石,长十余丈,名曰石室。”至梁代乃称“斗龙洞”。唐代大司空、节度使李蠙因为有神龙出于洞中的传说,留下了“万古灵迹”的题刻,并以洞形卷曲称之为善卷。但当地人却传说善卷之名源于舜帝时的贤人善卷。《庄子 杂篇 让王第二十八》也曾纪其事:“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縘。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从此躲进了螺岩山中的石洞中,人们仰慕善卷的品格德行,就将此洞取名为“善卷”。南齐废帝萧宝卷时因避讳,曾改“卷”为“权”,遂有善权洞之别称。

    善卷洞全洞面积5000平方米,游程800米,有上、中、下、水四洞。上洞名“云洞”,中洞名“旱洞”,下洞名“瀑洞”,水洞名“龙洞”。洞分三层,层层相连,可谓山中有洞,洞中有楼,洞中有河,河可通舟,洞洞相通而洞洞不同。前人有词细数善卷之妙:“移此山来,是当日愚公夸父。还疑倩五丁力士,凿成紫府。曲磴崎岖犹可人,悬崖逼侧真难渡。只洞中蝙蝠共飞攀,羊肠路。石窟者,形如釜。石突者,形如鼓。更左拿右攫,狰龙狞虎。仙去已无黄鹤到,人来尚忆青鸟舞。渐云迷丹灶日西斜,催归步。”


    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洞口兀立着高达七米的钟乳石笋,如中流砥柱,昂然挺立,因名“砥柱峰”。石钟乳是溶洞的必然产物,因为水的溶蚀,山体的石灰岩被溶出了空洞,而流淌在山表从洞顶岩层滴下的水中也就含有了丰富的碳酸钙,滴在石上又慢慢地沉积堆聚,象树木一样地长高变粗、参天成峰。滴水穿石和滴水成石就这样奇妙地同时在溶洞里较量着,二个相反的过程造就了洞奇石美的旷世奇观。当然这个过程十分漫长,“砥柱峰”的形成至今已走过了3 万多个春秋。“砥柱峰”在古时称“玉树灵根”,上面有一尊接引佛,因此又叫“小须弥山”,是善卷洞的当家宝贝。绕过巨石,进入洞中,宛若神仙洞府。中洞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长602至70米、宽14至45米、高11至12米,足可容纳二、三千人。穹顶,异石高悬,奇峰倒挂,有青、白、黄、绛诸色,好象是用宝石、翡翠、琥珀镶砌而成,瑰丽多彩。石厅两旁,屹立着一对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脑袋都朝着洞口,像是守卫善卷洞的两名卫士。岩壁隐约可见远自南北朝以来的文人题刻,内镌有一联云:“伏虎须弥当洞口;青狮白象拥莲台”,故有狮象大场的别称。。

    跨上台阶,就到了冬暖夏凉的上洞。上洞,形如螺壳,洞长70米、宽30米、高30米,比中洞大一倍。上洞仅有一个出口,高处封闭。由于该洞正处在螺岩山的中心部位,洞中不见曦日,常年气温保持在23摄氏度—27摄氏度,冬暖夏凉。洞内霞雾迷漫,烟云缭绕,故又称“云雾大场”。洞中景物也因此增添了一种朦胧美。洞中的石钟乳、石柱、石幔,或悬或挂,或耸或卧,琳琅满目。似形状物,发人遐思。洞中央有两株五、六人才能合抱的石柱,连绵到洞顶,虬根蟠屈,枝叶纷披,其间小枝分披,或孤削似笔,或密聚成簇,酷似凌寒劲放的红梅,故有“万古双梅”之称。洞顶有一只展翅飞翔的硕大蝙蝠,身后还紧跟着几只小蝙蝠,万福来朝、五福临门、福寿双全自是人们心中的吉祥如意。环壁更见五彩斑烂,翠绿的葡萄,橙黄的佛手,白嫩的鲜藕,振翅的白鹤,还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风等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有的钟乳形态多变,在不同的角度看,一会儿像猿猴,一会儿像蛤蟆,一会儿又像狐狸、像海豹……湿泳漉的石钟乳不断渗出涓涓细流,曲曲折折汇集成大小各异的池潭,仿佛一颗颗晶莹透亮的明珠辉映着洞中的瑰丽和光彩。最大的池是“娲皇池”和“盘古池”。传说是这两位“炼石补天”、“开天劈地”的历史神话人物洗澡的地方,现今成为映照洞中美景的耀眼明镜。顶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更见奇异天成,荷花倒影、万古寒梅、乌龙喷水、金鸡独立、绵羊、骏马、熊猫等景物越发栩栩如生。(作者:sunmg)

    善卷之奇,奇在下洞和水洞。下洞洞身狭长,长约180 米,宽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个6 米多高的石陡坎。每当大雨过后,急流飞瀑直泻悬崖壑底,奔放澎湃,声若雷动,“千涛万浪上边来,倒挂银河笑口开,收入先生肠腑里,荡为湖海郁为雷”。自上洞梯口至下洞,105级石阶盘旋而下,途中的“波涛门、风雷门、金鼓门、万马门”四道门却是听瀑的好地方:先是轻波细涛的柔媚,渐若风雷隐作之激越,继则金鼓齐鸣的铿锵,终如万马奔腾之雄壮。山路虽崎岖,但大自然创作的天籁神韵却给人以乐趣和力量。恰似牧笛悠扬,奔突喧虺的瀑声引人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眼前展现的是一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如果说上洞像一座天然的动物园,下洞则完全是走进了植物世界,空气中也仿佛充满了绿色的芬芳。

    与后洞相连的水洞,又名龙洞,原是一条极古老的地下溪河。长120米,最宽处6米,最深处4.5米,水面距顶只有2米左右。其中水关”是水洞岩层最低处,船行到此,游人需俯首侧身才能通过。从“壑心”乘船,须经“水关”、“地鳌门”、“三湾”三个接近九十度的大湾才能出洞。轻舟一叶,荡漾其间,船行洞中,时暗时明,奇妙之处尽在“壁堵疑无路,水迥别有天”。洞顶不时有水滴下,似一首永不停息的 “滴水协奏曲”,偶尔有几颗冰凉的“仙水”滴落在游人的颈项,引起一声惊叫,几多欢笑。善卷洞中划船也与众不同,船工手中的木桨,不是在水中划行,却总是向岩石上撑,“船在水中行,浆朝天上撑”,“朝天撑船”果然自成特色。导游念叨着清人谢方连的《善卷小水洞》诗:“石晴闻雨滴,窦冷欲生风,只恐弹琴久,潭深起白龙”,天光也渐渐漏入了幽暗的峡谷,直至崖壁上出现了梁代书法家陶宏景所题“豁然开朗”四个苍劲大字,天地也终于豁然开朗。

    舍舟登岸,适逢阳春三月,桃花盛开,青松翠柏,沿绿荫小溪行,如入桃花源。后洞西南,有一座古老的碑亭,中立一碑,高二米,上刻“碧鲜庵”三字,系唐代司空李蠙所书。碧鲜庵为东晋上虞女子祝英台读书处,庵旁有“晋祝英台琴剑冢”,西南有“英台阁”、“三生堂”、“碧藓园”“蝴蝶轩”等古迹。明万历《宜兴县志》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藓庵。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即传说中梁祝化蝶的那一天),千百对蝴蝶在青山花丛中比翼双飞,其间有一对硕大的蝴蝶于中午时分出现,据传是梁祝的精灵所化,双双飞舞,最后绕亭三匝,飞向碧鲜庵后隐去。古人有诗纪之:“清阴寂寞云松路,蝴蝶双飞芳草间。”“蝴蝶凝山魄,花开想玉颜。”“蝴蝶满园飞不见,碧藓空有读书坛”。许有毂①诗:故宅荒云感废兴,祝英台去锁空陵。年年洞口碧桃发,蝴蝶满园归未曾”。

    梁山伯、祝英台凄婉哀绝的爱情故事,留下了千古未泯的哀怨,后人怜之,洒下一掬掬的同情和叹惜,因此而形成了历久不衰的“梁祝文化”。与传统的《梁祝》不同,虽然上虞祝英台、会稽梁山伯的原籍未变,宜兴版的“梁祝”把读书之处却从杭州移到了阳羡山中的祝陵村,实在蹊巧得令人摸不着头脑。宜兴“梁祝热”的兴起当然不是现代人的心血来潮:明朝万历《宜兴县志》古迹志说:“祝陵在善权山,其岩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读书处,号碧藓庵。”清·邵金彪《祝英台小传》云:“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当出外游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义兴善权山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史书上其实并没有肯定的记载,但“俗传”二字让多少事坠入了似是而非的模棱两可之中,后来的人信以为真,于是以讹传论。但世间总不乏寻根究源之人,清人吴骞就对此提出过异议:“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事类于诞。然考《寺志》,齐武帝以英台故宅创建,又似有其人,特恐非女子耳。骞尝疑祝英台当亦尔时一重臣,死即葬宅旁,而墓或逾制,故称曰陵。碧鲜庵乃其平日读书之地,世以与妆化蝶者,名氏偶符,遂相牵合,所谓俗语不实,流为丹青者欤。”但不管怎么说,传说总是传说,那用意也无非是唤起人们对对梁祝的同情。邓拓在1960年游览善卷洞时,也为祝英台琴剑冢写下了赞扬的诗篇:“普天儿女哭英台,泪尽相思百代哀。琴剑沉埋心不死,千年封建化尘埃”。宜兴兴起的这股“梁祝文化”热,多少也为宜兴这一片美丽的山川添彩加秀。


  

(作者:sunmg)

唐前诗词鉴赏 唐代诗词鉴赏 宋代诗词鉴赏

[诗经诗词鉴赏] [李白诗词][元稹诗词][李清照诗词鉴赏][屈原诗词鉴赏][杜甫诗词]
[李商隐诗词][苏轼诗词鉴赏][乐府诗词鉴赏][白居易诗词][杜牧诗词][陆游诗词鉴赏]
[三曹诗词鉴赏][孟浩然诗词] [韦应物诗词] [辛弃疾诗词鉴赏][陶渊明诗词鉴赏]
[王维诗词][其他唐诗][柳永诗词鉴赏][其他诗词鉴赏] [黄庭坚诗词鉴赏] [其他宋词鉴赏]

爱情诗 诗词专题 散文

[现代爱情诗][英文爱情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短篇散文][伤感散文][古代爱情诗][经典爱情诗][抗震救灾诗歌][奥运诗][爱情散文][英语散文][伤感爱情诗][名家爱情诗]
[诗词名句][诗歌朗诵稿][抒情散文][经典散文] [心情散文][哲理散文] [网络散文]

毛泽东诗词鉴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 描写类诗词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