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总量控制是环境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以保持、恢复或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控制一定时间段内区域所有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期间,我国逐步实行了以总量控制和排污期权交易为主线的环境管理模式。近几年,特别是实施污染减排工作后,总量控制制度已作为一种手段融入其它环境管理制度中,如逐步落实到“环评”和“三同时”管理中,融入并完善了排污许可证制度,纳入地方环保规划并列为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污染防治工作的唯一出路,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友好环境的客观需要,对于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总量控制实施现状及主要问题
位于“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路,地处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结合部。市属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以火电、化工、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加工为主。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COD )排放量列前五位的行业依次为铝电、炼钢、化工、铝冶炼、动物胶制造业,累计排放量占全市重点调查单位排放总量的73%;工业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主要来自火力发电、炼钢、铝冶炼、铅锌冶炼、水泥行业,占全市重点调查单位排放总量的96%,其中电力占全市重点调查单位总量的58%。
“”末,省政府下达给市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为:化学需氧量3.45万吨,二氧化硫6.80万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环境的压力也将会越来越大。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生产、生活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总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 “”期间,全市投资5.08亿元实施二氧化硫治理项目14个,投资3.55亿元实施化学需氧量22个项目。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8221吨、削减二氧化硫25457吨,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总量控制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同时,将污染源普查口径的农业源与机动车纳入总量控制范围。经过“” 减排工作的强力推进,原有企业污染减排空间越来越小,加之甘河等工业园区的迅猛发展,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呈递增趋势,缺乏减排工程项目来削减新增排放量,工业COD、SO2等污染物的减排已非常艰难。要完成“十二五”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任务,实现创新型城市,在总量控制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需尽快解决。
(一)范围较小,短期难以取得实效。目前排污总量控制主要针对工业污染,其中又以重点老污染源为主,在新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等污染排放量比重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如对现有总量控制单位的监督管理不够到位,在线监控尚需完善,无法为总量控制落实的监督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二)从总量控制因子看,市也按照国家要求,并根据国家统一规范确定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等四项重点控制因子,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生产随市场停停开开很普遍。目前只能就审批和验收情况得出新增量与削减量,难以切实掌握排污总量的动态变化。
(三)区域环境容量不明,缺乏与环境容量测算相关的技术支持。实施排污总量控制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污染排放量小于环境容量,进而达到环境质量的稳定改善。虽然从长远来说,总量控制的效果可以从已经确定的环境功能改善来体现,但由于现今各区域流域大气、水环境容量均不明确,而且区域流域环境容量又具有季节性、时段性变化特点、排污总量与环境容量之间很难形成稳定的量化对比,这势必增加制定排污总量削减体系的难度,削弱排污总量阶段削减目标与削减量的科学性。另外,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对监测水平和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市现有的监测技术水平仍显落后,人员数量也十分缺乏。现有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很不详细。从理论上讲,实施总量控制应依据总量控制指标,结合排污总量现状有步骤地推进,但现有总量控制指标采用的是层层下达的办法,而不是以地方污染排放现状为基础,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一定差距。
(四)排污单位规模小,年度污染物排放量不稳定。我市目前规模企业数量少,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模式落后,大多仍属粗放经营范畴,但这些企业均属总量控制的重点管理对象,又是单个排污大户,对周围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这类企业生产和开工往往受到市场和季节因素制约而很不正常,污染物排放量难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