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我和两委重点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抓党建巩固组织阵地。
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基础进一步夯实。
抓好村党支部自身建设,巩固基层组织阵地,是支部书记应尽的职责。对此,我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狠抓班子建设,带领班子成员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政策水平,提升民主决策能力。其次,狠抓队伍建设,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和日常教育管理关,通过主题教育、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等增强党性观念。再次狠抓制度建设,建立村级工作十项制度、村干部任期目标承诺制度、党员议事会制度等,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深化民主管理,真正做到三个“交给村民”:把“村事”的知情权交给村民,把“村财”的处置权交给村民,把“村务”的决定权交给村民。选派前,由于诸多因素,村工作合力没有形成。三年来,选派村的民主政治建设显著加强,干群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班子成员之间进一步增进了理解和团结,基层组织阵地明显巩固。
XX年,我村获得全市“巾帼创业示范村”和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2012年度获全县“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兵、计生工作“村为主”机制示范村、农村社区试点工作先进村等称号,XX、XX、2012连续三年在泾川镇全镇目标考核中位居第一名,成为名副其实的样板村。
二是保增长促进农民增收。
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民增产增收得实惠。
长期以来,我和村两委致力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立足本村优势,努力找准适合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坚持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并努力形成规模效应。一是主打“蚕桑”牌,发展一村一品。我村先后组建蚕桑专业协会、“农民蚕校”和蚕桑专业合作社,为桑农提供一条龙服务,并争取到“东桑西移”项目建设,三年来,养蚕户从124家发展到186家,桑园面积从400余亩发展到800余亩,蚕桑一项全年可使户均增收5000元。此外,吊瓜和灵芝种植在我村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突出发展工业。民营和外来投资企业蓬勃发展,当地群众就业渠道明显拓宽。村现有民营企业9户,回乡创业青年梁勇刚创办安徽大山人竹木工艺品公司,注册“木头记”商标,并积极申报“安徽名牌产品”,目前,该公司吸纳当地群众就业100余人,人均月收入1200元,是中国木梳之乡-泾县唯一一个自营进出口的木梳企业。三是林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林改工作顺利完成并已发证到户,明确了产权,理顺了关系,群众垦荒造林热情得到激发,三年来新开垦荒山造林1000余亩。
三是办实事解决民生困难。
新农村建设设顺利推进,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风声雨声,百姓的呼声,是我工作的方向标。三年来,我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改善村容村貌,为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民生困难。XX年5月,促成副市长孙正东来村举行新农村建设现场会,10月,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观摩会在我村举行。市委常委、原市政府秘书长张建军连续三年联系我村“小学教”活动,县委书记肖善武连续两年联系我村,市县有关部门全力支持我村新农村建设,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好基础,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好条件。三年前,我村尚无一米水泥路,塘坝多处失修,亦无任何文化体育设施;三年来,我村投入35万元维修当家塘坝3处(靠山塘、小坑塘、蕨蕨坑大塘),灌溉农田1200余亩(其中扶贫、水务等部门项目资金22万元,自筹13万元。我村不是整村推进的贫困村,按说不在扶贫盘子里)。筹措、争取资金104万元建设通组通户水泥道路6.5公里,其中村村通主干道一条,1.2公里,通自然村道路7条4.2公里,除小东冲、汤家湾、油坊、靠山四村民组外,水泥道路在村民组实现了全覆盖;340户村民自来水正逐步安装。投入6万元建成村卫生室,投入7.5万元建成农民篮球场、休闲凉亭各一座,村民小病不出村,在村里可以看到戏,打到篮球。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此外,赵家河道修复项目已由县扶贫局立项,大山头矿山整治项目已由县环保局立项,即将开工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下游葛溪河的水质。四是促新风维护农村稳定。乡风文明进一步凸显,和谐社会建设成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