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http://www.reader8.com/data/
省扶点和36个自主建设点基本成型。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展活力大为增强。投融资体制更为完善,按公司化要求重新组建了县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在县工业园区新设立了融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新增小额贷款公司1家、担保公司1家,较好地缓解了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顺利完成了县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优化了政府组织结构,明晰了部门工作职责。深入开展了“创业服务年”活动,建成了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推进了行政审批“两集中”,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县实际利用外资1700万美元;实际引进内资13.9亿元,增长5.3%;实现外贸出口1300万美元,增长7.7%。民间投资进一步加大,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069户、私营企业139家,上交税金2.53亿元,增长36%。
民生投入大幅增加,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年直接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资金达7亿元,增长45.8%,增幅高出全县财政支出增幅15.3个百分点。在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110多项民生指标的同时,我县自选的16件民生实事均得到较好落实。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72万人,发放小额贷款3115万元,均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帮助2800多名患者重见光明、重现微笑;完成1200户农村危房改造,解决农村饮水安全3.66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11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和2500人移民搬迁工作全面完成,我县被列为全省2010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试点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手工业联社未参保人员养老生活补助、返城未安置知青养老保障和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工作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在周边县市率先推开,“三类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工作走在全市前列。民生实体工程顺利实施,41个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6个渡改桥项目及3个危桥改造项目全部竣工,赖村中心敬老院主体建筑完工,廉租住房开工建设10.79万平方米、完工6.63万平方米,农村校舍改造完成2万平方米,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主体工程完工。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同时,创新了信访维稳工作机制,信访维稳形势明显好转;道路交通、食品药品、矿山安全等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治赌、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有力有效,社会治安秩序稳定。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22.7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273.3%,被评为全省山上造林先进县;“梅江省级湿地公园”获得批准建设。新增治理小流域4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100公顷。污染减排工作进一步深化,依法关闭了6个高污染企业,县城污水处理厂运行良好,水、大气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教育发展活力增强,基本化解了“普九”债务,新招聘295名教师,14所学校被评为市级义务教育合格学校,职业技校扩建、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教育园区建设工作先后启动,校园安全工作得到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施了本地广播电视节目“进村入户”工程,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翠微之春”文化艺术节,我县荣膺“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称号。消除了卫生室“空白村”,推进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新招聘140多名卫生技术人员。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9件,我县被列为全国第四批科普示范县。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场所18个。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机制,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4.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5‰,计划生育率为68.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有序开展。人民防空工作顺利推开。“双拥”工作成效良好,我县再度荣获“省双拥模范县”称号。此外,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应急管理、监察、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气象、水文、物价、档案、史志、防震减灾、慈善、残联、红十字会、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寻常的五年。历经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宁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上项目、打基础,发展后劲极大增强。交通、电力、工业园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项目投入大幅增加。五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3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鹰瑞、石吉高速公路同时建成通车,所有出县境公路全面得到改造,成功争取鹰梅铁路建设,区位优势显著提升。新建了1座220千伏变电站和3座110千伏变电站,有效破除了长期以来制约宁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瓶颈。县工业园区晋升为省级工业园区,新中胜(新加坡)产业基地也被列为省级产业基地,极大地拓展了工业发展平台。完成了3座大中型、4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培产业、树支柱,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食品、化工等工业支柱产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培植了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粮食连续四年增产,黄鸡、脐橙产业稳步发展,蘑菇产业从无到有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96倍、2.95倍、3.15倍和6.92倍,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4.5%、24.2%、26%和47.3%。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抓建设、强管理,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县城中等城市框架基本拉开,工业园区与中心城区实现连通,县城建成区面积增加了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增加近3万人;新建了翠微广场、影剧院等标志性公益设施,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功能设施,成功创建市级卫生城市,全县城镇化率提高了12.2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大村庄整治建设成效显著,县财政五年投入资金近亿元,完成了930个村庄的整治建设任务。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保民生、促和谐,社会建设大步迈进。突出加大了教育卫生事业投入,五年间新招聘教师近千名,150个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投资近4000万元完善提升了宁都中学办学条件,投资近5000万元完成了宁都三中续建和县城三所小学扩建,投资5000多万元回购宁都师范学校资产留于我县办学;实施了总投资近3亿元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易址新建工程,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新建了8个高标准的中心乡镇敬老院,五保户集中供养率由“十五”期末的21%提高至90%以上。廉租住房建设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规模在县级城市中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所有渡口改渡建桥。解决了企业改革后1多名下岗职工安置及养老保险、1300多名村干部养老保险问题。全面落实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建立了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三类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抓创新、提效能,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先后开展了优化发展环境年、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等一系列活动,新建了全市一流的县行政服务中心大楼并完善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公开规范的运行程序;创新了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财政管理机制,建立了县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落实了“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五年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1项;健全了政银企对接沟通机制,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新一轮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为民执政,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874件,办复率达100%,一大批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和涉及面广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所有关心、参与和支持宁都经济社会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宁都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县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工业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对财政的贡献不突出;产业发展规模、发展层次亟待提升;财政收支矛盾还比较突出,有些民生问题受财力制约解决得还不够好;信访维稳压力较大;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还需提高。对这些问题和不足,今后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加快追赶跨越的黄金时期。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今后五年,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宁都,实现大发展”战略和“五个十”重点工作,坚持以项目扩投入、以产业促转型、以创新增活力、以民生筑和谐,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推进宁都由工业小县向工业大县、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地域大县向经济强县、中小县城向赣南北部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实现城乡共同进步,建设和谐平安宁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的《宁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为宁都今后五年的发展描绘了蓝图。今后五年,将是宁都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的五年。基本目标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达到1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达到1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8%,达到36.38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12亿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5:49.3:35.7。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本确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70%以上。打造机械、电子、食品、矿产、化工、医药、轻纺七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税收过10亿元,跻身全市工业大县行列。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业不断壮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实现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发展水平的新跨越。区域中心初步形成。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30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5%,着力建设赣州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的快速通道,推进鹰梅铁路建设,建好宁都火车客货运站并做好火车站新区规划,争取建设宁都至于都高速公路,争取泉州至长沙铁路途经宁都,争取赣东南机场建设,构建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交通网络。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人居环境优美和谐,森林覆盖率超过73%,空气质量、水体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良好,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全县人民过上更有品位、更加幸福的生活。
实现上述宏伟蓝图,最迫切的是坚持发展为先,在加速工业崛起中实现跨越发展。宁都后发展、欠发达,落后在于工业,希望也在于工业。今后五年,要坚定不移地视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主攻工业为根本出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抓好工业招商,突出抓好园区建设,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产业集群发展,以工业的快速崛起引领宁都经济的跨越发展。最要紧的是坚持生态为重,在保护绿水青山中实现绿色发展。生态优势是宁都最宝贵的财富。今后五年,要更加坚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下大力气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宁都发展新优势,彰显宁都发展新特色。最关键的是坚持创新为魂,在创新体制机制中实现转型发展。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有力抓手。今后五年,要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完善产业链,加快产业升级;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最根本的是坚持民生为本,在改善民生质量中实现和谐发展。民生问题大于天。今后五年,要更加有效地落实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不断加大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投入,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让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20%以上,力争2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围绕上述目标,县政府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主攻项目,在扩大有效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上谋求更大成效。大力开展“百亿项目建设年”活动,推进50亿元左右的工业项目建设、30亿元左右的城市项目建设和20亿元左右的农业农村项目建设,在2-3年内完成超100亿元的项目投入,今年力争全县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紧紧围绕国家“十二五”投资导向和产业政策,突出民生、社会事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等重点领域,科学谋划一批利当前、管长远的重大项目,提高项目开发储备质量,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省、市项目盘子;对争取项目、引进项目、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实行奖励,力争全年争取项目资金增长10%以上。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协调调度,搞好项目服务,解决项目所涉征地拆迁、用地、资金问题,依法打击阻碍项目建设的行为,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着力推进鹰梅铁路年内动工建设,抓好温坊11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立项建设。同时,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注重以商招商、商会招商,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知名企业、行业龙头,高效开展招商引资,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二)全力推进平台建设,在建设工业大县、壮大经济总量上谋求更大成效。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0%,利税总额增长50%。以新中胜(新加坡)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平台,全面完成基地首期3000亩土地平整工作,新征地5000亩,完成基地门楼、“一横三纵”主干道和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抓好艾炜特电子产业基地、拼牌(中国)有限公司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温州创业基地和顺德创业基地等4个小区建设,推进首批18个项目落地开工。力争全县新增入园企业50家以上、投产企业30家以上,基地新增进驻企业20家以上,投产企业10家以上。进一步加速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扶持三进漆包线、永通科技、西部资源(锂业)、龙树门业、翠微实业等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艾炜特电子、朝盛矿业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加快壮大机械、电子、食品、矿产、化工、医药、轻纺等产业。
(三)协调推进组团建设,在打造中等城市、加速新型城镇化上谋求更大成效。适应人口城镇化的大趋势,推动新一轮城市扩张,力争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6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2%。继续实行“组团式开发,分片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七大片区建设,加快县城“南建北扩、东进西拓”步伐,着力抓好迎宾大道b段、三环南路建设和登峰大道北段拓宽改造工程、翠微西路西延、永宁大桥建设,加快推进莲花路、三环北路、东平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拉开城市框架;加快推进第二水厂和垃圾填埋场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客家公园及“一江两岸”建设,启动塔山文化公园、龙溪湖、龙边溪“一溪两岸”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积极推动星级宾馆建设,努力实现翠微峰4a景区创建目标,完成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建设,着力引进建设大润发超市,规划建设集汽车、家具、家电、农机、建材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市场,进一步发展商贸、物流、旅游等城市现代服务业。加快编制城市重点区域、地段的建设性详规,科学作好相关城市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安排;加强城市规划监察队伍和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强化落实各个组团及供水、供电、通讯等相关部门在维护城市规划中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形成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建房的强大合力和长效机制,优化城市建设环境。广泛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整顿;继续加大城市管理投入,加强老城区道路、管网、环卫设施改造,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步伐。
(四)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在推进产业富民、加快城乡一体化上谋求更大成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翠微实业、丰泽米业、惠大实业和山凤凰禽业等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加强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施果业、黄鸡、蘑菇、油茶四个“万户亿元”工程,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发挥农业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以宁都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龙头的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管理,提高农民的参合率,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到60%以上的行政村。抓好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完成新型农民培训5万人,农机化水平提高到48.5%。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以及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土地开发项目和土地“增减挂”试点项目。按照“一条商贸新街、一个创业新区、一个党建新点、一座农民新城”的要求,建设一批统筹城乡示范区和集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美好家园、旅游观光园“三园合一”新村,重点打造竹笮乡九龙苑统筹城乡建设综合示范区;按照一线一景、一村一貌的要求,对县乡主干道沿线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坚持以社区管理的理念管理新村,对已建辐射带动力强的大村庄,实行“一村一策”提升完善;以经营城市的理念管理圩镇,全面开展圩镇整治,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圩镇管理水平。
(五)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在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谋求更大成效。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解决县城学校大班额等突出问题,优化县城学校和农村小学教学点布局,积极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改善办学条件,完成5万平方米农村校舍改造任务;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推进城南教育园区建设,力争引进客商在城北兴办创意职业学院;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名师成长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引进和发展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弘扬客家民俗文化,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着力打造“翠微之春”文化名片。全面推进本地广播电视节目“进村入户”工程,确保年内本地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达80%以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行业管理,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认真实施好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建设;继续实施“光明·微笑”工程,为白内障和唇腭裂患者实施免费治疗;推进医疗健康设施建设,完成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易址新建工程建设以及县人民医院易址新建工程主体建筑建设。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整治、社会抚养费征收、计生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一升三降”工作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启动体育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切实做好“三类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和县城规划区完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完成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4500人,跨省劳务输出1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200人,发放小额贷款1500万元以上。探索扶贫移民工作新机制,加快扶贫技校建设,完成年度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和移民搬迁工作;完成25个农村饮水项目,解决5.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推进以自然村通水泥路、危桥改造为重点的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交通网络。
(六)深入抓好信访维稳,在创优社会环境、提升宁都新形象上谋求更大成效。不断转变干部作风,强化群众观念,在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时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尊重群众意愿;不断规范行政行为,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实现依法行政与文明行政的有机统一;深入开展领导接访和干部下访活动,致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做群众的贴心人。着力做细做实对上访群众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耐心疏导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依法依规进行信访。有效落实镇、村干部维稳工作责任,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健全联合化解机制,努力把矛盾纠纷稳控在基层一线,把信访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强化依法治访,严厉打击缠访、闹访、非访等信访违法行为,依法重点惩治牵头、挑唆人员,端正社会风气。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安全事故;依法依规妥善处理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安全事故,科学区分事故性质,防止因事故处理不当引发信访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天网”工程建设,加强治安巡防队伍建设,加大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七)切实优化生态环境,在实现绿色崛起、促进可持续发展上谋求更大成效。加强生态建设,完成9.76万亩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任务,新种植工业原料林2.5万亩、油茶种植2.2万亩,深入开展100个“森林村庄”、68个“森林校园”等“森林十创”工作。加强生态治理,继续抓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黄陂河项目区治理,全面完成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李村小流域综合治理、黄陂王布河堤工程,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公顷以上。加强生态保护,严格落实“五年全封山”这一重大决策,加强林木采伐、木材流通、林地保护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杜绝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强化梅江河、竹坑水库、团结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管护,确保县城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对矿山及砖厂等环保不达标企业的整治和关闭力度,切实开展稀土开采专项整治活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努力实现发展生态化。
(八)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在优化政务环境、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上谋求更大成效。坚持依法行政、高效施政、从严治政,努力推动政府工作提速提质提效。深化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和完善行政审批“两集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乡镇运行机制,夯实政府工作基础;完善政府融资平台,缓解公共设施财政投入压力;建立健全重要工作、重大项目协调调度机制、督查落实机制,创新完善目标考核考评机制,促进政府机关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解放思想,找准依法行政与主动作为的结合点,建立“急事快办”的政务绿色通道;加强学习,提高工作执行、落实、创新能力,加快破解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瓶颈问题;大力改进文风、会风,减少事务性工作,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积极纳言采谏,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结合推进政务公开、开展“三入三送”活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充分集中民智,做好政府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廉政准则》,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双公示制度,加强对土地管理、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规范行政行为,推进廉洁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承继“十一五”辉煌,开创“十二五”伟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宁都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加快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宁都、绿色生态宁都、和谐平安宁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