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以来,以大部制改革为先导的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和成品油税费改革相继实施,我市交通管理、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任务,枣庄市交通局顺势而动、应时而为,按照省交通厅统一部署,以解决交通行业当前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以加快推动交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为目的,创新举措、强化措施,大力实施交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管理(四化管理),交通管理效能显著提高,困扰交通科学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得以破解,交通行业的社会满意度和行业形象得到大幅提升,交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一、四化管理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枣庄模式"
"农村公路建设,老百姓无不拍手叫好。但如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管理养护,农民群众势必重走'老路',过去的'民心工程'就会变成'民怨工程',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枣庄市交通局局长牛佳棠认为。基于这种认识和责任感,枣庄市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人员、资金、责任、考核、奖惩五个落实的"枣庄模式"。制定了《区(市)农村公路管理处四化管理标准》、《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四化管理标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路线四化管理标准》,对区(市)、乡(镇)两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岗位职责、场所建设、工作制度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对农村公路管养路线提出了总体要求,对路面、路基、桥涵构造物、安全保障和沿线设施、绿化、日常养护管理等,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标准,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在制定各项标准的基础上,不断规范工作流程,加强业务培训,使管理养护人员准确掌握、熟练运用工作标准,达到了规范操作的目的。在养护技术保障方面,投资3000多万元,组建了5处农村公路养护中心,实现了养护设备集中使用、小修等养护工程集中处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农村公路管养是否到位,资金保障是关键。为确保管养资金及时足额拨付,枣庄市明确规定,对养护资金不到位的区(市)、乡镇,限批其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和养护计划,对达到四化管理标准的区(市)、乡(镇)进行奖励,增强了区(市)、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主体的责任心。2008年,作为全国贫困县之一的山亭区,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付了专门的养护资金,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位列全国经济百强县的滕州市发挥财力优势,在2008年上半年养护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下半年又追加投资200万元,以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力度。
二、四化管理铸就"三位一体"治超长效机制
枣庄市属资源型城市,曾一度是全省超限超载的"重灾区"。早在200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枣庄市交通部门与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集中整治交通秩序,严厉打击超限超载,形成了路面执法的高压态势。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治本之策,创造性地实施了道路货运源头管理,严把运输资质关、货物装载关、车辆过磅关、车辆出场关"四个关口",从源头上控制超限超载,实现了地方政府、厂矿企业、运输业户和货主的多方共赢,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的高度评价。
由于枣庄地处鲁苏两省交界,过境车辆多,加之源头管理难以完全覆盖小型、零星货源点,"屡超屡罚、屡罚屡犯"的现象较为突出。为了更好地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枣庄市交通局按照集约化管理的理念,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交通执法资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车辆、从业人员、运输业户实施追踪处理。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整合了交通内部的运政、路政、交通稽查、车辆技术、货运源头等管理系统数据,实现了各执法机构间的资源共享和快速协作。明确处罚标准,严格队伍管理,建立健全了黑名单、依法裁量处罚、质量信誉考核等配套处理制度。通过实施超限车辆追踪处理,增加了超限违章成本,使运输车辆、运输企业、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超限运输的后果,促使其自觉守法经营。超限车辆追踪处理与源头管理、路面执法互为补充,形成了"源头管、路面查、事后追踪处理"的"三位一体"治超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了治超成果,使枣庄的超限超载率较好地控制在3%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