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把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这五个方面的能力,确定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并对加强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工作部署。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什么需要提高的是《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呢?这里的关键在于,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客观反映了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党执政的要求。具体说来:第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就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二,我们党执政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能力。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历史责任,必须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党人始终追求的目标。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第五,我们党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进行执政活动的。党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总起来看,执政能力建设的这五项任务,涉及经济、*、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安全,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这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和部署,是站在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两个方面的,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
9.为什么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十六大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决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是我们党作出的一个历史性选择,既是一个伟大创举,也是一个全新课题。当前,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再出现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片面追求速度等现象,尤其需要认真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适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方针和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能不能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10.怎样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努力做好“五个重视”?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工作重心,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解决薄弱环节上。《决定》不仅强调了这样一个政策思想,还提出特别要做到“五个重视”。
关于第一个“重视”。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我们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稳定和完善支持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积极开拓农民增收的渠道和途径。要在国家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在深入挖掘农业和农村发展潜力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
关于第二个“重视”。提出要统筹区域发展,是要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家在扶持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发展方面还有政策选择空间,实际工作力度正在加强,包括加快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增加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但缩小地区差距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
关于第三个“重视”。我国人口多,又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就业压力将会长期存在。当前,就业面临城乡双重压力,总量与结构互相困扰,新生劳力与失业人员彼此交织,社会稳定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和矛盾都与就业问题相关联。可以说,扩大就业再就业成了解决社会问题的首要任务。扩大就业再就业的政策取向是: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社会保障体系是防止因失业问题引发社会震荡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新型劳动就业体制的基本前提。从实际出发,我国的社会保障采取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力求通过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城乡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
关于第四个“重视”。当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群众对“上学难”、“看病难”等的反映比较集中、比较强烈。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完善政策,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在文化方面,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教育方面,要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地区,在这方面的投资正在大幅度增长。
关于第五个“重视”。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经济高速增长使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选择,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要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以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当前,我国人口出生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政策,是开源和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依靠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我国发展的资源约束将会得到缓解,生态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改善。要加强监管、强化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抑制安全生产事故。
11.怎样理解《决定》对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提出的要求?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关键在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决定》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决定》指出,“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职责。把握方向,就是引导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的方向,推动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谋划全局,就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从全局上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从总体上把握发展趋势,解决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出战略,就是按照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提出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制定政策,就是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方针、总政策和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的大政策,如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等。推动立法,就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从多方面着手,全面推进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就是通过党领导的各方面工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这六个方面,归结起来就是,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方向、抓大事、管全局。
《决定》在明确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职责的同时,也明确了政府管理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即: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决定》还明确提出:地方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经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决定》的这些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任务、重点和机制,也明确了政府决策和管理的范围、任务和职责,有利于规范党委和政府在领导经济工作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12.为什么说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
《决定》指出:“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它精辟阐述了*党执政与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之间的内在统一和必然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坚持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对*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作为执政的*党,只有坚持执政为民,不断推进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坚持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来实现的,集中反映了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我们党为人民执政,也靠人民执政。只有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形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完成我们党的执政使命。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稳妥地加以推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们党要在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中,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规律,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能力,进一步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13.如何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
我们党是代表人民执政、为人民执政的。成为执政党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并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对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完全解决好。《决定》指出,要“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就是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措施之一。
质询制,是指对领导干部就某些重大问题的处理过程、处理结果及其责任进行质问和询问的制度。质询一般在会议(党代会、人代会和基层群众大会)上进行,质询的主体可以是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普通群众。受到质询的领导干部必须回答群众的质询。问责制,是指在工作中出现了明显问题而就责任问题对负责的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调查和追究的制度。问责的主体是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通过调查明确了责任,就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包括党纪处分、政纪处分、降级、免职、撤职、开除公职以至法律追究等。罢免制,是指通过弹劾而免除领导干部职务的制度。罢免与免职不同之处:一是前者是在党代会、人代会上通过弹劾程序进行的,而后者由党委、政府和人大常委会作出;二是前者通常是针对明显不称职或者犯有严重错误的干部,后者通常是针对正常工作岗位变动或到龄退休的干部。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早已实施。在党内,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立这些制度,在《中国*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次全会又再次强调。
实行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在我国特别是在党内还是新生事物,首先是要建立相关制度,明确规定实行质询、问责和罢免的对象、范围和程序,为正确开展质询、问责和罢免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努力通过勤奋工作、廉洁自律避免成为质询、问责和罢免的对象。
实行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只是强化对领导干部监督的措施之一,而要真正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还必须努力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当前,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高中级干部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现象必须坚决纠正。要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主动监督、事前防止,把监督的关口往前移,真正从体制和制度上保证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