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同志在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08)上的讲话(2)
我就做好新时期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谈几点认识和思考,和同志们交流,供大家参考。
二、正确把握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时代方位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作用的结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正确把握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时代方位,是我们做好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实践对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思想文化、民主法制、城乡统筹、产业结构、社会阶层、公共事业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面貌。这一系列深刻变革也给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城乡关系、社会事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迅速成为社会新“热点”,成为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显学”,需要我们相应调整原先的研究格局和力量配置,加大对这些领域青少年现象和问题的研究,为党和政府在这些领域的政策制订建言献策。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挥“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作用,密切关注、研究社会变革中各类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态度与行为,总结共性,探索规律,为组织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建功成才提供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2.共青团事业的新发展给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提出了新任务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对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提出了“要大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等重要要求。团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履行团的根本职责,提高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与传统的团的工作格局相比,党的新要求、团十六大的新部署,大大拓展了团的工作领域,丰富了团的工作内容。如何有针对性地服务青年需求,如何制度性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如何探索青年喜欢的沟通、交流、聚集和联络方式等新课题不断出现,亟待我们从理论上作出科学回答。广大青少年研究工作者要振奋精神,集中智慧和力量,努力攻坚克难,作出新的理论贡献。
3.青少年群体的崭新变化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当代青少年是在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与前几代人不同,他们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塑造更深刻,受信息时代潮流的冲击更剧烈,受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更明显。同时,当代青少年群体自身的人口学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独生子女比例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大、文化素质大大提高等等,青少年群体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兴趣偏好、行为选择上呈现出很多新特点、新变化,对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提出了很多新课题。比如,目前青少年群体分众化是一个重要趋势。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出现了大量仅仅依据细微的共同点而形成的“小众化”群体。这些群体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小”,规模小,所依托的共同点小(甚至很怪异),如对某一款网络游戏中不同角色的喜爱就能形成很多不同群体;二是“快”,形成得快,变化乃至消失得也快,存在周期从几个月、几周到几天不等。这一现象正在“解构”传统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形态。我们可以预测,今后全国性的、单一的青少年社会文化流行现象会出现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符合个人偏好的“小众化”流行现象。而我们传统的研究工作中,涉及“大现象”、“大问题”的课题比较多,关注这些小众化、个性化、差异化的课题还远远不够,课题选择相对滞后于青少年群体的最新变化,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逐步加以改进。
4.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繁荣发展向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受到整个领域宏观环境的直接影响。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体制环境持续优化,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精品力作层出不穷,研究活动空前活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目前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以下几大发展趋势,可以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一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协同发展,出现了大量分支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二是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高度融合,基础性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直接转化率越来越高。三是全局性研究与局部性研究紧密结合,“小切入、大纵深”的研究模式得到广泛运用。这些发展趋势都是社会科学领域其他学科在反复实践、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形成的共识,对我们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比如,我们目前在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上取得了重要成果,青年组织学、青年社会学、青年心理学等发展迅速,但是在综合性、渗透性更强的横断学科建设上还相对薄弱,如青年文化传播学、青年人才学等还刚刚起步,需要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