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的四种“新趋势”
一、文以载道并不是“道德说教”,高考作文“传道”趋于含蓄
高考作文必然要体现出时代精神、人文关怀,这是高考作文作为工具性的一种最根本的表现。文以载道,不论哪朝哪代,毋庸置疑,写作都要反映时代色彩,都要传达人文精神。作为我国新时代的高考作文,它不仅是高三学生的事,同样也是很多大人的事。可以说,高考作文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各行各业,业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国家绝不会错过这样的“大好时机”,必然会适时采取措施以“教化于民”。然而,教化并不等同于道德说教,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应是含而不露、不品难出。2007年,全国卷三套高考作文,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不论是“谈教育”,还是“谈帮助”、 “谈创新”,都是针对社会上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而展开的。但这些题目,没有给人说教之感,而是让人们在分析中、写作中引发思考、催生感受。从这一点说2007年辽宁卷高考作文“我能”就有待改善。“我能”虽彰显时代精神,但却失于空泛,尤其给人说教之感,太露骨,反而让人不舒服、不痛快!基于以上思考,对2008年的高考作文,权作如下预测:2008年是我国“奥运之年”,因此,所设题目必然与“奥运”相关联(尤其是北京卷),可设题目有“修养与细节”“窗口”“奥运来了”等。这些题目的设计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注意个人的细节,注意个人的修养,北京是中国的一个窗口,每个人也是北京的一个窗口,面对即将到来的奥运会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等等。当然,这些只是笼统的题目,出题时还可含蓄一点,但不论如何“含蓄”,我们一定要“品出滋味”,一定要“接上轨”、“对上路”。
二、审题立意并不是“一面之词”,高考作文“题意”趋于多元
高考作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审题都是一道“坎”,写作时考生必须摸准出题者的心思意图(多是唯一的),否则便与高分、满分无缘了。也就是说,作文审题不仅偏难,而且没得选择,只能是照“本”作文。如今,这种“一元化”的作文已经越来越少,逐渐被“多元化”所取代。比如,2001年的话题作文“诚信”,2002年的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你只能选择“诚信”,只能选择“向善向美”,否则将被视为“偏题”。再如2003年的话题作文“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话题作文“相信自己还是相信他人”,审题时也只有一个主旨是最正确的——“对事物的认知不取决于情感亲疏,而取决于理性分析”,“既不能完全相信自己,也不能完全相信他人,而要选择最正确的”。这些都是“一元化”的作文命题。2007年的全国卷三套、北京卷都已改为“多元”,尤其是全国卷,明确表示“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也就是说,原来的高考作文,一个题目之下只有“一个”是最佳立意,而如今,可以是“很多个”立意,没有最佳,只有更佳。基于以上思考,在备考2008年的高考作文时,提醒大家应特别注重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如话题作文“分享”,既可想到分享喜悦,也可想到分享痛苦;既可想到分享收获,也可想到分享责任;既可想到分享朋友,也可想到分享父母;既可想到分享资源,也可想到分享环境,等等。只有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才能有望获取高分。
三、取材范围并不是“一味现实”,高考作文“内容”趋于兼顾
从2007年的高考作文选材来看,大多选取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自我的素材,比如,全国卷一“谈教育”、全国卷二“谈帮助”、重庆卷“谈高考”、江西卷“谈语文”、安徽卷“谈孝心”等等,这些贴近现实的文题受到了广泛好评。确实,反映现实、反映生活是写作的一条路子,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路子。但现实的东西有时也难免过于“狭窄”。比如,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写作面只能是亲情,面太窄,不容易出现佳作。2007年,除了很多反映现实的高考文题之外,还有一些想象、联想作文,如北京卷品读“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江苏卷“怀想天空”,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等等,这些文题别出心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其实,写作不只是通过写现实而反映现实,通过想象作文同样也可以反映现实。而最近几年,想象作文远不如“现实作文”、“问题作文”热,但必须明确,想象作文同样重要。在某些时候,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品质十分重要,高考作文命题不能顾此失彼,而应二者兼顾。但想象作文有时也难免落入“空虚”,写作容易流于空泛,这是需要命题者加以引导的。因此,展望2008年的高考作文,在命题选材上,应该是有“实”有“虚”、“虚”“实”结合。尤其特别注意的是,2008年的高考作文,极有可能大考想象作文。提醒大家在备考时应研习1998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此题设计就非常巧妙:考察想象思维,话题设计广阔有边,无主题,多元化。备考题目:《明天的我》。写作指导:写作时必须明确是写“将来的自己”,而不是“现在的自己”或“以后的别人”;“我”也是虚的,可以是“真实的自己”,也可以拟用“他物”语气。
四、个性写作并不是“不要文体”,高考作文“文体”趋于规范
高考作文面向所有学生,因此在命题上,应兼顾叙事、抒情、议论等不同文体。一个好的高考作文文题,学生选择文体是自由的,个性的。从这一点来说,不论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还是想象作文,都应在文体上“弱化”,而不能强人就范。比如,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文体意向十分明显,只适合叙事和抒情,这对擅长写议论文的考生就很不公平。而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初看好像抒情性很强,但仔细分析,是可以写任何文体的。这是从命题者角度而言的。从应考者角度而言,“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尤其还要注意“规范文体”。2007年某省在高考作文阅卷后统计,90%以上的作文是散文,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风气。我想凡是有志于高考作文改革的命题者和评卷者,会想办法纠正的,而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文体规范者适当加分,而让文体模糊者适当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