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党委书记:猪肉卖得好鞋修得好都是北大骄傲
朱善璐,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到1996年。此后15年,曾担任过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等职。今年3月任江苏省委副书记,不到半年后,今年8月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12日至13日,来自全球的近300名北大校友代表齐聚重庆,参加两年一届的校友会。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履新不久的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以及校长周其凤、常务副校长吴志攀等校领导,一个不少出现在重庆的会议现场。
如此高规格的团队来重庆做什么?一流大学为何如此重视校友资源?作为中国高校的佼佼者,北大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带着这些焦点问题,本报记者在校友会间隙专访了朱善璐。
市校合作
拟在两江新区设工作基地
重庆商报:对于北大来说,你是一位熟人,不仅毕业于北大哲学系,还留校任职13年。此次回到母校工作,感受如何?
朱善璐:从在江苏任职到回母校工作,已经两三个月了,现在还在边调研、边学习、边开展工作。其实,虽然我离开母校北大有十多年,但在地方也负责过教育事业,可以说与高等教育有不解之缘,有很深厚的感情。今天又和这么多校友在美丽的重庆相聚,感到非常亲切。
重庆商报:这次在重庆举行校友会,领导班子几乎到齐了,为何如此重视?
朱善璐:对于校友会,不管是北京大学的党委或行政,还是我和周(其凤)校长都非常重视。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都要看到它们的校友在母校发展建设中,在所在各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以及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所作的重要贡献,付出的劳动和智慧。
我们重视校友,是因为只有他们的奉献、他们的付出才有北京大学,才有北京大学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
重庆商报:北大与重庆将通过哪些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朱善璐:开会前,我们就向薄书记汇报过,这次到重庆有三个任务:学习重庆、促进合作、开好校友大会,外加看望在渝的校友。同时,北大此次还和重庆签署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合作协议,拟在决策咨询、科技开发、教育合作、人才培养、产业合作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其实合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包括北大正在两江新区建设北大方正医药产业基地。对于今后与两江新区的合作,北大也将继续从人才输出,产业合作等方面加强交流。我们还考虑今后在两江新区设立北大的工作基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评价标准
猪肉卖得好也是北大骄傲
重庆商报:在校友会开幕式上,你讲到自己一直在关注北大人取得的成就,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在你心目中,哪些毕业生是值得你骄傲和自豪的范畴?
朱善璐:在任何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北大学生,都是母校的光荣和骄傲,不管他是国家领导人,是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还是在最基层、最普通岗位上奉献的北大人,我认为价值是一样的。
重庆商报:至今还在争论的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也包括吗?
朱善璐:当然。北大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只要他卖猪肉卖得最好,修鞋修得最好,种地种得最好,工人当得最好,那一样是我们北大的骄傲。我想,这就是北大人的价值观倾向,就北大精神来说,在任何工作上做出贡献都是给母校增光。
重庆商报:但通常的观念一直认为,好的高校就得培养社会精英,特别是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更应该担此责任?
朱善璐: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偏见,其实高水平人才不一定要在社会岗位上区分,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他的价值理念,他的思想作风,他的品德和能力。所以,不是说当领导人了才是重大贡献,在基层当村官的,也一样是重要贡献。
有区别吗?也有。那只是在工作中承担责任的时候,才有区别,有不同的责任,但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重庆商报:你理解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朱善璐:品德高尚,敬业奉献,敢于创新。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具备这些素质,在各行各业成为出色的代表,应该就是一所一流大学最佳象征之一。
发展目标
北大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重庆商报:很多高校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似乎更注重科研、更注重各类论文等成果的排名,你怎么看?
朱善璐:就北大来说,不管发展到什么地步,培养人永远是它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北大最伟大之处或者最重要的成果,不管是过去、现在或者将来,都体现在自己培养的人在国家、民族或者全人类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
现在,北大有30多万校友,这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知道,如果没有北大的学生,没有北大的老师和校友,就没有北大,在北大过去113年的发展历程中,就证明了这一点。北大在今后一个新的百年或者更长时期的发展,培养的人才同样是衡量学校水平最重要的成果。
重庆商报:创建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是近年来国家推进的重大战略,作为中国最高水平大学方阵的代表,你认为北京大学跻身一流了吗?
朱善璐:应该说,通过建校113年的优良传统的积淀,通过百年来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基础上,现在的北大,总体上已经进入世界先进大学的行列,在一些学科领域,在一些领军人才和团队的身上,已经达到和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距离总体世界一流,在很多领域还有不小的差距。
重庆商报:全国很多高校都在看你们的步伐,北京大学何时能够达到世界一流的目标?
朱善璐:北大的发展正在加速,特别是在启动985工程以来取得了很大突破。比如刚投票增选出来的中科院院士名单中,北京大学有5位,占了近一成。在增选的工程院院士中,也有1位是北大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北大取得的成就和发展。
按照中央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的要求,北京大学应该走在前面示范引领,在转变高等教育大国为高等教育强国中担负重任,为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探索。到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们创建世界一流的目标应该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突破。
重庆商报:你认为中国的一流大学会是什么样?
朱善璐:能代表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赢得新的光荣和尊严,到时候,中国在世界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自己的一流大学就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我要说的是,我们走的也将是中国特色的模式,不复制其他国家一流大学的模式。
相关
朱善璐曾在北京推动村村有大学生:
从村官做起也能大有所为
猪肉卖得好鞋修得好,同样是北大骄傲。在当前国家鼓励大学生就业要面向基层的背景下,这样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告诉记者,朱善璐书记提出这一观念,其实由来已久,并有独到见解。朱善璐在任北京市委常委分管教育时,不仅推动“村村有大学生”的计划,还多次与大学生村官交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工作。
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立业成才的有效路径。如24年前,北大毕业生吴奇修主动要求回到贫穷故乡工作,去年1月,他成为湖南省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随后,“百年北大首个村官当选市长”的光环,也戴到了吴奇修的头顶上。
“其实好的毕业生,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应该为民着想。”朱善璐认为,一流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不仅能使基层发展所急需的知识型人才得到缓解,对毕业生的发展而言,也是重要的磨炼,大有所为。
反响
北大学子杨菲选择到重庆基层工作:
不愁在基层没有发展空间
“我们北大学子的就业观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年有一大批同学去了广西、西藏等条件艰苦的地方,回重庆建设服务家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最大的梦想。”涪陵区李渡的选调生杨菲说。
2009年,杨菲在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今年8月从北大毕业,作为一名选调生来到基层工作。她说,北京大学正在鼓励学子们多元化就业,像种子一样播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自己最终选择到重庆区县就业。杨菲表示,“五个重庆”建设、城乡统筹一体化改革、公租房建设如火如荼,而且市政府还出台了系列政策,“我真的不愁在基层工作没有发展空间。”本版稿件由记者胡顺涛 杨道彬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