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 > 校园资讯 > 百家争鸣 >

两版编辑部 文人与商业

2013-05-20 
一部电视剧的营养浓度肯定是由编剧提供的。老版《编辑部的故事》由王朔等执笔,虽然社会热点现在已经过时,但对于知识分子斤斤计较、表里不一的特性讽刺,让它在20年后依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新版明显缺乏文化力度。

  


   一部电视剧的营养浓度肯定是由编剧提供的。老版《编辑部的故事》由王朔等执笔,虽然社会热点现在已经过时,但对于知识分子斤斤计较、表里不一的特性讽刺,让它在20年后依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新版在吐槽批判现实方面,继承了老版编辑部的精神,但《新编辑部故事》中,除开戈铃,其他个体都是路边毫无特色的俗人一个个,缺乏文化的力度。如果把两版编辑部的故事相比,1991年的是辛辣形象有意指的丰子恺漫画,2013年的新版则是散落于报章上的配文插图。

 

  葛优、李丽萍主演的《编辑部的故事》曾经风靡一时,开创了王朔喜剧最辉煌的电视剧时代。有着如此水平的电视剧作为前传,再加上黄海波、陈好、王千源、井柏然等一干一二线演员,高起点的《新编辑部故事》被批评“不如前作”,遭遇一面倒的吐槽,几乎是意料之中。


  郑晓龙回忆当年创作老版《编辑部的故事》,王朔、冯小刚、马未都、李晓明、朱晓平、魏人、葛小刚等一干编剧,加上总策划郑晓龙自己每天神侃,根据社会热点分成若干集,编剧每人领两集回去写剧本。交回来的剧本有相声风格、滑稽戏等诸多风格,最后统一由王朔带领冯小刚统一修改润色,形成终稿。


  在当年正统的文坛中,王朔是文化痞子,既不同于正统的文学圈,也没有委身于流行文学界,对白中既有大量活用的政治话语,也有颇多鲜活的市井话语,以及充满修辞手法的文学性话语,这些杂糅起来,形成了王朔独有的台词风格。加上葛优没正形、玩世不恭的表演风格,以及李冬宝与戈铃之间你来我往、扯橡皮筋一样的办公室恋情,成就了《编辑部的故事》的魅力。


  《编辑部的故事》常常被误会为情景喜剧,其实不是(最早的情景喜剧是留学归来后的英达制作的《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不过是郑晓龙王朔冯小刚等,这些早期的电视人制造的“热点话题剧”,采用了系列喜剧的形式。准确的说,就是他们借用“杂志编辑部”这个壳,利用电视剧这种新形式“吐槽社会问题”。


  《编辑部的故事》显然是讨论或吐槽热点问题非常好的形式,2000年开始郑晓龙就琢磨着要这么干。可是,王朔已经成大师不轻易出山,郑晓龙请求多次也未能如愿,这种计划就此搁浅了若干年。最终郑晓龙发现,王朔已经是指望不上了,改变风格显然是更切合实际。换了五拨编剧之后,《新编辑部故事》最终由曾经与郑晓龙合作过《我是老板》的巩向东执笔。


  不管业内人怎么抢夺一部电视剧作品的话语权,但电视剧的营养浓度肯定是由编剧提供的,新老两版编辑部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剧本提供的素养有太大距离。编辑部是文化人扎堆的地方,《编辑部的故事》中的那些编辑们,在“文化痞子”王朔眼中都有着形形色色的弱点与毛病。表面上不好名利,实际上算盘打得贼精;以各种所谓美德包装扣扣索索的小市民心理,相互谁看谁都一溜儿的毛病;个个心比天高相互轻贱,但也没有你死我活的争斗,更像是纸上谈兵式的比一比谁比谁更高洁——在王朔的剧本中,这些个知识分子各自秉持不同的特性,俨然丰子恺笔下的漫画一般跃然纸上,生气勃勃。所以即便是《编辑部的故事》过去了20多年,即便是当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old,但其中的人物形象依然颇有趣味。


  《新编辑部故事》显然忽视了人物特性刻画,而太着力于“吐槽现实”。剧中的一干人物,除开戈铃还保持着文艺女中年的气息,其他黄海波、王千源、井柏然等,身上已经全无知识分子的气息,都是路边的俗人一个个。如果把两版编辑部的故事相比,1991年的是辛辣形象有意指的丰子恺漫画,2013年的新版则是散落于报章上的、不知名的配文插图。


  “吐槽”是《新编辑部故事》的主要锋芒,但资讯如此发达,互联网已经把“吐槽文化”发挥到极致,其反映速度及吐槽锋锐程度,是有创作和周期、管理约束的的电视剧远远不能比拟的。《新编辑部故事》虽然吐槽多多,却也只能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挠痒痒”。


  郑晓龙曾经借剧中人物表达如何做娱乐更高明,“娱乐低俗不低俗,要看用没用社会现象这种文化的形式进行包装。”遗憾的是,《新编辑部故事》的吐槽不仅不锋利,也缺少了“对社会热点现象的文化包装”,无论是展示明星膨胀的存在感,还是选秀“审丑炒作”,亦或是过气明星卖弄色情炒作,都进行了夸张的写实与讽刺,但缺乏文化的力度。


  就成片看来,《新编辑故事》与其说是续写了《编辑部的故事》,不如说是“时装版的《武林外传》”:除了故事依然发生在《人间指南》编辑部,表演风格、台词风格、讽刺的核心,都已经距离《编辑部的故事》更远,接近《武林外传》。实际上,郑晓龙在谈到《新编辑部故事》时候,也屡屡提到《武林外传》的观剧体验,就此决定了要整合黑色幽默、无厘头喜剧、动作喜剧等于一体,打造一部“重口味喜剧。


  《武林外传》是古装剧,所以搞笑滑稽很容易理解为成为一种风格,主创们载歌载舞、夸张变形的表演也不用担心观众用“太假了”、“不真实”来评价它;《新编辑部故事》作为时装剧,观众很难抽离用“纯喜剧”来看它,真实与否很容易成为评价的标尺之一。郑晓龙特意花费不少资金,设置“亦真亦幻”的场景,比如同一个编辑部窗口看出去,既能看到央视新大楼,也能看见帝国大厦,还能看到台北101大楼、香港中银大厦、迪拜大厦——但对观众而言,这种创新性的、刻意的虚境营造太微不足道了,完全不足以扭转强大的观剧习惯;更加扑面而来的是演员们动作的肢体语言,“作”和“表演”痕迹太重,很难让人亲近。


  郑晓龙曾经说过自己的创作宗旨,是不能脱离现实,《新编辑部故事》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此:在一堆意淫成风的神奇抗战剧、涂脂抹粉的奇情年代剧、白日梦一般的弱智偶像剧、鸡毛蒜皮的狗血家庭剧中,《新编辑部故事》还在试图用电视剧这种形式探讨人的精神生活、社会的热点矛盾、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等与生活并不密切关联的、看似“形而上”的内容;并且由于切近现实,虽然剧本不给力、表演方式观众难以亲近,依然能够看到其在展示文化和社会的变迁方面的意义。


相关推荐:

80后应警惕精神“早衰”

人生不是选择题 应该理性面对

古装戏:打扮成古城能赚多少钱?

男子月薪2万开车乞讨 只为做慈善

人大一女研究生跳楼身亡 北京高校今年已发生了多起跳楼事件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com/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