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成泡影
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如此,2020年便成为教育部设立的时间期限。那么,“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是什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骆四铭指出,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界没有公认的指标。
他提出可以从三个指标来检验,即产出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输入性指标。产出性指标包括学术声誉和人才培养;过程性指标是指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等;输入性指标则是看学校的录取率以及生源质量。
此外,骆四铭认为,世界上现有20多个大学排行榜,进入前200名的可认定为世界一流大学。“国内可以称得上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只有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学校。”
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在哪里?“重投资,轻评估”是别敦荣认为制约985工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积极的一面来看,”985工程“支持了项目大学的办学条件与学科建设;不足之处就在于它缺少评估标准,一直以来”985工程“就没有正式的评估。”他指出,专项资金分布过于行政化,资金使用不透明造成了资助发挥作用很有限。
“一流大学不是靠投资堆出来的。还要看学术发展与制度环境的培育。”别敦荣指出,环境包括硬件设施等硬环境,这自然要靠资金扶持;但制度、学术氛围等软环境的建设,目前还存在很大问题。
“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若干世界一流大学,我是持乐观态度。但从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及改革进程来看,至少是10年之后的事情。”别敦荣说。
而骆四铭则认为,国内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体现在没有自己的特色,甚至“千校一面”。“国内大学要发展,需要树立独特的办学理念,改进教育理念,形成特色办学的模式。育人是一个系统,学校应重视对教师及教职工的培养,”以生为本“,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专家语录:
“资金没有了,项目就停止。像‘211工程’现在只有名头,已经没有专项资金投入了。”
——别敦荣
国内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体现在没有自己的特色,甚至“千校一面。”
——骆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