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江城 | |||
江城 |
网友对江城的评论
一年前,我买了英文原版《江城》并仔细研读。今年看到有台版和简体版同时推出,一开始想着也许简体版会删减很多敏感内容,犹豫着是不是去买台版。但由于有《行路中国》的阅读体会,最后还是买了简体版、李雪顺译的江城。结果证明没有卖错,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在对照了我认为相当敏感部分的中英文版本后发现,那些我以为会删掉的地方并没有删掉。
我拿到的书在出版信息里标明是第4版,印数到了100,000册。说明这个翻译本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建议那些还在犹豫台版还是简体版的读者,选这本李雪顺的译本。李雪顺是涪陵当地人,而且本人曾以albert的名字出现在原作者的笔下。他有着天然的,台湾译者所不具备的无可争议的优势。
(5月13日修改,因为只许发一条评论)又,看完了全书,发现只删掉了2句半。我觉得这几乎无损于原作品的风格和尖锐。
另外,也许李雪顺能看到这条评论。阅读的过程中唯一觉得“不爽”的地方是,尽管译文中没有滥用“搞”字,但取代“搞”字的,是“不爽”,以及“给力”。其实译者完全可以挑选其他意义更确切生动的词。
“所有那些对台版图书、港版图书抱着盲目崇拜的人士,该醒醒了!”——这是我在对比阅读完大陆、台湾出版的两个版本的何伟的《寻路中国》与《江城》之后,发出的由衷的提醒!
其实对于我,购书的过程就很纠结,看看那些评论吧:“应该不是全本……阉割了不少内容……”,所以我也就在大陆、港书、台书的几个售书网站上纠结着,到底买哪个版本读才好?后来在一个香港图书的论坛上,看到一个香港的读者留言“问什么非要买港台的图书呢?那么贵,我们现在都到大陆去买书。”于是我不再犹豫,立即就在亚马逊网站订购了这两本书。
阅读的过程非常愉快:我不时地捧腹大笑或是会心微笑,或是心潮澎湃、或是豁然开朗。对于书中的内容,无需我再多加赘述和评论,而对于这个愉悦的阅读之旅,我衷心地感激、赞赏李雪顺译者付出的辛勤劳动!同时我欣喜的是,我们的出版业也已经超乎长期以来形成的偏见——书本的内容足够开放、完整,至少在我看来,作者系统性的故事、思维、分析保持得很好,没有因为“被删节”而破碎的痕迹。因而欣喜阅读的同时,我始终无法忘却那些酸涩的评论,我的内心始终充满怀疑——我要看看台湾的译本到底好在哪里!
经济能力于我不是什么大的问题,至少对于买几本港台原版图书而言。连邮费300块买来台湾八旗出版社出版的何伟的中国三部曲,先看封面、再看内容,感受就俩字——失望!
100块钱一本的书啊,从封"rest":"面到装帧到排版到印刷质量,我看不出和大陆亚马逊网站上只需其1/4价格(25元)的同类书的质的差别——可偏偏还有人热捧!醒醒吧!我们的书印刷质量一点儿也不差!我们的封面设计更引人入胜:无论是切题的“稻草人交警”还是搏击于长江激流的运草船工的封面照片——试问:哪个更引人入胜?!哪个已将文章的主旨昭然若揭?!!!<br /> 再看译文水平——这个应该从翻译文学“信达雅”的角度来探讨吧?简单举例:<br /> 《江城》第一段末句:<br /> 台湾版:小城在车窗外匆匆掠过,在星光下显得幽暗而陌生。<br /> 大陆版:星光下,这座城市不断向后掠去,显得陌生而又迷离。<br /> 哪一句更富有朗朗上口的韵律美?<br /> 《江城》第二段末句:<br /> 台湾版:除此之外,我们得到的资讯十分有限。<br /> 大陆版:除此,我知之甚微。<br /> 哪一句更富于“简约之雅”?<br /> 疑点句:<br /> 台湾版:他们长途跋涉了一千五百公里,最后在延安落得身无分文。在我看来,这倒是向中国共产党历史致敬的一种十分贴切的方式。<br /> 大陆版: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远行一千英里,来到延安,却以破产告终,这种特别的方式让我惊讶万分。<br /> 不知是谁按照自己的理解意译了原文?两岸三地,文化差异?<br /> 台湾版:但是,李校长帮助他们脱离困境。<br /> 大陆版:不过李校长早就把他们解救出来了。<br /> 谁的读起来更顺口?更幽默?<br /> 再说一句,读台湾的译本,我笑不出来!美式幽默,消失殆尽!<br /> ……<br /> 够了,够了,如此的例句不胜枚举。而对于《寻路中国》,我已不屑再这样对比,因为那纯属浪费时间和精力,我已经浪费了300块钱,不想再为其支出更多。《寻路中国》的简体本出版就是个胜利——上海译文出版社以其犀利的目光、敏锐的嗅觉先声夺人,从出版时间、从书本内容、从译文质量——开放的中国领先了!<br />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给我寄来的台湾版本的书籍中还夹有一份“天下文化”的新书广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教育应该不一样(台湾不愿面对的教育真相)》。在这里,我无意对比讨论两岸的教育现状,在这方面,我绝不想贬低谁或是抬高谁;但是在我看来,关于何伟这两本著作的大陆更胜一筹的译本,既让我感到欣喜又引发了我的忧虑:欣喜的是我们的作家、译者的水平不输人后;忧虑的是,越是在全国大范围、长时间宣传的读书活动,越是表明新生代、甚至是全民的阅读匮乏,加之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扫荡,我们的文化走向何方?凝重大雅之美的传统文化情归何处?再过20年,我们还会有这样的译文和更杰出的创作吗?<br /> 开放的中国,改革地大踏步前进,稳定与发展的民生诉求……但愿明天会更好。<br /> 2012年5月7日<br /> 北京"
工作后难得一口气把一本书看完,并且保持着兴趣下单了寻路中国,这很能说明这是本好书了吧。
中国的观念转变得太快,只是90年代的事,90年代人们的思想,就已经被说落伍,那么看看这本书应该也会觉得有意思吧。
作者的文笔很幽默,用一种不同的眼光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他的角度和最后得出的结论都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有所出入,一些被忽略的东西也表现出来了。他身为一个外国人在那段时间里和涪陵当地人关系的转变也写得真实自然。
最后说下翻译,翻译非常流畅,是我近期买的翻译最好的书。
①书的内容,是何伟在涪陵任教的时候,个人的一些经历。
②作者作为中美友好志愿者的一员,来到了涪陵,这个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太熟悉的江城。很长的时间里,这个城市只有两个外国人。
进入一个新环境的新鲜感、不适应直到慢慢的融合,何伟为我们展现了全过程,文化的冲突、宗教的冲突、敏感词的冲突、个人习惯的冲突,集中的爆发出来,难能可贵的是,何伟没有回避、没有美化、没有丑化,平淡的,自然的,真实的记述了下来,让我们阅读的时候感到很顺畅,同时,又引发了思考。
书中的中国人,是那么的可悲、可敬、可爱,人性的优缺点,敏感词的政治影响,甚至对于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只言片语,让我们得以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审视身为其中一员的群体,能够出版,确实让人感到意外。
③个人估计,大家看到的版本应该略有删节,不过即使如此,能够出版也是一种突破,对于传媒的监管有所调整吗?时值当下这个风雨飘摇的紧要关头,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④翻译的水准,没有问题,作为书中的阿尔伯特,译者李雪顺无疑是翻译此书的最佳选择,看过之后,感觉不到翻译的痕迹,就像何伟自己的译作一样。
⑤说说装帧,封面的照片很漂亮,是同一个地方在蓄水前和蓄水后的两张照片吗?书中没有做说明,只能猜测了。
内文的纸张中规中矩,印刷也还可以,虽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也没有明显的缺点,还行吧。
喜欢江城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