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后来的事 (夏目漱石作品系列) | |||
后来的事 (夏目漱石作品系列) |
网友对后来的事 (夏目漱石作品系列)的评论
《后来的事(それから)》,早前又被译作《从此以后》。
《三四郎》《后来的事》《门》被称作夏目漱石的“前三部曲”,又被称作“爱情三部曲”。
这三部作品在人物、情节上并无关联,之所以被称作“三部曲”,在于作品之间在内容表现和思想意蕴上互为承接,尤其是《后来的事》,有承上启下的效果,是以成为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可以这么说,大学时读《三四郎》,毕业工作后读《后来的事》,而立之年读《门》。“前三部曲”大致以这三个阶段的人物为主角展开故事。
对于夏目漱石作品的感受,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似乎却又无法解释得清。
夏目漱石最让我喜欢的作品是《哥儿》,让我深受震动的作品是《心》。外加一本行云流水般读完的《我是猫》,之前读过的也就这三本。
然而,后来我对他的其他作品也无法自拔,仿佛他的作品全都有着强大的“魅惑”魔法,他所有作品的文字都有着流畅、朴实和含蓄的共通感,读着他的文字总觉得异常舒服。
严格来说,除《哥儿》《我是猫》等少量几本情节性较强的作品外,其余作品大多平实,没有“剧情”、没有悬念,也无所谓起伏跌宕,甚至连传统的结局都没有。按理说,这样的作品翻两页就会令人无法卒读,可我却兴致盎然,丝毫不觉。
我无法解释原因。
"rest":"文学史上说夏目漱石的这类写作方式“凸显出作家深刻的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即让浑然天成的小说作品成为现实生活的直接的投影,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中非常自然地引发出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现实的深入的理解和思考。”<br /><br />仔细想想,我的阅读过程还真和这个说法一致。不单是理解和思考上,读完《后来的事》后,甚或有种既惊且恐的感觉。<br /><br />如此一来,我总算找到了自己为何痴迷于他的作品的原因。<br /><br />《后来的事》的主人公叫做长井代助,是一位典型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定义请参考俄国文学)。<br /><br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感觉作者写的都是一些日常琐事,所以我以为这本书是毫无情节的,貌似并没有什么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本书前2/3部分就这样流露出一种十分闲散、随意的气氛;接着,在最后的1/3部分,虽然依然没有过多情节,但气氛开始变得压抑和紧张,如果觉得这个说法比较抽象,请想象一下在田边悠然自得休息的鸭子突然被人捏住脖子提起来的感觉。<br /><br />矛盾开始爆发,达到一个顶点,开始下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全书完。<br /><br />不能因此就断言前2/3部分是在为最后做铺垫,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作者以缓笔展现社会背景,让读者慢慢了解每位人物,在头脑中形成各个人物外在(外表)和内在(个性)的轮廓,并逐步产生对各个人物的评价。<br /><br />这部作品涉及到伦理问题。在对待书中问题的态度上,即便在现今也是一边倒的情况,记得之前读到过本书八十年代的译本,序言中对这部作品的评判就带有这种明显的偏向性。<br /><br />严肃地说,如果单独拿出书中的问题讨论,断然是不能为人认同的。但是,像这样将问题从作品中剥离出来有“抓着一点就开跑”的嫌疑,仔细去读作品,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的限定条件,在那样的条件下再来探讨这个伦理问题才是合理的。<br /><br />老实说,我并没看出代助那样做有何不可,对此我持赞同态度。<br /><br />如果你说一切都是因为代助最初的错误导致,他是始作俑者。这个说法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没人能够永远正确;还是说,如果一开始错了,索性就一直错下去,这样才是对的,才是最好的选择?<br /><br />《后来的事》中这条暗藏的主线有点类似《小李飞刀: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情节,只是后者作为武侠小说,并未就此深究下去,而是以一种写意和是非不论的态度将之轻描淡写地略去。<br /><br />借用一位书友的话:“我向看出了‘反抗世俗伦理的进步意识’的人致敬。”<br /><br />这是未来伦理的趋势,压抑、束缚人性是错误的,我认为。<br /><br />也有书友认为:书中所有人都“面目可憎”,令人厌恶,因为他们的行为和做法令人不舒服。然而,更深一层说,那位书友的看法等于是厌恶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人,包括他自己。你会发现,现实中的人和这部作品中的人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他们说的话你会去说,他们做的事你也会去做。<br /><br />如此一来,除了厌世,我们还能做何挣扎?<br /><br />从文本上看,“爱情三部曲”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三四郎对于爱情的朦胧和暧昧,代助对未来婚姻生活的迷惘,宗助婚姻生活中的苦涩。<br /><br />进一步说,如果将“爱情”这个关键词替换为“人生”,就变成了对人生的朦胧,对人生的迷惘,对人生苦涩的认知三个阶段。再进一步,如果换成“社会”呢?<br /><br />请不要指责我过度延展,这些在作品中有很明显的表现。例如《后来的事》中,整个社会大背景就是日俄战争后的经济衰退期,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巨大冲击,遇到重大困难的时候。<br /><br />好了,也许你能够明白我为什么在读完之后感到“既惊且恐”了。<br /><br />《后来的事》中的描述非常写实,以书中一个细微之处为例:“乘上了电车,只见一溜儿的车窗都关得很严实,手抓皮革套环而站的乘客把车厢挤满了。所以不一会儿代助就感到头发晕,直想呕吐,这很可能是睡眠不足导致的结果。”<br /><br />你无法想象我读到这段的时候是多么惊讶!这一段的描写和我熬夜早起坐车之后的感受丝毫不差。由此可见,作者在对人物心理方面的描摹将会有多么精准了。<br /><br />关于这本书就说到这里,更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已非我所能掌控。"
恍惚度日的代助经历如此跌宕的情绪波动之后,在绝望中无力挣扎着,怕是熬不过去了。三千代毕竟感受到了刹那间的温暖,而且她早已有所觉悟,虽然人生的最后应该会很难。代助这么做是否值得?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那样的社会道义约束中,被赋予了如此迥异而又特殊的生存环境的两个人,有着如此纠葛不清的过去和现在,而到底又都是雨中浮萍般的存在,我只是觉得这样的故事过于残忍。 “如果你过得不好,请让我知道。”但是代助对情况的了解则完全是命运使然而被动感知到的,再加上自认为有负于三千代,所以之后的所作所为似乎完全是情理之中的。那么,如果任由时间和空间将两人分隔在鸿沟两侧,代助大概只会在失眠的夏夜,赤脚站在庭院中央,抬头望着皎洁的满月,偶然回忆起往昔与三千代的点点滴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衷心地祝愿她一切安好吧。
电子版的很多地方标准有问题,还有很多错别字。要不是看在翻译的分上,我是只给一星的,请重视,不然与盗版有什么区别呢?
这本之前缺货来着,好容易找到了,合着门三四郎一起买了,上译还是很不错的
夏目漱石的书都非常好看,有感觉,是我喜欢的类型
日本的小说就像他们的建筑一样,好像从不以离奇取胜。走在其中,你知道下一步会被带往哪里,知道可能看到的景象,但还是免不了眼目震惊。夏目漱石的小说尤其如此,文章结构有种秩序森严的美感,他的本事在于能够把你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存在,勾勒出百折千迴的光彩。
情节蛮紧凑的,看完有点气闷。
本书电子版无书名,请修复。
kindle版中有多处本应是注释部分的内容同正文混淆在一处,使阅读体验大打折扣,还望尽快修正
经典日系文学著作.笔调意味悠长,缓慢而不失节奏.
喜欢后来的事 (夏目漱石作品系列)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