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人类砍头小史 | |||
人类砍头小史 |
网友对人类砍头小史的评论
这是一本关于砍头的书。不消说,对于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来说,被砍头的经历大约谁也不曾有过;而生活在2 1 世纪的我们,恐怕也不会有多少机会像菜市口的围观群众那样,有幸目睹“砍头”这一极端残忍而壮观的人类活动。奇怪的是,“砍头”这个词的意思,我们似乎全都明白。中国读者大约都熟悉“砍头不要紧”那首诗。不过话说回来,诗人的话也不好太当真。事实恰好相反,砍头并非不要紧,而是十分要紧,因为,我们脖子上的这颗头,毕竟不是韭菜,一旦割掉,怕是不会再长出来了。那么,我们这些自诩为“文明人”的现代看客,是否真的与砍头这一“野蛮”行径相去遥远了呢?拉尔森给出了否定的回答。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人类历史上塞满了砍下的头颅。……千百年来,人头就几乎一直装饰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断头台到大教堂,从解剖室到画廊。我们的斩首传统源远流长,甚至到今天依然存在,尽管是心照不宣的存在。”
近年来,恐怖组织最吸引眼球的行动,便是对不幸落入他们之手的人质实施斩首,并拍摄视频,然后上传到互联网上。有了网络这一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文明世界成千上万的看客便可以坐在家里,面对屏幕,轻点鼠标,完成一次远距离的围观。和人头攒动的菜市口不同,这样的围观是私密的和非介入的,砍头的行为发生于千里之外,让默不作声的围观者有了一种超然感,但与此同时,它也可以说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有时候甚至是实时的。这种静悄悄的围观,难道没有揭示出我们"rest":"内心深处某个隐秘的幽暗角落?撇开恐怖分子不谈。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所谓“文明的”白人。<br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场上,很多美国士兵经常割下战死日本士兵的人头,制作成骷髅,寄回国内,当作礼物或纪念品分送给他们的家人和朋友。而国内的亲友对此也不以为意,这难道仅仅因为它们是“敌人的”头颅?再往前,在1 8 和1 9 世纪,随着人类学和人种学研究的勃兴,欧洲各国的科学人士和探险家便满世界搜集所谓“原始种族”的人头,这一旺盛的需求产生了一个十分活跃的市场,人头成了一宗买卖兴隆的交易品,进而助长了一些“野蛮”部落已经日渐式微的“猎头”习俗的死灰复燃。面对这样的结果,欧洲那些头戴礼帽、身穿燕尾服、手拿文明棍的绅士们难道真的可以以“无辜者”自居么?<br />作为人类学家的弗朗西斯•拉尔森,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哲学问题和道德问题,关于文明与野蛮,关于西方世界与“他者的世界”, 关于暴力与医学、宗教与礼教等等。相信阅读本书将会让读者直面人性的幽暗深处,并引发更深广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言:“我们或许不喜欢我们所看到的,但那本身不是我们背过脸去的理由。”<br />总之,本书,非常值得推荐。"
“你知道,那个人不可能康复,他死的时候一定记得帮我弄到他的头,因为我还没有来自哪个地区的头盖骨。”
这就是颅骨收藏者与医院护工的闲聊,这就是颅骨收集的现实。
19世纪,“颅骨学狂热”像瘟疫般蔓延到欧美社会的各个阶层,成百上千的归依者追随其后,。其中,著名颅相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Franz Joseph Gall)承担着骷髅收藏在世纪之交的普及工作。他声称:“大脑表面那些看起来十分随意的弯弯绕绕实际上并不随意,每一圈都有自己具体的职能。通过研究头颅可以解读一个人的性格,这些性格特征定位于大脑的不同部位,并在头盖骨上留下物理印记,从记忆和语言,到智力、情感和道德。”这的确是一套极具诱惑力的理论,所有有意义的东西都可以在头颅的表面可以看到,排列整齐。人的天性都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不再神秘得深不可测。颅相学似乎赶走了盲信和迷信,引入了一种对自我的认知,并以极大的热情促进了人头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加尔在现代科学中留下了他的印记。因为从那时起,大脑定位便是神经科学的一项原则,心理开始被看作是大脑的产物,大脑——而不是其他部位,比方说心脏——被视为人的情感中心。
每一个优秀的颅相学家都要有一批颅骨收藏,由于捐赠者甚少,而对颅骨的需求又很大,不少狂热分子趁着月黑风高之夜去盗挖死尸,以至于一些著名人物开始担心自己死后头盖骨的安全。一位名叫迈克尔?"rest":"丹尼斯的诗人特意修改了自己的遗嘱,以确保他的人头不会成为加尔公开演讲的展品。<br />人们开始在各种阴暗的环境下协商谈判,从罪犯、疯子、穷人、弃儿,到敌人、叛乱者、奴隶和外国人的遗骸。成千上万的人类骷髅开始堆积在欧美各地博物馆的收藏架上,几乎每个骷髅背后都有一个交易、欺骗、镇压或诡异的故事。<br />对19世纪的收藏者来说,军队是一个丰富的人体部件之源,美洲印地安战争就是稳定的骷髅供给源。当时的美国军医总长发表了一份声明,他督促军医们为华盛顿特区的美国陆军医学博物馆收集土著人的骷髅,并明确强调数量的重要性:人头多多益善,只有获取足够多的北美土著种族颅骨的测量数据,才能帮助人类学的进步。这是已知的唯一一次美国政府官方着手收集人类头盖骨,到1900年,美国陆军医学博物馆已经积累了大约3000个骷髅。<br />另外,没有标志的坟墓和流浪汉坟场——一些无家可归者由公共财政出钱安葬在那里——也是盗尸者的主要目标,因为至少在象征意义上,埋葬在这些坟墓里的人都被他们的家人抛弃了。同样地,济贫院和感化院也为科学行业提供稳定的尸体供应。坐落在单独墓地里的非裔美国人的坟墓也经常成为靶子,因为黑人尸体的消失不仅很难引起中上层社会的关注,而且在一个深度隔离的社会里,他们的家人也没有多少抵抗手段。<br />偶尔也有中产阶级的成员捐献他们的遗体,这样做通常是为了让医生能够研究某种特殊疾病。但他们会要求医生留心保留尸体的完整,好让他们可以体面地安葬。然而对于任何一个收藏者来说,如果仅靠个人捐献来积累广泛的人体部件收藏,都要等待漫长的时间,因为很少有人同意死后受到这样的对待,特别是如果大多数人相信身体的完整性对于安全过渡到来生是至关重要的话。<br />长期以来,骷髅被看做是来世的信使,因为他代表了那个人,然而那个人却并不存在。他或她被转变成了某个新的东西。或许,这也是骷髅为什么对科学家有吸引力的原因,因为它们既是人的,同时也是非人的。它们并不代表个体,而是代表一个群体或“类型”。从某个人的脸上把肉清理掉,不仅创造了一件令人震惊的装饰品,而且也是把一个个体转变成一个属类标本的最有效的方式。"
是一本内容丰富有趣的书,随便挑出一段都能让人津津有味地读一遍两遍甚至更多遍~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读《人类砍头小史》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同。你很可能是关注的最纯粹的历史,也可能研究砍头文化背后的大屠杀、战争等,或者有关头颅的宗教渊源,艺术发展,当然头颅跟近代科学研究也脱不了关系,曾经红遍一时的颅相学,头颅解剖和实验,乃至提出至今未解的难题,是否可以移植大脑,匪夷所思的“起死回生”能实现吗?在看书的过程中常常哑然失笑,为作者调皮又幽默的语言所折服~
首先这是一本严肃的书籍,由人头而涉及到宗教、艺术、政治、战争、科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视野广阔,视角独特。作者的文笔极佳,翻译的也很好,读起来十分顺畅。阅读过程中有惊讶、恐惧,也会释然、会心一笑,更多的是由人头而展发的思考。这不仅是本史书,其中对人性、人类发展的探讨也很有启发意义。值得推荐。
本来以为五元买下,不会再有更便宜得了,谁料想过了两天,3.9出现了,击垮了我的心里底线。
书从外观,到内文,都非常满意。看上去很文雅,清新。与《封面民国》一样物超所值。本书内容讲了古今中外很多典型的砍头故事,很有意思。但并不是特别暴力,让人觉得很血腥的那种,而是很沉稳、很舒服。把这么一个暴力的问题,就这么讲透了,不愧是牛津大学的女博士啊。
作者以人类的头颅为线索,叙述了众多史实.全书逻辑缜密,引人入胜。其中,作者对伪科学等事的探讨,不禁令人怀疑:我们对头颅的痴迷,是真的出于对科学的热爱吗?还是出于我们内心深处蠢蠢欲动的对刺激的渴望?人类应当以认识自己为借口,以科学为屏障,互相残害吗?
喜欢人类砍头小史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