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

2017-08-11 
本书收入了余英时、汪荣祖等十余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陈寅恪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深刻反思,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 去商家看看
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 去商家看看

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

本书收入了余英时、汪荣祖等十余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陈寅恪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深刻反思,深入解读了陈寅恪与傅斯年等人的关系内情、与西方学术界之关联、1949年的去留问题、著作出版情况、遗稿下落等历史谜题,描绘了一幅陈寅恪研究的“学术地图”。

网友对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的评论

这是一本关于陈寅恪先生研究的论述集 余英时所著《陈寅恪研究的反思和展望》放在第一篇 另有十一位著者 应该署名的是编者周言 用余先生文章名还署人家的名字 实在不是可取的做法 希望网页信息要改正过来 不要误导买家~

跟其它热一样,陈寅恪热也顺利退烧了,这是好事,这本《陈寅恪研究》温度就很正常。
此书所收文章,多是关于陈寅恪先生在天翻地覆之际的去留问题,或与此有关,这也是我感兴趣的。综合起来看,就是想走但又没走成,终于没走。
一直奇怪,当年余英时先生对陈寅恪先生晚年心境为何如此上心,读到夏鼐一段日记,有点明白了:“这位余教授是国名党陈雪屏的女婿,虽然入了美国籍,仍是国民党的立场。”陈雪屏先生当年和蒋经国、傅斯年同为“抢救”学人小组组员,陈寅恪没有走,对他们应该是个打击。余的考证,大概有为岳父出气的意思。我不是说他说错了,关于“陈寅恪热”,余先生云:“大体上说,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大陆学术界越来越受到敬重。其中关键并不在他的专门绝学,而主要系于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两句话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在最后二十年中他是以殉道的精神加以实践的。在整个九十年代,大陆上不少知识人为良知所驱使,不知不觉中对他‘不降志,不辱身’以及‘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的人格表现发生了很深的认同感。我相信这是当时所谓‘陈寅恪热’兴起的文化心理背景。”说得非常准确。我说余为岳父出气,也是提点一下余先生的“文化心理背景”。
郭长城先生《陈寅恪先生有无来台意愿析论》列举陈寅恪一家私人文物曾随史语所搬迁到南港的有关证据,确凿无疑,从而推测陈有来台打算,也合情合理。不过有个"rest":"问题,郭的说法不足以服人。<br /> 郭长城先生收藏李孝定书信一封,是1950年3月23日李孝定从家乡湖南常德写给台湾的同仁周法高、张秉权、王志维的,信中云:“弟曾再三思之,吾不虑共党来夺其田庐,但思想不得自由耳。”郭先生认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陈寅恪终身服膺的理念。李对此会有顾虑,陈就更不用说,因此,陈家一开始会有来台的想法是很自然的。”这是将人比人,认为既然陈先生和李孝定理念相同,甚至执念更为牢固,自然会有相同的赴台打算。问题是,当时大陆学者和陈、李理念相同者并不乏其人,但他的选择大多是留下。虽然从事后看他们的选择对自己很不利,但对“国”字号的失望显然压倒了对“共”字号的怀疑。在当时学者眼中,“国”字号果真给了他们独立、自由吗?这独立、自由果真随着败军渡海入台了吗?这真要打问号!<br /> 刘广定先生《陈寅恪先生一九四九年的选择》,述陈寅恪先生对苏及俄共无好感,曾有赴台之意,但因受长女及亲友影响及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未曾赴台,均信而有征,但文末的假设非常奇怪。该假设云:“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在台湾甚多青年崇好中国文史。窃以为,寅恪先生若于一九四九、五○来到台湾,则如吕芳上等有志青年将可得此机会立雪陈门,成为‘嫡传弟子’。不但义宁学风得以发扬光大,所坚持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亦可在宝岛生根茁壮。中华文化可因而加速复兴。”这话老蒋泉下有知,听了自然会舒服,恐怕那些被当作匪谍装进麻袋扔到江里喂鱼的有志青年们会有反对意见。对那时的学人来说,大陆固然不是乐土,可宝岛亦并非天堂。毛与蒋,打得不可开交,原其心,直一丘之貉耳!"

本书汇聚了陈寅恪研究的最新力作,反映出了陈寅恪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只是校对不够仔细,出了一些技术性的差错

弥补了研究的一些空白,很好的!

这本书填补了陈先生最后二十年的某些不足,资料性很强。

大家读大家,值得大家读

喜欢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