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企管 >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纪念版)

2017-05-23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一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纪念版) 去商家看看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纪念版) 去商家看看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纪念版)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一书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整部书稿中都体现得极为真切和实在。作者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网友对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纪念版)的评论

始而手不释卷 终于不忍卒读
一部电影还没有拍摄完毕,它所选定的外景地已经面目全非。这是贾樟柯的感叹,也是我们包括所有关注中国发展的人们的感受。这使得我们真的发现、真的体会,世界变得越来越快了。那种几年、几十年都是老样子的小山村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纪录后十五年变迁的《激荡三十年》(下)把最新近的历史演绎得跌宕起伏、回肠荡气。
那些上个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来的晚,却赶得快,不到30岁的年龄,却用不多几年功夫,完成了他们初始的创业,成为中国排名在前的亿万富翁,这些孩子是改革开放的宠儿,他们轻轻出手,机会就被牢牢抓住了;那些曾经被视作英雄和楷模的巨人,那些旷世的神话,又同时悄然坍塌、灰飞烟灭,他们靠打破规则建立王国,又在规则中被驱逐出局,他们看似力大无穷、无懈可击,却终于存留有那处脆弱的脚踵。这些还不是全部,最为紧张激烈有血有泪的情节发生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来资本的博弈和交锋之中,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用短短几年、十几年时间渴盼追越发达国家的激情与悲愤、憧憬和煎熬、痛苦及喜悦。那些认为中国将在改革发展中改变颜色的预言家失望了,那些认定中国迈不过持续发展关口的人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中国,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中国颠覆了他们的发展理念。而那些显得多少有些极端的民族主义论调也同时变得不那么时尚了,距离一个真正的政治经济大国,我们还有不短的路程要走,如果我们"rest":"不能把中国制造从产地归属嬗变为核心技术,如果我们还不能从制度创新上成熟起来,一切,也许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br /> 吴晓波从中国企业这一剖面解读,条分缕析把这30年历史原汁原味端了出来。然而,1978——2008,这30年离我们实在太近,前十五年的历史,我们认同、我们觉得亲切,而越到最后的叙述,那种阅读的超脱和愉悦离我们越来越远,情绪开始凝重、思考开始沉重地出现,阅读上部时曾经手不释卷的我,在阅读接近尾声时,居然一次又一次合上书页。说来奇怪,那些多年来自以为已经消磨殆尽的激情、多年来自己全然忽略的对国家对社会的情感,在这个时刻,忽然浓烈起来,且丝毫不因为自己位置与力量的微不足道而觉得滑稽荒唐。能够做多少、能够做多大,不是我可以决定的,然而,作为当代人,我们显然应该有做当代事的勇气。<br /> 对一部书产生如此的阅读兴趣、阅读中出现如此强烈的感受,在近十年我的读书经历中是极其罕见的。我想,这不是对历史的兴趣导致,也不是忽然关心起学术问题,但是,和所有人一样,我渴望知道的是在今天,发生着什么?而在未来的岁月,时光又是如何流逝?同江河中的小鱼一样,我们改变不了河流的方向,但是,只要可能,我们总准备着跃出河面,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习惯和本能吧。"

放眼过去,邓小平为了中国的发展,走访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说服这些国家的巨头带来项目,这些公司带着犹豫走来,何其艰辛。国内的企业家们在小心翼翼的探索,多少企业家们倒在了产权的门槛下!潘宁、倪海峰等等等等,这是当时社会的畸形思想所决定的,可能也是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的政府想强势管理的结果吧,譬如现在的非洲,何其相似!

1981年的企业家的日子很难过。1989年的日子很难过,东京出现了股市惨况,远超1987年华尔街的黑色星期一。

第一代企业家们在1980年后相聚杭州,让我们知道了他们这15年的沉浮。仅仅15年而已,物是人非,制度是最根本的。不是技术的引进,不是人才的引进,“制度大于技术”。比如聪明的冯根生,譬如青岛双星的汪海,他们是第一代企业家的走得更远的人。

说到资本的尝试,出现了一些空手套白狼的人,譬如吕建新、唐万新等。他们的沉落是从自己的第一步就决定了的。当然,自己能走多久,取决于公众的觉醒和自己的炒作手法了。

吴晓波的书对中国的recent business history提供了较为公平的描述。对我们的政府对思想的绑架,以及政府官员对乡镇企业、集体企业的所谓控制、所谓嫉妒。很多观点与CCAV上的专家评论的不一样,我们也希望能逐渐看到真相 – 事实证明,过了10年或者20年后,等那批当事人和"rest":"当时的官员都下去后,我们终于拨开云雾,看的越来越清晰了,我们接近了真相,不再愚昧下去 – 譬如被绑架的思想和所谓的流行、所谓的正确。<br /><br />本书来看,对自己而言,有下面的内容较为深刻:<br /><br />1 青春期的骚动。讲了海尔、万科、联想,及其它的集体、国有企业。万科提出了70%原则,就是70%的盈利来自于房地长,剥离非主业的业务。过去的30年中,CEO们都想出名、争光,所以绝大多数的CEO们聚焦于并购,先把盘子铺大,结果后来发现盈利造血能力先天不足。其实这个时代,同我们今天的浮躁是很像的,我们70、80后们有几个人能够聚焦于工作和创新?历史总是重复性的重演,我想,专业化是我们从这本书学到的第一条!这些企业,很多都风光不再,顶着空壳子,譬如华为,他的厉害在于一直能坚持投入到R&D,能够坚持做多年的“傻子和异类”,所以他成功了。所以,很多时候,“不懂社会潮流的傻子一样做事”是一种褒义了。<br /><br />2 房地产,这个畸形的东西,一提到房地产就说到政府的执行力太差,不,是相当差。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大家都知道那个房子不值得那么多钱,况且你的产权只有70年、如遇强拆必须服从,毫无人权可言。可大家还在积极投入,地方政府拼命地增加GDP,中央没有下定决心去惩治地方的这种恶劣的现象,没有那种“死而后已”的决心是很难做好一件事情的。直到今天,很多的年轻人花掉了父母养老的钱去买房、去买婚房,有的借遍亲属去凑首付,状态就是“没有房子没法生活”!这是什么荒诞的逻辑,但也是很多家庭“无奈的”选择,希望国家的和谐先从解决这种畸形状态开始。<br /><br />3 讲到了柳传志的“1995收复战役”,联想说服电子工业部,谋求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我一直觉得,联想一直做科技的边边角角的东西,没有核心技术,即使销售额很牛,也只是一个大而不强的企业。反过来想,如果当时柳倪之争中,倪能成功,别且联想开发芯片的话,说不定联想也能成为一家很牛气的跟Intel一样的企业。至少有一丝做高科技的希望的。<br /><br />4 白色家电市场。这个不说了,完全是价格战,跟联想的PC一样的。记得2000年左右,海尔电脑、TCL电脑等等,纯粹是做组装的活,CEO只想赚钱、多元化,失败是早晚的事情。<br /><br />5 股市。这是个很宏大的话题,太大了。这些聪明的人就是玩命的赌徒,因为是太想出名、成为第一了。现在全球的股市都很乱,不发表任何见解了,虽然制度不全,但还是希望这些股市的玩家遵守既有规则,不要把个人利益、公司利益至于法律之上。<br /><br />6 垄断企业,比如石油。看到中石油、中石化的利润和国家给他们的补贴,觉得脸厚无极限、道德无底线。一句话,不谈这种公司。<br /><br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进步,目的是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这才是企业家振兴企业的根本所在。一味的追求利润,反而有欲速则不达的效果。这也是华尔街很多上市公司表现疲软的原因,比如Cisco的裁员,Motorola、西门子、Nokia的没落,因为股价不好,CEO们是要被干掉的,为了在位子上待得长一些,上市公司的策略就不能太灵活。所以,华为也感谢华尔街的这些公司,是华尔街让这些竞争对手们收缩业务的。<br /><br />In summary, 该书很值得一读,已经比较直白地讲出了内在的故事,能够让人在一周左右的空闲阅读中,了解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和这些前辈们突破的思想限制、政策限制。最后一点,中国企业家的发展体现了经典的“丛林法则”:存活下来的企业家,不是那些最power的企业家,也不是那些最smart的企业家,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企业家。"

看到有网友说,这本书就是在堆砌资料,少有作者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这不是一篇评论之作,而是一本史,用详实的事实说话,且在必要时一两句的议论为点睛,实在是功力所在。
并且,枯燥的企业、经济发展,在作者笔下,是生动的人物、企业故事,且放置在整个时代发展、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微观和宏观兼备。
我们是置身于30年间的个人,那些人物的名字、企业的品牌都曾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知道的是,背后的故事竟然如此让人唏嘘,唏嘘其中的黑色与灰色。
作者为据此拍摄的电视写了一首《花开在眼前》的歌曲,其中透露的对国家、民族的至爱令人感动。

1978年至2008年,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经历很多动荡。改革,肯定会遇到很多阻力。在经营层面上,国家与企业无非是放大与缩小的问题。
本书对于1978年至1989年这十一年进行了重点说明,十年沉浮倒是更贴切。
从有意识开放到逐渐开放,摸索、学习、实践、错误、改正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没有什么成功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历史一次一次的验证了它。
懂得这一路走来的艰辛,才会清楚事到如今的缘由。不知道现如今国家鼓励创业,是否和过去一样——劳动力过剩、实体经济难突破,需要鼓励年轻人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与全国上下的复制思路——但是很显然,国家并没有像过去一样给予足够的支持。

这本书无法说写的妙笔生辉,因为多数应该是在阐述事实。但是确实非常非常用心,能吸引读者看下去,关键是可以达到让读者了解过去的目的。
推荐阅读。

喜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纪念版)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