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冬牧场 | |||
冬牧场 |
网友对冬牧场的评论
一
一月前,知道了这个人的名字,口口相传,已经很火了。微博里搜索她,好久,才找到“阿泰勒的李娟”,可是,只有短短的几条微博。这时候,《冬牧场》已经大卖,已经获奖,她却已经不再出现,更没有自我宣传,没有将褒扬的文字一转再转。还是去年的冬天,11月25日,微访谈。有人问她:“在漫长寒冷的冬天,到处白茫茫的一片,见到的人也少,你都在家里干什么?有没有觉得孤独或者无聊……”她说:“不会。有书看,有饭吃,有觉睡,有毛线织。”读过《冬牧场》之后,我再回头找这段文字来读,我理解了李娟。
李娟不爱出远门,不爱传照片,说是嫌麻烦;她爱编织毛衣和围脖,从没见过大海;她还有一个养牛养到“牛都快撑死了”的母亲。大多乡下孩子,一心读书,或成就大事,想的是早日摆脱“泥土气”,她却安静地扎身当下的生活,越来越坚实和自然。有人评论她是“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过的人”,她说:“大家都生活在现代文明中,都依据同样的秩序生存,没人能逃得过。我觉得,与其报怨时代,不如担当和自省。”这就是李娟最真实最自然的性情写照吧?
看过李娟的照片,冬天,黑色棉袄、棉裤;秋天了,一件绿色的夹克和肥肥的仔裤。短发、兔牙、红脸蛋,好像一个还没有完成学业,还在为前途努力的朴素的高中生,勤奋、快乐、踏实地生活着。她有时和一条叫欧弟的狗亲密无间,有时,和一位叫格格的美女追逐打闹……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她有这样一双从容、快乐的"rest":"眼睛?<br />二<br />在读《冬牧场》之初,正值放假,酷热和躁动的心绪一起,重叠着我的生活。朋友说“那是一本适合坐着读的好书”。于是,我无限期待。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安静下来,应对纷繁杂乱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出口。<br />读《冬牧场》,心不能不沉静下来。大雪荒山、空旷迷茫,冬天了,自然是没有鸟的叫声,除了风,还有几声同伴由近及远的歌声——可爱的哈萨克人们与大自然最亲密的呼应。伴随着李娟,我走进那一片荒凉的原始地界。<br />读《冬牧场》的日子,所有的心事都和李娟链接在了一起:吃饭,我想起了冬牧场里的麦子粥、手抓肉、烤包子、塔尔糜,还有一冬天总共只有两棵的大白菜;睡觉,我想起李娟就居住在陷入大地两米深,面积不到二十米深的地窝子里,四周整齐地砌着羊粪块——“地窝子头埋得低低的,一动也不敢动,蜷缩在冬天的缝隙里,看起来窘迫、寒酸,但其实是宽容又有力的……这个温暖的洞穴庇护了多少寒冬里幸存的生命啊。”——在冬牧场常年生活的游牧人,偶尔去了趟北京和上海,回来会说,那些地方好是好,可是太偏远了——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又漫长的夜,艰涩、乏味的游牧生活,李娟说,那些牧民们“安静、坦然,他们比谁都习惯自己的生活”。靠天吃饭,牧羊为生,他们的生活其实很艰辛。那年冬天,李娟所居住的居麻家里“总共死了五十只母羊、八十只大羔、两头大牛和两头小牛,侥幸活下来的花脸黄牛也冻坏了三个乳头……”可是,没有谁在抱怨,是的,他们安静、坦然。<br />李娟也是那样吧?安静、坦然地扎根于自己的生活,所以,她才会发现生活的丰富,才会创造出生活里全部的故事和诗意,才会有那样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她比谁都懂得生活的真意。<br />三<br />我最喜欢李娟描写的“荒野主人”。<br />东牧场寂寞荒凉,“荒野主人”也不过只有嫂子、居麻、加玛、隔壁一家,梅花猫和熊猫狗,还有大群大群的羊,和少量的马、牛、骆驼……生活却被他们嚼出了滋味。<br />居麻喝酒,醉了会有各种的疯,还欺负小猫,让人生厌。可是,他聪明、勤劳、善良,会做各种活,无论男人的还是女人的,各种活,他都会做,还做得有模有样。他会过日子能顾家,对待羊群谨慎体贴,特别是他的幽默风趣,给牧民们单调、寂静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和释放。大家都喜欢他。<br />加玛是一个很乖很懂事的孩子,家里姊妹众多,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更为了继承家族的游牧生活,她留了下来。她有梦想,爱学习,美丽、善良,但是,没有办法,居麻需要她,家里需要她。<br />最可爱的就是那只梅花猫了,看见小牛犊就为它表演爬柱子,借机靠近,小牛犊翻脸,它又迅速撤退;年龄尚小,还不能捉老鼠,但是每日都在勤奋练习,一有空就磨爪子、练功夫,为早日成为一只有用猫而努力;梅花猫开始是小黄猫,有一次居麻给骆驼们染红胡子和红尾巴剩下了一些油漆,他随手一摇,从此小黄猫变成了梅花猫,差点弄伤了眼睛。梅花猫经常被居麻折磨,但是晚上还要往居麻的被窝钻。<br />……<br />李娟写她体会到的快乐,也写她的担忧。常年的游牧生活,让游牧人病痛缠身,有时痛得路都走不好。可是,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他们的习惯,和他们冷淡的自我保护和关爱的意识:居麻和嫂子常年吃阿司匹林和去痛片,一天四五遍,一次两片,已经吃了四五年,常年服那些药的副作用是,经常流鼻血;女人们洗完头,就湿漉漉地盘成辫子出去干活,要知道,外边该有多寒冷,或是就那样湿漉漉地直接睡觉;地窝子里常年没有蔬菜吃,加玛的指甲凸凹不平,扭曲厉害;嫂子的手烫伤了一大片,可是她要等到锅里的大饼煎好才去看手,好像饼比手要重要多少倍。孩子们也都有梦想,想穿得漂漂亮亮的在城市的大街上走,过独立、新鲜又时髦的生活,为此努力学习外语……对于有些哈萨克儿童来说,比如加玛,希望渺茫,甚至,毫无希望。可是,也无法改变。<br />四<br />我一直在思考李娟为什么会选择最寒冷的季节到最寒冷的沙窝子里边去。她想体验的是什么?我们在她身上,又会读到什么?<br />读过《冬牧场》,那些问题已经不再重要。是的,书中并没有直白的答案,可是,就我自身而言,自内而外,已经发生了变化——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自己的生活;真实记录,本质还原;不用华丽的词藻,不用去讨巧谁,只是真实。这已经足够让人感动。灯红酒绿、杯盏交错的都市生活已经让我们学会了很多生存的技巧:聪明、逢迎、冷漠……大自然的淳朴、本真恰恰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对真、对善的崇尚和渴望,使得李娟的出现就像一缕清凉的风,滋润了焦渴的人们的心田。孤独,是李娟想要的吧?在那个地方,她的生命才更加热切和生动。没有神秘的爱情,没有彻骨的疼痛,只有牛羊猫狗,只有庸常琐碎的生活,只有白茫茫的雪、空荡荡的山峦和寂寥……她却享受到了最真实、最自然的快乐,她的生命被无限放大,大到置身遥远苍茫的旷野,也不见渺小。<br />我爱李娟,我爱《冬牧场》。"
跟她的其他书一样,这本书也能让人越读越安静,读后心里坦然,喜悦。在这坏消息不断的现实世界里,阅读这样的书能给人增添面对任何乱象的勇气。
我本来是在某年的好书榜上看到了李娟的这本书,非虚构写作也接触了几本,但一直没有下决心买的兴趣,直到今年十一去了一趟内蒙,在那时辽阔草原已进入深秋,穿着冬天才着的衣服一点都不违和。偶尔也在眺望远方,遐思放牧者是如何孤独而自由!于是回来看了这本书的开头几页便被牢牢的抓住了心。她的文字功力了得,平凡而又有趣,稍过便会有矫情之嫌。正是她的坦诚相对,让我有机会了解现代牧人依旧遵循的古老习俗和慢慢变化的传统观念,在这其中所经历着的具体细微的生活。非虚构写作的魅力,应该就在于此,作者记录当下的生活,交给读者去感受去思考。
我很钦佩李娟。我也有熟识的哈萨克族朋友,可是我没有这么深入观察过他们,我和他们一起居住过,但是顶住他们盯着看的眼神对我来说,还是颇费力气的。
这本书写于2010-2011,那时我还没到过新疆。我认识新疆于2012年,到2016年北疆已经大不同。哈萨克族的生活,心思,都发生了变化,历史洪流中的向往或坚守,还有茫然,其实我们自己也并不陌生。
在冬窝子生活,李娟应该有过很浓的疑问和思考吧。只是她似乎又是一个很容易自我开解的人,或许是书里没有过多展示她的忧思,因为我和哈萨克牧民共同居住的一段日子里,很为他们所处的撕裂的时代操心。
可是,这都不影响冬牧场的宁静,和忙碌。李娟一定是很勤快的,她一直填不饱的胃囊和她的勤劳密不可分。其实我很感慨,作者真是坦诚:“八辈子没吃过糖一样,面前一堆糖纸。”
我在禾木磨花了了朋友的《冬牧场》封面,所以临时在那里的邮政移动小车买了新书还给她,于是结缘了这段冬窝子游记。来来回回在新疆呆了数月,始终无法做到像她这样坦诚。
谢谢李娟
书的质量一如既往的好\(^o^)/~,这本书的风格我喜欢,好像李娟就是我们的很久很久的老朋友,让人觉得亲切随和。也喜欢居麻一家那么好客,那么乐观的生活。一直很想走进新疆西藏去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可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也未能如愿,终于看到了冬牧场,拜读完以后,我觉得我和李娟一样也是居麻家的一员,好像陪他们过了一个冬天。也了解了游牧民族生活的艰辛,希望国家尽快落实相关政策,让牧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本书的介绍必须赞一下,写进了阿勒泰的秘密与灵魂。大力推荐(⊙o⊙)哦
历史进步导致游牧民族的衰落。在其时代的尾巴上,我有幸从书中人领会这一过程。
距离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很远很远,在遥远空旷的荒漠里生活三个月真是让人想不到的生活。
背雪,地窝子,放羊,放牛绣毡垫吃着奶茶还有哈族油炸食物。
作者看似平淡的文字像清新的雪水一样流过心间,感觉作者是个心灵纯净的人。越是读到最后越是喜欢,任由作者带领有时候会有点伤感,有时候会笑。虽然早就买了《阿尔泰的角落》,只看了五分之一,看完《冬牧场》,再看《阿尔泰的角落》吧。推荐阅读
喜欢冬牧场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