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文学 >

极花

2017-03-22 
《极花》是贾平凹的新长篇小说,写了一个被拐卖女孩的遭遇。作品不仅保持了作家的既有水准,而且在写法上有所创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极花 去商家看看
极花 去商家看看

极花

《极花》是贾平凹的新长篇小说,写了一个被拐卖女孩的遭遇。作品不仅保持了作家的既有水准,而且在写法上有所创新,小说从女孩被拐卖到偏远山区的男性家庭开始,用全息体验的方式叙述女孩的遭遇,展示了她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和经历的内心煎熬。这部作品从拐卖人口入手,真正关注的是当下中国为现实的贫困农村男性的婚姻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冲击力。是贾平凹创作中又一特色鲜明的作品。

网友对极花的评论

我一直觉得,文字水准和立意水准是两件互不相干的事情。

贾先生对于现实,特别是底层乡村现实的刻画,可谓贴切,让人读之动容。

然而由被拐卖的女子作为线索切入,实质关注的却是“底层乡村男性的婚姻困境”,又不由让人惋惜立意不够高。诚然,这也是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而且作者本身的出身和立场也部分地决定了他审视世界的视角。然而相比消失的女婴、被拐卖的女孩以及所有这些现实困境和悲剧背后的看不见的手,本书切入的视角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她们都死了,而我们却在叹息他们娶不到媳妇。

前几天,在阅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四期时,我看第一次到“极花”这个名字。这一期学报第一个栏目叫做“聚焦大变局中的中国农村”,其中提到了贾平凹这部最新的反映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小说。于是,我立即在深圳图书馆的网上阅览室找到了登载这部小说的《人民文学》(2016年第一期),利用上课之余大略看了一遍,但网上阅读终究不能尽兴,于是又到书店买了纸质书,再仔细地看了一遍。读罢之后,有欣喜但更多的是隐忧,想到了一些与文本本身关系并不大的东西。
首先想到的是贾平凹本人。在当代小说家中,我读贾平凹的作品读得最多,大学时读他的《商州》、《浮躁》、《废都》、《秦腔》,就感觉他的语言别具特色,虽有陕西方言的底子,但又有文言的韵味,反倒觉得特别雅致,相较而言,同时期的作家如余华、莫言、张炜的语言则显得太规矩,缺少一点地域的色彩。而且一路看过来,到贾平凹的最近几部小说,如《古炉》、《高兴》、《带灯》、《老生》也大多保持了这种古朴雅致的风格,在当代小说家的语言越来越趋同化,越来越“规范化”的情况下,贾平凹的作品确实能够警醒我们: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尽管关于“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的理解多种多样,但我觉得就小说而言,就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从物质到精神日益趋同化的背景而言,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应该表现为一种地域特色。作为一名小说家,贾平凹不单在语言风格上独具特色,而且就其整体风"rest":"格而言,也是很有特色,这种特色要一直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能看得出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国外各种文学思潮纷纷涌入,现代主义的各种小说技法一时成为国内作家们学习效仿的热点,于是便涌现出一大批中国的现代主义小说,此时作为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作家,贾平凹虽也关注过这些思潮、技法,但他似乎比其同时期的其他人更理性,坚持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并且一直走了下来,而事实证明近三十年来的小说,现实主义才是正确的方向。基于上述两点,我看到贾平凹身上那种沉稳、理性,看到了一个文学家对自己风格的追求和坚守,也许每个作家在年轻时难免走弯路,但就贾平凹的创作实际而言则显得格外成熟,也许只有那厚厚的黄土才能孕育这种性格、这种风格。<br /> 其次想到了文学家的担当。人们常说“文学家是时代的良心”,而我觉得这个“良心”最重要的是一种“良知”,能够正视时代的善恶美丑,并且毫不隐瞒地将时代的病痛揭露出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贾平凹的《极花》无疑是一部揭露时代病痛的小说,虽然只是以女性被拐卖作为小说的情节,但是透过这个情节却反映了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如农民工融入难的问题、农村单身汉问题、农村经济凋敝问题、农村传统破败问题……。贾平凹不回避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这不单体现了他敏锐的眼光,更体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勇敢和担当。其实纵观贾平凹小说,这种担当基本上是一以贯之的。1987年,小说《浮躁》出版,此时正值改革开放进展得如火如荼,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步上升的,但是社会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丑恶的东西,如唯利是图、官商勾结、人情淡薄……等等,贾平凹将其归之为“浮躁”两字,这部小说无疑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再后来,1996年出版的《土门》则直面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小说通过仁厚村的抗争、以及最终被拆,村民迁移,反映了城市化对农村的冲击,村民虽然住进了楼房,但认为“被拔了根,成了鸟儿”。很震惊贾平凹能这么早就关注到这个问题。再到后来的《秦腔》关注农村传统文化的流失,《高兴》关注农民进城后艰难的生活处境,《带灯》通过女乡镇干部带灯之眼呈现基层政治生态,《极花》则通过妇女拐卖事件反映城市化对农村的冲击。可以这么说,贾平凹的小说基本上是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息息相关的,在官方大肆宣传报道辉煌成就的同时,贾平凹的确担负起了文学家应有的责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存在的问题很多,被历史车轮碾压的东西还很多,它们不应是被漠视的部分,需要更多的文学家来关注和书写。<br /> 还想到了小说中的农村。小说中的农村或者说是描写农村的小说,这在文学史里面有个专门的名字——乡土小说。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中国现当代小说,但就我自己的学习和阅读经验来说,我认为乡土小说是近一百年来中国小说的主流。那些传世的,被认为是经典之作的小说,大多数是乡土小说,远的如鲁迅的《阿Q正传》、沈从文的《边城》、近一点如《创业史》、《小二黑结婚》、再近一点的如《白鹿原》、《秦腔》等等,都是以乡村为背景的小说,尽管近百年小说史上不乏以都市为背景的优秀之作,如张爱玲的《金锁记》,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等,但是论数量和质量,无疑乡土小说是主流。这背后的原因除了中国的小说家大多出生于农村,或者有过长期的农村经历外,我觉得还有一个更大的社会历史的原因,就是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还是一个农业社会,这里不是指经济的,而是指文化层面的,经济上可能工业已经是国家的经济支柱,但是文化层面还是一种乡土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影响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间出生的小说家,而他们目前又是当今小说家中的主流。对于也是出生在农村的我来说,我是乐于阅读乡土小说的,因为阅读时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其中描写的景物、风俗、人情、语言都是儿时耳闻目睹的。尽管乡土小说大多数不是田园牧歌式而是带有沉重的哀悼的,但我总觉得那些被写到的乡土是幸福的,因为孕育在这乡土之上的作家们总还是关注着这片土地的伤痛,并且使之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以当代文学来论,在经济版图上,陕西是无足轻重的,但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上,陕西却是举足轻重的,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到陈忠实的《白鹿原》、再到贾平凹的《秦腔》,随便拿出一部都是可以代表同时期最高成就,而且这几部小说都是以那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作为背景的,也许从现实层面来看这片土地是不具什么美感的,但是在文学领域这片土地的粗犷凌厉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不过等到这一批出生乡土的小说家渐渐老去、逝去,等到城市化进程一步步蚕食、抽空乡土时,那时候没有乡土经验的小说家们恐怕也只能写写都市小说咯。<br /> 读《极花》时,我被贾平凹的关注现实的情怀不断打动,同时也思考着这类小说视野的局限性,因为就当下的中国的城市化而言,农民工流动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贾平凹的小说中提到的不多,这当然是和他所处的地域有关,因为农民工的流动主要体现在重庆、四川、湖南、江西向珠三角的流动。我出生在湘西南的农村,自我记事起,“去广东打工“就是一个特别深刻的句子,近三十年了,我知道其中必然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应该最能反映我们国家近三十年的变迁,我期待能有一部作品忠实记录下这三十年的悲欢离合。"

到手以后,立马就翻开来看,连续两个晚上,看完了第一遍。想到网上各种好的坏的,喧嚣吵闹。每个人都从自己预设的立场来批判或赞扬。个人感觉文字确实更简练,立意也并没有那么不堪。不过是作者从自我的经验出发,完成了“兔子”或者说“胡蝶”的出生。然而,从一个贫穷乡村看开去,从一个破落的村庄看开去,从一个被拐卖女子的心理变化看开去,就像书名所暗示的——极花——应该必然是一种极速转变中的意思希望,然而那希望也在书的末尾渐渐消失,因为胡蝶再找不见属于她的或者兔子的那颗星。老一辈、上一辈对老老爷的敬畏,在年轻一辈那里开始变得不那么必然或者必不可少,他的老去,也许更能代表对这种当今所谓乡绅的讽喻——哪怕都说胡蝶将彩花绳系在脚上化成羁绊和锁链更性感,因为他毕竟将要死去。

拐卖妇女儿童的确让人深恶痛绝,但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让人觉得悲凉。

女性在如今世界的悲哀,其实也只是种种社会黑暗面的部分反映。提醒大家也提醒我自己,时刻反思这个社会,时刻保持警醒。

也许是自己的欣赏水平太差,看了约十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故事的节奏、叙事的方法可能是那个年代的~~~

读完极花深深的被震撼,贫困山区人们透出的那种愚昧让人心塞颤抖。

包装很精美,书的纸质也不错,还没看,不过希望它会帮助到我

写的很好啊!四五天看完了,不算长,写的通俗又有深意!

图书纸质挺好的,包装严实,很满意。

喜欢极花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