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货币II(央视货币 | |||
货币II(央视货币 |
网友对货币II(央视货币的评论
货币1和2两本书都看了,感觉这两本书的关系如下:
货币1在制作过程中有不少专家学者的访谈,但由于时间限制,只选取了一小部分内容放到片子里。
货币2是把这些人的访谈内容整理后,单独出了本书。
两本书里有不少内容是重复的,但一部片子可以出两本书来卖,出版社何乐而不为呢?
货币2感想:
1.每个访谈中间分成若干段落,但段落间缺乏关联性,内容有些跳跃。
每段有个小标题。但这个标题经常不能概括本段内容,有不少干脆是断章取义。
2.对于同一个问题,专家的观点是有分歧的,这倒也正常。读者不妨听听不同的观点,最终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3.个人觉得资中筠,陈志武,阿纳托尔·凯勒特斯盖,罗伯特·蒙代尔的访谈值得仔细看看。中信系统的几位的发言实在是没什么干货,基本可以无视。
虽然在内页介绍上写着:“《货币》云集吴敬琏、资中筠、陈志武、巴曙松、王巍、朱宁、黄明等国内外30余位经济学家、金融专家、著名学者、媒体精英、财经人士,从货币的起源开始……以一种权威、开放、通俗、人性和客观的方式来解读货币的角色和影响力……”但是在这个既无前言,又无后记的书中,我依然无法断定它与纪录片《货币》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剩下的只能是猜了。
我猜,这个应该是《货币》纪录片主创团队当年录制节目时进行的采访合辑。至于是否有专门的问题或大纲进行采访就不得而知了。虽然看到有网友评论货币1和2的关系时说,“个人感觉货币1还不错,是央视纪录片10集的文字版本。但2感觉就有点骗钱了,整本书是几个专家的访谈。要想收藏货币纪录片或提前看还没上市的纪录片文字版买1就够了,2实在没必要。”但个人觉得,《货币2》里面的专家访谈其实也是有多多益处的,一是简洁明白,没有了掉书袋的味道,二是短促有力,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一目了然。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倒是不错的选择。而且,个人感觉(还是猜的部分),当时在制作时出于各种考虑,有些东西没有放进去,你看完纪录片再来看专家的观点,其实有相得益彰的妙处。
比如,我猜(继续猜)资中筠的访谈中提到的“教育、法律、医疗与教育部应该资本化”,其实可能对应的就是第一集的“有价地球”。让我们回忆一下第一章第一节吧,同样是发明家,达芬奇只是个爱好者,但爱迪生却成为了"rest":"富翁,这就是货币改变的命运。但是如果把资中筠这段加在里面可能就不合适了。但是透过资中筠的访谈,我们也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是可以货币化的,什么东西是不可以货币化的。如果教育这个资产积累不应该资本化,那么是否发明创造也不能再实行简单的专利制度呢?<br />好吧,让我们重新跳出来看本书。虽然是众人共话阿堵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其实围绕的主要还是下面几个问题:其一,是刚才提到的,货币的边界在哪?其二,是货币的源头在哪?其三,是货币的出路在哪?<br />所谓源头在哪,其实就是纪录片里所提到的三条红线。货币是由国家发行的,那么自然需要的是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比如吴敬琏就说,“政府拥有税收的权力,但必须在法律之下”,巴曙松也强调“央行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围绕货币的权力之争”。<br />而另外一个问题是货币的出路在哪?也就是在现在的情况下,美元不能独大,但其他货币如何竞争的问题。这里我倒是觉得争议太多,所以反而有些模糊。比如黄明教授就说,“只有打开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我在他的访谈中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我们现在在鼓吹人民币国际化,其实是一个政治目的,比如黄明说,“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要想促进经济发展,甚至有一天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就必须吧自己的资本市场打开。”其实潜台词意思是说,中国就是经济大国,因此要国际化,但是且不论中国算不算经济大国,——在我看来,中国现在只是经济“多”国,更为重要的是,外汇储备、汇率设定和流通性三者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不准三角”,实现国际化的前途本来就坎坷,为什么需要为了一个自己设定的目标,而非经济本身,就去加速货币的全球化呢?<br />当然,外国学者关于汇率问题的想法倒是值得我们思考。其中米克尔斯维特提出以“巨无霸价格”作为汇率标准倒是挺有意思,联系到最近人们热议的中外价格不等价,或许,这个主意倒是可以让我们真的看清楚自己的购买力在全球的排名。"
感觉像是拼凑了十几篇文章就结集出版了,印刷质量很好,很多彩纸。排版比较宽松,没多少字,感觉还没有看十几篇思想的文章吸收的营养多。编辑团队想钱想疯了,挂上货币团队的旗号,就这样大摇大摆上市了。这书摆上书店能卖59元?实体书店5.9元有人买就不错了。满99元送的,我都心疼那纸。要是用很烂的纸印刷的话我能给打二星,至少不浪费资源。现在吗,这么差劲的文章用这么好的纸,糟蹋资源,一星,不能再多了。
《货币2》与前一本有明显的区别,是本各路名家谈货币的。从这个角度上,副标题“从货币看懂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其实不如下面的一行小字准备,小字内容是“XXX领衔全球财智精英共话货币话题”。
第2本书保留了第一本的长处之外,角度上有明显区分。如果说1是以货币为中心围绕着“历史”这种主线,讲货币的前生今世,那么2更多是从当下出发,用不同专家的维度来诠释目前的中国及全球经济。简单说,2就是个很到位的专家访谈录,其中并不缺乏值得我们的尊敬的人,比如:吴敬琏、资中筠等。他们各自的观点很值得玩味与体会。
访谈录成集有个天生的毛病,那就是会显得比较散——作者的背景、思考解决和风格都不同,虽经编辑后期加工,这个问题也很难克服。尤其是本书有中国作者也有外国作者,金融知识之外还涉及到一些翻译的准确性问题。
不过本书正因这种组合形式而吸引我,因为同样一件事,我们会发现专家的认识不同、角度也不同、结论有时也相左,而且各有道理。这放在一个人的专著里是基本不可能发生的,精神分裂的人毕竟少。比如谈到欧债,有专家就从行署的角度看它的前景,而蒙代尔而从货币看欧债危机与中的经济形式。谈到央行,有人就谈美联储是只看得见的手,有人变谈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透明度将越来越大。读者可以从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与观点。所谓,对比阅读效果更佳哈!
让我印象"rest":"深刻的另个点就是“福祸相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书里一个专家提到了索罗斯狙击英镑的事儿。这让英国损失巨大的事件,后来因为其导致的英镑与欧元不直接兑换而换来其后英国近十年的强劲增长(具体过程涉及些金融知识,您有空自己看吧,我怕写不明白)。读起来像个故事,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事。<br /><br />世界经济格局之下,由货币为主导产生的一幕幕人间故事有时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下。<br /><br />对了,书里还提到了中国,提到了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想作为未来国际间的结算货币需要具备的条件,上海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做的事情等。当然,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观点,他们也都拿出自己的依据。挺好!值得读读哈!<br /><br />我注意到《货币1》和《货币2》是一起发行的,估计是出版社基于两本书从不同角度出发,而且放一本里体量太大的考虑。"
在经济学中,货币是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储藏手段的复合体,延伸到社会领域,货币是财富的代名词。《货币》一书用科学的态度,还原了货币的前生今世。在此基础上,邀请国内外经济学精英对货币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欧元、美元、人民币国际化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喜欢货币II(央视货币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