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寂静苍穹下:回不去的旅人 [平装] | |||
寂静苍穹下:回不去的旅人 [平装] |
《寂静苍穹下:回不去的旅人》编辑推荐:七年旅行情书,在最寂静的苍穹下,作别有始无终的眷恋!
我怎么能够知道我的少年情怀
文/陈冰
我怎么能够知道这个夜晚是属于我自己还是属于所有夜晚。我怎么能够知道这段爱情是你的和我的而不是人群的。我怎么能够知道这段旅程里隐秘的幸福是星星点点还是繁花满天。生下来就知道痛了应该泫然涕下,乐了应该纵情高歌,可是亲爱的你看我们都老了,我怎么能够知道我们老去的年华是属于应该被反复过往的少年情怀,还是属于应该被永久埋藏的秘密温情。
《寂静苍穹下》正是这样一本关于成长和体验的书,你可以叫它游记或者随笔,甚至也可以叫日记。作者李初初借着一次考验体力和心智的行走,将自己一段含混破碎险情频发的爱情按照地理面貌整理成貌似平安和良善的秩序,他对美好事物的坚持让人慨叹。面对这本书如同面对我们自己,倾听李初初如同倾听内心的细语与呼喊,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会由衷谅解他暴殄天物般把熔浆一样的热烈与才情统统奉献给蜗居于他体内的那一名女子。是的,唯一一名,向来如此。这么珍贵,这么奢侈,那名女子可否担当得起,她到底是一名应该爱而不值得爱的人,还是一名值得爱而不应该爱的人,或许仅仅是一名不应该爱的人?
诗人、京漂、电视编导策划及主编、杂志主笔、行者、十多年的朋友、多情种子专情郎,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我而言,这是1998-2011年间的李初初,仿佛从未有过变化。我经常会在恍惚中看到1998年的湖北十堰,初秋阳光灿烂空气宜人,少年李初初肩抗摄像机,一件鲜黄体恤系住盈盈一握的细腰,站在街道中央的黄色双实线上意气风发地向我们招手,象一只骄傲的小公鸡,或者象一株倍受生活滋润的活泼泼的植物。时至今日,我们偶尔仍会争论那个场景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胡赳赳会说,那是学校足球场下面的一个小酒馆,李初初酒风浩荡面带两朵小桃花;李初初会说,那是在广场,我们茫然四顾,三个少年爱上了那一夜从广场上走过的所有女人;我会说,我们走过了这十年,各自爱上了一个或几个女人又各自离开,依然不知道自己的爱情之花开向隐秘的何方。其实,这些臆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某一个瞬间的温暖与疼痛,还有某种程度上的真实。
一个诗人总是自我的,这种指涉自身的向度可以将内心压得致密而坚实,因此得以在时间迁绵和物景转换中保持一个人的本色,对于李初初尤其如此。1997年,李初初可以找到很多理由不离开十堰,或者仅仅是不要走得那么匆忙,可他等不及,他一向都等不及。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很大程度来自地理想象,《寂静苍穹下》的成书也来源于一次类似的出走,当然所有看过该书的人都会明白还因为女人,还因为爱情,他想和爱人一起走的蜜月路线,在两人分开后,只好一个人走得黯然销魂……
李初初知道丽江和凤凰之间碰撞艳遇的不同方式,知道一只鸡的四种做法,知道怎么把简简单单白白嫩嫩的豆腐做成绕梁三日余味不绝的豆腐,知道怎么亲手糅制茶叶,知道怎样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嗨,这样一个男人,遇到感情的困扰简直没天理。另外需要说明,开文的第一句盗摄自胡赳赳一首长诗的题目,借别人的菜下自己的酒这本来就是我所擅长的,正如借着李初初的《寂静苍穹下》写下了一些自己想说的话。
回不去的旅人
文/周阿细
我曾有幸见证过一个男人的成长。
那天他问:如果要在新书的封底放上几句话,写什么好?我想了想,短信他:“韩国有个诗人每天对着镜子挥手,说是在练习告别。在我漫长的青春里,一次又一次对着镜子挥手。这本书后,我知道,青春终于结束。也许我会像很多男人那样过最寻常的日子,没有关系,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自然,这样的文字不可能印在封底,它过于平淡,像北京秋日的天,是清的。然这几句话,是6年来我对他最真切的认识。
《寂静苍穹下》是他第二本关于旅行的书。读完初稿后我说内心纯净的人,前途无量。
说来,如若将他的经历讲出,一定会有很多人瞠目,也会有很多人摇头。他的经历有着世人眼中的不羁,就如同别人对他的定义,说他是执着的行者,激情的诗人,资深的传媒人士,浪漫的电影编剧,才华横溢的杂志主笔。但是这些都抵不过这样短短的一句话来得真切:“是的,我和你之间的路,到底还要走多久?你我的一生,究竟还会遇到多少个这样的路口?从使馆出来,穿过寂静的巷子,从我们一同走进又一同走出的火锅店开始数:三条街道,七个路口,一条河,一座可以通车的桥……”
这是书中的吉光片羽,2005年的事。
数字真迷人。
当然,我大可以这样写:在经历两段痛苦而失意的情感过后,他只身踏上了远方的路途。轰轰烈烈,抵死缠绵。在那些持续漫长的旅途上,他将自己的爱意进行了绵长深致的铺陈。这样的爱,是用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他的成长,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串连起来的,热切,又深沉……
可是我无法这样以为。当我在2008年花半月时间独自走完长长的川藏线,风雨飘摇的夜里在海子边的帐篷里任由高原反应将自己撕裂,当我被苍茫的雪山震颤得泪流满面,在世界最高县城的天风海雨中趔趄走过时,我突然明白了行走的意义。
或许,只有真正行走过的人才能体会到旅行中的自我放逐与对话吧。
《寂静苍穹下》不仅是一本旅行笔记,更是一部心灵的朝圣之书。从梅里到白马雪山,从青海到西藏,从西藏到尼泊尔,从川藏路到滇藏路,从云南的香格里拉到川西的稻城,从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到黑龙江冰天雪地的漠河与雪乡……他用7年的时间,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与救赎,像一棵植物,努力把脸迎向太阳以获取光亮。
可以这样说,在藏地旅行大热,旅行书粗制滥造攻略当头的今时,还能有这样的诚挚烂漫之作,实在不是一个大幸运可以言说。单是书中140多幅或壮美或清朗的西部人文风景图,便足以担起这样的评价,更何况这一路走来绵密细腻的情怀。
感谢出版社。
弃浮名若履,做拈花淡笑。
不羁的人也有落地的时候。这落地,稳稳当当。
再约是在我工作的地方,坐在写字楼前的星巴克,看来来往往的俊男美女,聊着他的新工作,新书,聊着房子,车子,还有未来的生活。惊诧于他的简约与从容。
两年前,在给这本书的序言里我写道,请原谅我把诸多词汇加注在他身上:光明、美好、朴素、敦厚、悲悯、宽容、豁达、善良、温暖。在浑噩凉薄的人世间里,还保留着这样的信念和力。你,做不做得到?
两年后的今天,他依然留存着这些素朴的情怀。
只是,时光终于不可逆转的将我们打磨成如今的模样。当我拖着行李穿行于机场,赶最早的航班去各地开会,下午再飞回时,我知道,漫长的青春结束了。
偶尔,也会在心里暗幸,与那些规行矩步的写字楼白领不同。我们曾有过如此飞扬的青春,那些隐秘的河流,还有这样一群温暖的朋友。
很高兴能成为他的朋友。
他叫李初初,一个朴素的年轻人,一个,曾经的旅人。
李初初,男,资深媒体人,曾任职中央电视台节目策划统筹、北京电视台节目主编、《博客天下》杂志主笔。写过诗、小说,创作过电影剧本,个人出版有《走进喜马拉雅》等作品。现居北京。文笔还比安妮宝贝好,走得路也比她多,可以说是男版的安妮宝贝。安妮宝贝去过的地方他全去过,而他去过的地方安妮宝贝全没去过。可能是目前我见过的最好的旅行书,至少是最打动读者的旅行书。
滇西北:趁年轻,回到白马雪山
面对玉龙,一些细枝末节
古南门,阳光把记忆漂白
丽江的声色犬马
卡瓦格博和缅茨姆
整肃生命的仪仗
在白马雪山
中甸,植入身体的两种颜色
新疆:想念远方云朵
时光空寂,如透明的信封
远行和生日之晨
一边草原,一边雪山
雪域边的城
记忆穿过城市角落
红马和白马
从天山到吐鲁番
云朵,云朵
青海:天堂的马肚子含毒的野花
我和你之间的路,还要走多久
走过西宁,跃然于心
塔尔寺,祈祷从这里开始
青海湖和德令哈
蓝,第二次的青海湖
七月不远
湖光,山色
天堂的马肚子里唯一含毒的野花
西藏:点多少酥油灯才能濯亮一生一世
穿行青藏天路
虽然你不在风景里
可可西里,一生一次
天湖有爱,纳木错
印象拉萨
大昭寺的清晨
点多少酥油灯才能濯亮一生一世
天河的忧伤
光明甜茶馆
鲜花怒放在灵魂寂寞的角落
哲蚌辩经者
尼泊尔:莲,在雪山大神的足尖上
翻越喜马拉雅
愈合伤痛的古城光辉
巴格马底河边的葬礼
重踏“嬉皮之路”
如果有你,佩瓦湖是不是就不会忧伤
帕坦如梦初醒的早晨
斯瓦扬布纳特寺塔的黄昏
川藏、滇藏公路:贴身温暖,而又如影随形的纠缠
路上的风景
夜走天险
波密,波密
瓦村和然乌
芒康美人
另外的永胜小镇
稻城:雪山仿佛
稻城在路上
燃烧的红草
雪山仿佛
一座雪山在她最美的时刻
是不是真的爱你,我已如此心碎
巴丹吉林:浩瀚沙海的柔软潮汐
追沙的起始
光与影,交错的远方与现实
重返巴丹吉林
走到天边去
晚峰,毕鲁图
庙海子最后的喇嘛
离开
漠河和雪乡:找北
世界是一条倒淌的河流
雪夜中的哈尔滨
结满雾凇的清晨
小烧
雪乡
漠河,北极村
归途
后记:那些路途上的荒芜与亲密
自序
献给你
文/李初初
每次结束,就又回到了出发之处;而追忆,才是最远最长的旅行。所以,我要写的,不止是途中的吉光片羽,异乡的晨昏薄暝。我要写的也是曾经为之悲恸不已的过往,一段无比细碎,而又十分真切的光阴。
对于这本书,你可以说是一部心灵的挽诗、爱情的谶语,也可以说是一份浪迹天涯的情怀和一本抵死缠绵、黯然消魂的旅行笔记。它包含了我对文字的敬仰,对内心力量的珍视,对细微事物的怀念,对年轻的颤栗与感动,以及对罹患漂泊宿命的灵魂的宽容与慰藉。它跳跃着,成为我年轻的秘密之花,怒放在我灵魂寂寞的角落。虽然,随着时光的泯灭,所有的一切都终将不可避免地化为一团柔软的灰烬,但我相信本书会永远铭刻青春的记忆。
我并不想过于表达行走的沧桑,也无意过多释放自己的情感独白,只是想沿着那些细密纷杂而又落满时光碎影的隐秘小径,打通自己曾忧伤集结的内心。
在路上,有如猛虎细嗅蔷薇。如果心中真有一头猛虎巨兽,它是否能够嗅到那芳香带露、相伴生命的美艳花朵?这样的一次书写,我更像是在将自己的思绪反复浸泡、冲印,尽可能让自己回归到记忆的“暗房”之内,从而将生命的底色和人生旅途上所历经的绚烂风景,沉淀在积攒久远的时光胶片上,并且显影。
“我和这个世界有过情人般的争吵”,而最终和解。对于旅行,对于生活的过往,对于情感,无论是结束,还是再次开始,我都会告诫自己宽容与仁慈的重要,因为除了对事物美好一面的感恩与崇拜,除了对记忆的善意呵护与珍藏,我那原本行走不止、追忆不息的内心,已经接近一无所有。
这是我的青春,生命光束中的光束,历史中的历史。现在,我把这样的一段旅程,一条个人成长的路径,以及对遥远山水的魂牵梦萦,自己视觉与精神的双重盛宴,都一并羞涩地呈于你的面前,我能感受到它们对我弥足珍贵,所以,献给你,此时此刻,亦是对我自己的一种恩赐。
谢谢时间,让一切变得温暖。
序言
在路上,有如猛虎细嗅蔷薇
文/周阿细
1.后来,铜壶里的水喝凉了,瓷杯里的茶冲淡了,天光也被坐暗了,话,渐渐地也少了。从长安街上的三味书屋出来,我向东,他往西,暮色中,他的发乱飞,像早春三月里满天空轻摇的细小的叶,凉薄,却已现出了最浅最浅的颜色。
几天后,他从网上发来了书稿,嘱我写序,说要不是朋友一贯的鼓励,在灯光和热情逐渐暗淡的时间通道里,他的行动可能只会越来越缓,至少不会完成得像现在这样从容与用心。
为这话会心,不是吗?
这些字,先前大抵都已粗略读过,然当重新翻看它们时,心中,还是有如猛虎在细嗅蔷薇。
2.十年前,李初初还不叫李初初,我亦不曾被人唤为阿细。
十年后,当我们坐在了北京西单的一家餐厅里,吃饭、喝茶,闲聊着曾经的过往,突然发现,很久以前,我们的少年时,竟有此般的交集。这一发现让我们激动不已。然,到底还是不识的。
两年前的夏天,北京铺天盖地飞着馥郁的白槐花。我们见面。虽然少年时有很多相识的机会,然却一直等到了网络时代才得以遇见。记不得那天吃了什么,说了什么,只记得他是瘦的,羞涩的,说话时微垂着头,眼神中有藏也藏不住的敏感。
后来的交往依旧是在网络上,彼时,他还是北京电视台一个栏目的主编。
2005年的一天深夜,我的信箱里收到了一条留言:从今天起,会有我一生中的秘密,博客关了,MSN暂停了,手机留给好朋友了,不要试图联系,也不要试图猜测我会到哪里去。
他走了,到哪里?
与朋友网上聊天,提及他,大家都不知他去了哪里,他就那样影子般地从大家的生活中消失了。
8月15日夜,地铁站出来,手机短信莫名响起:我在青海,中秋快乐!
青海?他去了青海。彼时,并不知他的这次“向西,向西,向西”是与一位女子有关的行走。
他在尼泊尔,他在西藏,他在云南,他在四川,他回北京。
北京,湖北菜馆,我与那女子坐在他对面,他翻相机里的图片给我们看,当时,并不知日后他会把整个行走记录下来,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方式,而这种记录,仅是因了她的一句话,她想看他一路走来的风景。
或许一切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似乎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幻想,一种与生俱来的冲动,一份与生俱来的爱,突然在一瞬间被点燃,被激发,电闪雷鸣般绽放。
绽放,却带着求不得,爱别离的感伤。
于是,他记下了一路的风景,为她。
最后他写道:
“虽然你不在风景里,但我愿意看到你在风景里奔跑和微笑。献给你”
“献给你”,三个小字,轻描淡写,却有着穿透纸背的力量。
那女子,看到这三个字时,也会眼热一下的吧?
读完他的第一本书《走进喜马拉雅》后,我记下了上面这段话。这样的年岁,生命的微妙与悲喜也已明白了大半。然而就是这样一本与情感相关的行走笔记,还是触动了心底里那根最细最隐秘的弦。后来很多朋友说,读那本书时也曾心酸眼热。
3.2000年:他第一次远行,走丝绸之路,西出阳关,看巍峨的天山,还有盛产葡萄的吐鲁番;经过沙漠戈壁,还有海市蜃楼,大漠孤烟;去敦煌,登鸣沙山,赏月牙泉。新疆、甘肃,再新疆。还有云朵…云朵……
2005年:云南,整个滇西北。还有青海,塔尔寺、青海湖、纳木错;走青藏公路,去拉萨、山南、日喀则,翻越喜马拉雅到尼泊尔;经滇藏线和川藏南线到滇西北,去四川川西的稻城,亚丁。
2006年:从宁夏到内蒙古,只身去阿拉善进入巴丹吉林沙漠。这年最后一天,也是最冷的时候,他动身去东北小兴安岭深处的雪乡,到达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去最北之家。
2007年:他再次去巴丹吉林沙漠,并再次去了西宁、青海湖,再次入藏,到拉萨,去山南,入藏北阿里,走新藏线去新疆,再从新疆一路到西藏,并再次来到青海湖,为那七月的油菜花海。
……
把他新书中的这些地名一一罗列出来是件极为奢侈的事,奢侈得让人羡慕。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想了很多词来界定,都觉不甚妥当。仿如春日里院前那几株粉白的桃花,虽知无法观望到它开放的瞬间,但每次经过时还是会驻足看一看,仿佛花是可以在注视下开放的。
所以,我不能把他2000-2007年的这段时间与那些地名相等联,因为这样太过于轻浅。
这不是一本单纯关于行走的书。
这又是一本关于行走的书。
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高山,河流,云朵,广袤的沙漠,金黄的油菜花……还能看到一个男孩在成为男人的途中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那些羞涩与张皇,那些困惑与迷茫,那些站在成长边缘里对未来的欣喜与渴望。
想起某日傍晚,回家的出租车上,顺手翻开车后座上的杂志,无意间读到了李初初的一段文字:那些高远和深不可测的天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而曾经的风筝和云,掌握着所有过往的秘密。
暮色中,我盯着这行字发呆。
过往呀。
4.年轻的父亲带着小女儿在原野上奔跑,碎金一样的阳光下,画外音缓缓铺展:
一路上我会给她讲,讲一个男孩在成为一个男人的途中,走过的路,遇过的人,经历过的故事和那些消散在荒野中的笑声和诺言。一路上,我们边走边等待着,等待我会逐渐老去,越来越像爸爸,等待她慢慢长大,直到能听懂这些故事,明白那些泪水和笑声……这是电视剧《无处安放的青春》的结尾。
一个男人,要走多远的路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几十年前,鲍勃?迪伦(Bob Dylan,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民谣、摇滚歌手)也曾这样唱问道。
几十年后,一个叫李初初的年轻人用他的脚步丈量出了这条路的长度。
他说:“2000年至2007年这7年,他倾注青春里最大的热情,那是沸腾的血,燃烧的云朵,那是对一条路、一段时光、一个历程、一种成长的小心阐释,是他细碎而又无比真切的青春光阴。
所以当他发初稿给我看时,我说内心纯净的人,前途无量。
请原谅我把诸多词汇加注在他身上:光明、美好、朴素、敦厚、悲悯、宽容、豁达、善良、温暖。在浑噩庸碌的人世间,还保留着这样的信念和力。你,做不做得到?
一望无际的麦田上,孩子拉着爸爸的手,听爸爸讲他惨绿的少年时光,讲他从一个青涩懵懂的男孩长成一个有担当有气度的男人的经历,讲他生命中遭逢的这些人和事,这些流淌的甜蜜和倾泻的疼痛。他们就这样笑着,走着,迷失在阳光里……
我知道,这样的场景必将充盈李初初日后的生活。
我能想象的出,真的。
后记
那些路途上的荒芜与亲密
炉上的火熄灭了,温暖的灰烬延续着故事的尾句
想听下去吗
就着太阳的味道,我们接着讲开始……
仿佛一条归途。骤然欣生的欢喜,夹杂着陌路上密匝厚实的伤感,终于化作了一场肆意而繁茂的心头细雨。
回首,这些发生在过去一些年头中的一些旅程。文字所描述的仅是一段曾经沉溺于偏执里的柔软时光,浮木般游移不定,而又未经及时打捞摊晒。如今,已仿佛安静的白雪,在大地尽头渐渐隐退,又好似雨水过滤过的阳光与空气,从叶缝间悄然滴落。
因此,喜不自胜。
我的内心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条路,一条长长的路,走得远远、远远的,然后返回。黄昏下来的时候,终于快要回家。终于看到含情脉脉的一盏灯光,如豆般温和,撕碎了大地尽头积攒已久的黑暗。那是行在路上最甚幸的一抔欣喜,远远看到光亮、房子,看到家。那是心灵的避难之所,同时,也是心理的安抚之所,哪怕此时距离檐下的屋门,还有一段行程要走。
回首身后,那些消散未尽的浮云和阴霾虽然还自暗藏涌动,但毕竟已开始变得遥远模糊。而前方不远,那束微弱的光亮,如同一簇温和的羽翼,在夜空里,在朝向回家的路上,正温暖地敞开。
再来回想这段生命里行色匆匆的时间,从2000到2007年的这些时间,它们倾注了我年轻时最大的热情,那是沸腾的血,燃烧的云朵,还有婀娜多姿的肺。
或者还有一些隐藏得更加深远的时间,之前,以及以后的时间。
我为这些时间必须动用众多的形容词,并在行文中密布繁缛的修辞,因为这条路、这条归途的重要与在生命里的不可替代。
我不曾避开那些绕指的忧伤和欢喜,把过去完全尘封隐匿起来。时至今天,当自己还有勇气面对所经历的过去,还可以趁着心力的许可,来不加掩饰地安放和纪念,我觉得这远比前一类方法值得欣慰。
在路上,我曾伤感于自己的孤独和对温暖感的缺乏,羞涩于自己心头的黯然与内心的窘迫。很长一段时间,我感到痛楚的无孔不入。那是我走远后,感觉到自己走不回来的迷途。
对于旅行、行走,其实用四处走走、到处看看这类词,于我可能会更加合适。我把那些旅行的时光,归结为是我被迫上路的年头,必须上路。有在路上邂逅的朋友说,你是在不断寻找自我。我说不是,因为并没有特别清晰的目的,总是不由自主,就像身体对营养的追求,当缺少叶绿素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想着要吃青菜。
同样的道理,想出发的时候,是因为路走得太少。想回家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路上太过孤独。况且我从来都不曾真正迷失自己,寻找自我自然无从谈起。
也有人说,你是一个可恶的游山玩水者。
当然这只是一种善意的讪骂与嗔怪,笑笑也就过去了。我会想,倘若是连这样的排解方式都没有了,那自己岂不会山穷水尽?
究竟是旅行、行走,还是可恶地游山玩水?这个待定的结论性词汇拿来换去,但背后所代表的内容却都相同一致,那是对一条路、一段时光、一个历程、一种成长的小心阐释,是我细碎而又无比真切的光阴所张开的一张嘴,露出一排洁白的小牙,它奔跑着喃喃的絮语。
潜回到原来所走过的路上,在深深根植于内心的风景中,在时光斑驳的剪影和青春繁芜的枝蔓里抽丝剥茧,梳理和书写这些旅程,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担当和心力支付的意义所在。
起始时,我曾用异常快的速度写完了它。后来,又用异常缓慢的速度逐一修改。
开始时,我曾为它夜以继日。到后来,我为它日以继夜。
很难满意。我的书写越来越迟缓,像久治不愈的阴翳,我为自己所诟病,为文字悲恸不已。它像我在路上所经历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每一个日日夜夜都有精彩的花边,可我想要的是能够刺亮这些花边的凌厉闪电。
我已听到过太多这样的说法,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真爱、不需要真爱,或者充满对真爱的诘问。
那是因为自己没有了真爱。请允许我小小地抒情:
命运可能多舛,爱情可以催人泪下,泥泞的现世可能存有种种不堪,但在那些深埋的罅隙和无底的漏洞里,在淤血一样积攒在一起的苦难与哀伤中,我们可以顺受,可以泅渡,但是不能没有爱与奉献。因为只有借以它们的真谛,才能完成对自己的救赎,盛装生之盛大的离合与悲欢。
所以,那些通宵达旦的努力,最终换取了如今所呈现出的一堆文字。它不是柔丝织就的一匹匹锦锻玉帛,而是一张张在暗夜里孤独清醒的麻布,色泽粗简、纹路可触。
写这些行程时,每次看过我的文字,朋友阿细总是这样说:
还可以更好些。还可以更好些。你还可以。
纯净的内心,前途无量。
你要相信,你在路上,心中有如猛虎细嗅蔷薇。
不要太多顾虑,把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这样别人才会从中感触到真实的温暖与疼痛……
可见,我已长时间地学会了隐匿,不少东西,还是习惯于把它们埋得很深很深。一贯如此。以至于现在想要把它们揪出来,都是这样欲为而不能。它们如鲠在喉,卡在那里,断断续续。只是我原以为,这次自己对自己的解剖会稍稍好一些,看来远非如此。
关于温暖和疼痛,在去路和来路之间,这珍贵得令人窒息和惊讶的精巧名词,当它们纷纷由名词成为形容词甚至动词的时候,它们锋利的爪子,就彻底越过了文字所设下的重重围栏,撕烂我的五脏六腑。
而终于。我得以回来。我要好好的,珍惜这亲人交付自己而别人所不能掌控的生命。而每一条生命就必须担起它自该有的命运,以及责任。我如此答应任何人,还有我自己。
这不是夸张。我得说,在那么多的行程结束之前,在那些年里,我从未获得过灵魂解脱的须臾和空闲。
比如……
比如……
外人可能无法看到我在矛盾中已经竭尽全力。但或许应该明白,如果我要直愣愣地把自己的一切都拎出来逼迫在别人面前,那需要多么大的胆量和勇气。
所以旅行中的风景、感触及回忆,已被每一根敏感的神经掰碎、揉乱和焚烧,升腾起苍白的火焰和云朵,但让你看不到焰心上的灰烬与云朵中的骨骼。
况且,我已经无意要去重现我的秘密之花,一段曾经年少的成长史、心灵史与爱情史。它们早已经隐蔽地开放。我只把这粗枝大叶展示于你的面前,没有果实的香甜与芬芳,只有花蕊中模糊的憧憬和幸福的王座,那是我最真实的细节与感动。
如果心中真有一头猛虎巨兽,它是否嗅到了带露的那颗美丽花朵?
我时常会回想起自己在路上遇到的一些朋友,他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心事,各有各的旅程。
我是一个不结伴的旅行者,在路上不爱与人结伴,也很少与人结伴。因为我想独立的行走一定会让人少领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顺或不快,不齿或不屑。就像很多人讲,现在的拉萨和过去不一样了,但别人有别人的Last Lasa,我有我的S.I.F。但偶尔,也难免要与人共同搭车,或共走一小段相同的行程。我也乐意在旅途中帮助别人,能施援手时则施援手,能提供便利时则提供便利,包括陌生者。可能的淡然相处,多一些君子相宜、路逢知己刚好,否则大路朝天,各走半边,蝇营狗苟、驱去复返也罢。
挑选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一些片断放在这里,希望能与那些和我一样,喜欢旅行,在路上孤独、忧伤而又羞涩的灵魂,能在寒冷的时候依偎,在寂寞的时刻相伴。
这是我所寄望的心与心的交付。
我还得特别向诺儿、小刀、郭苒、叶强、杨舒、芙蓉千朵、叶霜红、李小好等朋友表示感谢,还有疏忘了名字的那几张尼泊尔、滇西北、新疆照片的拍摄者,是你们,使得本书得以更加完善,在此,谨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希望能在以后与你们联系上。感谢阿细在我不断修改成书过程中的鼓励,殷同学、米粒等朋友长时间的支持。最后,谢谢April,我漫长雪季过后的,所迎来的春天。
如今,我以文字来完成了自己对一段时间的总结,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宽容与超度,它包含了我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良苦用心。只是,对这本书我仍然有着连续的懊恼,它们是这样的懊恼,是阿拉伯古典诗歌中所载的:
酒杯刚拿来的时候,是沉甸甸的,
只有盛满美酒的时候,它们才会变得更加轻盈。
我想,不光文字这样,生命亦是如此。
在尚未满盈的生命之杯中,请每一位有缘分相遇到这本书的朋友,都不吝倾注仁爱、善美与宽容,从而让她脱离沉重,变得灵动、轻盈而飞舞。
感谢,所有。
滇西北:趁年轻,回到白马雪山
不曾抵达的那一个方向,有时在怀念中我看到它的转折
像年轻时易碎不安的情绪,像头顶的天空容易发生倾覆
几年前,我从地图上开始竭尽所能地寻找一座雪山,一座叫做白马,或者白茫、白芒的雪山。
这个名字源于当时一位同事制作的一个节目,节目里,我知道了有这样一座雪山。从那时起,我本能而又执著地认为:那里一定是和我心灵相通的地方!
由此,我坚信那里一定有一片地方是我所要寻找的内心世界,正如多年以来,不少人在致力寻找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一样。
一座叫做白马,或者白茫、白芒的雪山。如今,我真正来到这里……
1. 面对玉龙,一些细枝末节
我终于来到,滇西北,我的秘密之乡。时间,如同一幅刻画在牛皮纸上的地图,已在不经意间,用所生的枝枝蔓蔓,勾勒出了阻隔你我的距离和所有的千山与万水。
错过。
失去的记忆,将永无消息。我并不曾遗忘,真正的原谅安静得让人止步。每个人都彼此坚定地走在各自的路上,任所有花朵,零落成泥。
2005-04-27
时间回到2005年,我要把身体蜷缩起来,半眯着眼睛躺在长途大巴车上,趁着夜色翻越滇西高原那些沉默的山峦和泛着碎银般光亮的河流。在黎明到来之前,天光显得更为幽暗的那段时间里,伴随着身边出现的一座古城,我的视线,紧紧攫取了窗外黝黑天幕下开始微微显影的一座雪山。
车内,人们产生的小小忙乱与骚动,让我知道自己已经来到丽江,来到了这座滇西北的高原小城。我十分确定,此刻正在显现出轮廓的雪山,就是我心目中向往已久的那些雪山中的一座——玉龙。微弱的晨光中,她那洁白的峰巅,在墨蓝色的天空下像一团棉花般轻盈柔和。在我向她遥望的时候,她飞动起来,很快阻塞了我的毛孔和全部的呼吸。刹那间,我已被她的肆意压得透不过气来,四肢动弹不得,全身上下一阵冰冷。
汽车带着我在这座高原小城里继续前行,然而我的意识已经停留在了身后的那座雪山之上。丽江是一座“精彩纷呈”的城市,这里据说是一个让背包客艳遇频发的旅行高烧之地,一座令都市“小资”和“白领”中的情感冒险者们亢奋的天堂。对许多人而言,来到这里,可能更多意味着一次旅行、一段时光。但对那时的我来说,却包含一段锯齿般细密、交错,并起伏绵延的奢侈梦想。它们像是滇西公路上那些断裂了无数次的肠子似的穿山隧道,历经漫长与曲折,然后一节节,并不十分连续地通达着我的愿望。
我来到了这里,滇西北,我的秘密之乡!我的秘密之花在这里颤鸣着而迎风开放:几年前,我曾经在内心里许诺过一次朝圣般的旅行——从川西进入云南,去滇西北依次看梅里、白马和玉龙三座雪山,再从丽江前往大理和昆明,然后向南一直到达西双版纳,再从那里进入缅甸和越南,然后去尼泊尔看喜马拉雅,最后再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回到中国境内的西藏。
订下这个计划的时候,中甸还没有被命名为香格里拉,我对喜马拉雅、藏区、滇西北还知之甚少,甚至,我对这里几座雪山的具体位置都几乎还没有搞清楚。但是,正是从那时起,我却在地图上竭尽所能地寻找 “白马”雪山。这个名字源于当时一位同事采访制作的一期电视节目。在那个节目里,我知道了,在中国云南,的确有着一座叫做“白马”的雪山。是呀,多么幽雅委婉,多么动人心魄,多么充满灵性而又诗意:“白马!”如同我少年时期写过的诗句一样:“骑着红马的美人在雨水里缓慢离开/骑着白马的少年,正自挥剑前去!”
从那时起,我本能而又偏执地认为,那里一定是和我心灵相通的地方,一定就是我所要寻找的内心世界,正如多年以来,不少人在致力寻找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藏语称之为“香巴拉”)一样,我感受到了来自一座雪山的神秘召唤,那里有雪域高原的纯粹与悠远,有神圣湖泊的美丽与明净;那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是我心中的香格里拉的所在。这种暗示与召唤,让我欣然向往,并冲动不已。
而此时,当我尝试着进入滇西高原,开始真正寻找那座叫做“白马”的雪山,开始自己一连串的“秘境”之旅,我已仅能只身一人。因为那段充满乌托邦式幻想的蜜月旅行,已在不经意间破灭、消逝。那个被我称为“红马”的女孩,已从北京回到了她的家乡新疆。一次,在与她及她妈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长谈之后,我不知道是自己主动放弃了争取,还是被动选择了决裂。就那样,有始无终。最后,千里之外的那端,电话听筒被重重摔下,此后传来的,是一串让人心碎的嘟嘟声。
离开,缓慢离开。少年时期的那句诗,竟鬼使神差般一语成谶。于是,我从五月里还有些阴霾潮湿的北京来到了彩云之南,来到了这个天气晴朗,地面上白花花一片的西南中国的阳光灿烂地带。而我来到这里,究竟是为了将心头堆积的情感困扰一一摊开来晾晒,还是要开始履行内心曾承诺过的一次朝圣般的终极之旅?当时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但我知道,只所以来到滇西北,来到丽江,我仍是在刻意寻找那座雪山:白马,或者白茫、白芒的雪山。从地图上看,它是位于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梅里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那座雪山;它是国道214公路从中甸通往德钦时在金沙江奔子栏附近所要翻越的那座雪山。
趁年轻,让我回到白马雪山。当然,它又不光是地图上所标注的这座雪山,它甚至可以是整个滇西北,整个大“香巴拉”地区,整个青藏高原,整个中国,或者是整个喜马拉雅南北两面雪山中的任何一座。正如我后来所寻找过的其他地方和其他地方的雪山一样,只要那里存在着与我相关的任何蛛丝马迹。
当我第一次来到滇西北,来到丽江,在马帮曾经走过的青石路面上,我眼望着一座洁白的雪山和一座青灰色的古城,内心充满了荒芜。
记忆回到之前与她分手的冬天夜晚,我依偎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某座高楼上,看着玻璃窗外,街灯仿佛正在深夜里凝固,汽车的尾灯拉出一道道漫长而又曲折的弧线。抬起头,我看到幽深的天幕上,漫天的雪花从上面四散开来,像一只只冰冷的蝴蝶,在寒冷的夜空里坠落、飞舞,无声无息。那一刻,痛楚弥漫全身。
雪。
终年不化的白雪,始终覆盖在寂静的山顶,那该是多么难以言说的伤痛啊。遥望着玉龙雪山,我觉得自己,是身不由己地要来到这里,仿佛走在一条归途之上。
2.古南门,阳光把记忆漂白
独行,可能并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却是我此时最愿意的方式。在路上,那些隐藏于心的痛,会随着某一处风景随时扑面而来,像是秘密。是的,秘密。或许只有珍藏这些秘密,只有铭记这些秘密,只有不加忽略,只有感恩,那样才算对得起我们曾经的付出和所有,才算对得起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实现的那些付出和所有。
2005-04-29
滇西高原的午后,白花花的阳光把眼睛耀得温热。走在树荫下面,不断有什么东西随路面上斑驳的光影一圈一圈地荡漾着,让人产生错觉。夏子,从昆明和我一同前往丽江的短暂旅伴。昆明的阳光地里,她在走过我面前时,故意轻踩了我一脚,然后回眸微笑:“我们结伴同行吧。”
在路上,我很少愿意和人结伴,而喜欢保持我行我素、毫无羁绊的自由状态。我们所谓的结伴旅行,是从昆明的翠湖公园一同走路到同仁街,在同仁靓菜坊吃过饭,再从那里走路到西郊车站,乘坐当夜前往丽江的长途汽车。到达丽江的清晨,在古南门,只停留了大约十来分钟时间,她便从一家客栈里租来自行车,一阵风似的骑得不知去向。当然,后来我们还是在丽江多次遇到。
夏子问过我,你打算怎么旅行。我说我的计划是用三分之一的时间看山水风景,四分之一的时间看路上的各色人等,五分之一的时间在客栈里蒙头大睡,六分之一的时间步行走路,其他的时间随遇而安。夏子觉得我的想法十分不靠谱。实际上,我的确不是个好的旅行者。那些阳光充足、风和日丽的日子,外出的好时间,我却奢侈地留守在客栈里面。
翻开还留存在手机里的短信,那个新疆女孩子说,我们还可以继续,但是附加了这样那样的一些条件,一副最后通牒的架势。我苦笑。时间不是问题,其他一些事情也不是问题,但问题是,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面对玉龙雪山,我十分懒散地看着这些短信。在此之前,我从未联想过感情与物质现实之间的种种关系,为它附加的额外条件与要求,以及它骤然间的转弯,让我在面对的时候感到无比羞愧。
清凉的风,从远处的雪山上刮过来,阳光把记忆一点一点漂白。
当日出时金色的光芒打在雪光皑皑的山顶,雪山周身的云彩也跟着一起燃烧起来,苍鹰盘旋在突兀的悬崖上,远处的村落上空升腾起乳白色的炊烟。这时,我会幻想起并不遥远的某个地方,煨桑台上,桑烟正在升起;玛尼堆旁,五彩的风马旗正在晨风里呼啦啦地迎风飘摇。而雪山脚下的某个村庄或是某座寺庙,洪亮而悠远的诵经声,伴着一串清脆的铜铃,随风遥遥传来……
那里可能会是白马雪山,会是我要沉溺其中的一些画面和图景。我想。
喜欢寂静苍穹下:回不去的旅人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