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彼岸花 [平装] | |||
彼岸花 [平装] |
《彼岸花》:乔是一个写文字的女人,略带点神精质,总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着一些可能并不存在的东西。她写了一本小说,说的是关于一个叫南生的女子的故事,南生爱上了自己父亲的情妇的儿子和平,和平却不愿负载这份过于沉重的爱,南生选择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来结束两人的这种关系。乔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可以称作男友的森,森在最后告诉乔:你要的是彼岸的花朵,盛开在不可触及的别处。
《彼岸花》是安妮宝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乔和南生都是刚出道不久,带着浓厚学生味。书中以他们为主线,辗转于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城市,生活、工作、爱情,复杂多变,他们的命运也一样。本小说语言质朴,故事生动,不妨一阅。
写作是一条个人道路,无需奢求理解或需要更多解释,但它最终方向是汇入世间万物的整体秩序,汇入大心的领域,如同水滴汇入大海,愿这些文字在书写和沉没于水中时,于你我交会的因缘中,种种欢喜或障碍的种子,光明或黑暗的能量,成全各自的修行,并最终趋于唯一存在的光源,我早已对流失的时间和往事习惯,不管在哪里,遇到谁,以什么方式结束,我寻找的幸福,是彼岸的花朵,开在不可触及的别处,迷生寂乱,梦幻空花,盛大而恢弘的观望,终在刹那间消失。
安妮宝贝,十年修订典藏文集,日影飞去,字入水中。
十年。陆续出版《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
……
回首来路,从不认为自己在十年之后,是一个重要的或完善的写作者。事实上,越往前走,越能看到作品中诸多弊端和局限性,反省自问之际,也越觉单小轻微。
但也从不诚惶诚恐,因安然于心灵的道路循序渐进,种种知见、心绪、洞察、提炼,只能从容按照既定的步履前往。不同驿站,不同风景,最终留下的,只有一种走过千山万水观望流光过境的空旷。
单纯混沌中有美,剧烈偏执中有美,百无禁忌中有美,谦卑克制中也有美。这些原本属于人对自身生命的处理和完善。微小人类的言论不足道,由凡人创作的文字作品也多有缺漏不足。一个作者写下的文字,最终不过是与自己的生命相关。
作为微小个体,试探虚空的疆域,实践思考和表达,让足迹趋向更远处。只有这个价值可穿透种种评断争议的主观和生命无常存在的客观,穿透文字本身烟云般属性。
安妮宝贝,自由作家。
1998年开始发表小说,因作品风格独特引起广泛关注。所有作品均持续进入书店系统畅销排行榜,并进入全国文艺类书籍畅销排行榜。作品在众多读者中深具影响,并介绍到香港,台湾,日本,德国等地区和国家。现居北京。从事写作,摄影采访,媒体策划,编剧等工作。
2000年1月,出版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
2001年1月,出版短篇小说《彼岸花》
2002年9月,出版摄影图文集《蔷薇岛屿》
2004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二三事》
2004年10月,出版小说散文集《清醒纪》
Side A 乔
咖啡店里邂逅小至
音像店男人
森的一块硬币
Side B 南生
山顶上的女孩
林和平
童贞的过往
南方爱情
流离
除夕
Side C 散场了
一个人的生活
某种结束
去往别处的路途
十年
1
二○○○年一月,出版第一本书,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以“安妮宝贝”,一个信手拈来的随意笔名,开始写作生涯。
经常有人问这个笔名有何含义。事实上,它除了持有一个永久的女童式形象,别无深义。之前并未想到过会从事写作,写了十年,并且还在继续。这个笔名,实在是随机,或者说随缘。十年后,也有人劝我改掉这个笔名,恢复本名写作。时间迅疾如同白马过隙。十年前后,不管是生活,还是写作,改变都很多。但这个女童式的笔名,依然保持。就让它代表一个写作者在创作中应该保持的某种初心。
十年。陆续出版《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蔷薇岛屿》《二三事》《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二○一一年出版尚未收入文集的是《春宴》。这九本书,包括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随笔、摄影等种种形式。其间发表万字短篇小说《表演》《月》《长亭》,以及其他的专栏文章,散见于其他杂志。这些作品以后将会结集出版。
这一次出版文集,是一个有纪念性的整理。如果有所划分,这些年的作品可分为三个阶段。
《告别薇安》(2000年1月),《八月未央》(2001年1月)。大多是短篇小说和散文。文章常在一夜之间迅速写完,也无修改,直接让读者阅读,因此作品有某种写作训练和文字游戏的态度。有充沛激情,缺陷也明显。文字较多字词、意象、情绪上的重复和放纵,氛围黑暗消极。主题大多关于年少轻狂,叛逆之心,匮乏对抗,情爱妄想。
《彼岸花》(2001年9月),《蔷薇岛屿》(2002年9月),《二三事》(2004年1月),《清醒纪》(2004年10月)。在保留早期作品颓废色彩和情爱主题之外,较多记录自我思省和观点,文字呈现简练清洁。
《莲花》(2006年3月),《素年锦时》(2007年9月),《春宴》(2011年8月)。技巧和表达有了控制,探讨人与自身、他人、环境、时代等种种层面的关系,文字理性和感性适度,在文体中建立起一种自觉。
若按时间走向阅读这些作品,可看出它们的不同风格。理清这个脉络,较能让读者对一个写作者创作的行进和生长过程产生全面认知,而不至于执著于某个阶段的评价,懒怠于去了解对方走向的真实。
期间,读者产生新的流向和选择。喜欢早期风格的读者,觉得后来的作品晦涩或不解,不再满足自身喜好。喜欢后期风格的读者,则往前回溯并不接受。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读者,在这些作品中各取所需。同时,新的读者在加入。
2
回首来路,从不认为自己在十年之后,是一个重要的或完善的写作者。事实上,越往前走,越能看到作品中诸多弊端和局限性,反省自问之际,也越觉单小轻微。
但也从不诚惶诚恐,因安然于心灵的道路循序渐进,种种知见、心绪、洞察、提炼,只能从容按照既定的步履前往。不同驿站,不同风景,最终留下的,只有一种走过千山万水观望流光过境的空旷。
单纯混沌中有美,剧烈偏执中有美,百无禁忌中有美,谦卑克制中也有美。这些原本属于人对自身生命的处理和完善。微小人类的言论不足道,由凡人创作的文字作品也多有缺漏不足。一个作者写下的文字,最终不过是与自己的生命相关。
作为微小个体,试探虚空的疆域,实践思考和表达,让足迹趋向更远处。只有这个价值可穿透种种评断争议的主观和生命无常存在的客观,穿透文字本身烟云般属性。
3
也许这些文字曾给予过人感动、抚慰、共识或启发,亦或令人不适、不解、不满,乃至产生忿意。种种存在,都是合理。
写作是一条个人道路,无需奢求理解或需要更多解释。但它最终方向是汇人世间万物的整体秩序,汇入大心的领域,如同水滴汇人大海。是一样的道理。
愿这些文字在书写和沉没于水中时,于你我交会的因缘中,种种欢喜或障碍的种子,光明或黑暗的能量,成全各自的修行,并最终趋于唯一存在的光源。
谢谢所有合作过的不同工作领域的人们所提供的帮助。
谢谢大家十年来的欣赏、支持和勉励。
谢谢。
安妮宝贝
北京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版权页:
咖啡店里邂逅小至
我是乔。这一年春天,我在上海。
每天在家里写作,同时为数家杂志撰稿,写专栏。让每个字产生反映精神、兑现物质的价值,说来这应是我唯一的谋生技能。收入虽不稳定,但维持生存尚可。
这种生活在旁人的眼里,也许过于随性及缺乏安全感。但对一个长年没有稳定工作且不愿在人群里出没的女子来说,就好像是潜伏在海底的鱼。有的在几百米,有的在几千米,冷暖自知,如此而已。
我是一个生性自由散漫的女子。或者换个角度来说,是一个自私的人。所谓自私的标准是:只按照本性生活。放纵自己不好的习惯:比如长时间睡觉,去附近的酒吧买醉。沉溺于香烟和对虚无的对抗。神情困顿,装束邋遢。常常席地而坐,咧着嘴巴放肆大笑。有时过分敏感,所以和很多关系格格不入。但对身边的人和事没有太多计较。
不计较与其说是宽容,不如说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对这一切并无兴趣。我漠视除自己关注和重视之外的一切感觉和现象。不容易付出。有享受孤独的需求。
也许这一切特性注定了我只能选择写作。它能让我采取合理的方式逃避某种现实和喧嚣。虽然感觉中,被长期性抑郁症所困扰的人才会从事这种职业。
四月上海依然寒冷,但能够感觉到春天循序渐进。
有时在某一个下午,突然有心情。坐公车出去观望城市的春天。坐最后一排空荡荡的位置,把脚搁到舒服的角度。当车子慢腾腾地行进在因为修路而交通堵塞的马路上,就可以悠闲地欣赏窗外的春光和艳丽女子。平静午后。陈旧的欧式洋楼。晒满衣服的院子。露台的一角开出粉红色的蔷薇。梧桐树的绿色叶片闪烁着阳光。路边英俊的法国男人,在阳光下面微微眯起眼睛,脸上有茫然而天真的神情。
我的快乐都是微小的事情。就像以前曾经喜欢过的一个日本乐队的名字。它叫EveryLittleThing。细节是组成幸福的理由。喜欢简单生活。做喜欢的事情。住在喜欢的城市里。最好还能遭遇到喜欢的天气,喜欢的男人和女人。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不会有任何复杂的借口和理由。
这是我信奉的生活原则。
小至出现的那个下午,是个晴天。上海春天的阴冷常常会持续很长时间,在某些时候几乎足够让人丧失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可是那天的阳光非常好。金色的阳光似乎能穿越胸膛,抚摸到僵硬的心脏。如同一次重生。
小至说,我们去买DVD。很好的阳光就闪烁在她的头发上。她的头发很凌乱,潦草的,略显褐色,像一大把松软的晒干的海草。一点点化妆也无的女子,穿一件灰黑的棉大衣。里面是黑色厚棉T恤,手腕上系一根红丝线。她穿得很少。然后习惯耸起肩膀做萧瑟的样子。微笑时眼睛和唇角有甜美弧度。平淡年轻的面容散发出薰衣草般的清香味道。
我说,你喜欢什么片子。
太多了,说不清楚。我对它们没有喜欢或不喜欢的选择。演员有JeremyIrons。喜欢他的眼神。
什么意思?
隐晦,湿答答的。
他最近好像有张新片子对吧。
对。《卡夫卡》。可以去找找。
不奇怪她和我有相同的爱好。虽然JeremyIrons看过去只是一个孤僻的男人。有着英国人常有的狭窄的瘦脸。鼻翼两侧深长的纹路,一直延伸到唇角。在东方的命相书里,这样的纹路代表着痛苦的隐忍,称之为法令纹。
网上查阅的资料:十三岁寄读于谢尔蓬的一所学校。早先立志当一名兽医,可后来读了大量戏剧书籍,认为舞台更适合于他。来到布里斯托尔,加入老维克剧院,跟彼得·奥图尔一起演出。一九七一年进军伦敦,先是在街头演出,后在舞台与荧屏上献艺。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成名。
雨水绵绵的城市,长年不见阳光。每一棵树都会滋生出潮湿的霉菌。他在夜色的大街上神情潦倒地独自行走。神经质的美感。手指修长,脸色苍白。在主演的电影里,大部分都容易陷入病态的畸恋。他是喜欢纵身扑入的人,虽然姿态优雅,依然常常溃败到底。他的情欲是黑夜中的潮水,汹涌盲目,但是并不肮脏。只是那种无声的绝望,一丝丝,一缕缕地,从他的皮肤,他的头发,他的手指散发出来。渗透在空气里。消失在时间里。
我们收集他所有的片子。《蝴蝶君》《洛丽塔》《爱情重伤》《命运的逆转》《中国匣子》……然后在我的租住屋里,一边喝威士忌加冰奶酪,一边看至深夜。
相信喜欢他的女人会有很多。那些心里有阴影的女人,看着他的眼神,会觉得满足。就好像一间阴暗的屋子,它不是盲人般的黑暗,它是阴暗。安全地,小心翼翼地收藏起自己的欲望。也许这就是区别。多一点就变成了恐惧。少一点就丧失了秘密。我想,我和小至就是这样难以控制自己的女子。
我在上海并未认识太多有趣的女子。我的生活范围狭小,基本上是租住房附近的街区,包括酒Ⅱ巴,电影院,四川菜餐馆,二十四小时营业的小超市,花店,音像店……我不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否需要紧密的接触,像那些有事没事就碰到一起的人。
他们也许是一些害怕寂寞的人。需要感知皮肤的温度和气味的包围,这样可以不用面对心脏上的破洞。而我觉得,朋友应该是按需要划分的,并且根据这种需要彼此采取合适的方式。比如有些朋友专门用来聊天,你就不要去向他借钱。有些朋友只可以一起做爱,你就把灵魂和身体的距离划分得干净。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去参加过几次所谓的派对。地点大部分是选择在五星级酒店。去的人要提供名片,可见这种活动渗透了势利的潜伏因子。一屋子衣着光鲜的情色男女,身份有金融、广告、出版、网络、贸易等各界人士。二百平方米左右的大厅,白衣的侍应生托着放满酒杯的大托盘来回穿梭,请来的乐队在现场演奏,还有主持人在台上插科打诨。很多人在握手,拥抱,亲吻。某个瞬间你会有一个错觉,以为出现在某部场景不是搭得太地道的电影里。
我欣赏那种穿梭自如的女子,因为她们是上海洋化风情的代表。英语流利,眼神清晰。看得清楚自己的未来和值得笑脸相对的人。这些身材高挑,艳光四射的美女,大冬天穿短袖的织锦缎旗袍,裹流苏纯羊毛披肩围巾,却赤足穿一双镶水钻的细高跟凉鞋。肤色胜雪,软语呢哝。有精致的妆容和无懈可击的优雅笑容。
身份暧昧。也许白天出入高级百货公司和位于高尚地段的写字楼。或者白天睡觉,晚上苏醒,夜夜狂欢在Disco和酒吧。她们是真正的时髦女子,享受物质操纵生活,从不迟疑和犹豫。虽然有时候也显得无所适从,脸上有因为渴望占有愈多而愈脆弱的表情。
剩下的就是一些无聊的人,站在一边抽烟喝酒或发呆。大部分是些自得其乐的男人,对自己的孤独不感觉可耻,坐一会儿,然后沉默地离开。
我和那些男人应属同类。只喜欢独自拿一杯酒,挑一盘子杏仁甜点,然后找个僻静的角落,陷在沙发上旁若无人地穷吃。即兴的发挥不是我的强项。我的预热很慢。感情需要很大的安全感才能活泼地施展,所以在陌生人面前我容易麻木不仁。
我想那应该不是拘谨。我很少对人感兴趣。没有欲望只能说是麻木不仁。
租住的房子以前是西区资本家的聚集地。现在已经没落。法国梧桐。红色尖顶洋楼。凸窗有发暗的镂花麻布窗纱。斑驳的露台铁栏杆和花园。马路空空荡荡。这是一条被殖民文化冲刷的街。它符合我的漂泊感。失去了故乡。
喜欢彼岸花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