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平装]

2013-12-31 
编辑推荐同《爱和自由》一样,《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同样是一本让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长的好书,是值得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平装] 去商家看看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平装] 去商家看看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平装]

编辑推荐

同《爱和自由》一样,《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同样是一本让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长的好书,是值得永久放在书架上的珍藏!

作者简介

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入,“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历年来被CCTV、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千万家长心中的“育儿百宝箱”。
“15年前,故乡宁夏的第一批家长,把心爱的孩子送到我这里,我从此起步。接着是北京、广州、上海、郑州、昆明、西宁等各地的家长,他们关注着远在宁夏的这个教育,并热情传播它,帮动我一路走到现在。 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他们引领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绘了我无尽的爱和对生命秘密的探索。

目录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
人的成长从身体开始,经历情绪、感觉上升到心理、认知,然后由精神升华——这是人内在的不同存在层面。这些奇妙的内在部分将协助儿童自己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唤醒身体,因为儿童生命的禁锢从身体的禁锢开始。让我们一起发现隐藏在儿童身体里的生命力,让儿童的身体成长为精神的身体。
让孩子生活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内心指到哪里,身体就自由地跟随到哪里。
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生命天然拥有情绪,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孩子的情绪,需要为孩子的情绪命名,需要肯定和认同孩子的情绪。儿童有认知情绪的内驱力,情绪自知后即要自我调整,关键因素在于内在自发地产生自我支持和自我关爱的情感。
情绪引领我们进入生命的深处,带领我们升华到精神情绪。
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
感觉是发现的智慧,是儿童认知的基础,是良知和善的来源。感觉让儿童发现了自己的内在世界,带领儿童进入自己内在精神的世界。
我因为某个感觉,闯入了我的内在,生命一下就鲜活了,这感觉使我愉悦。我启动了我,我开始爱我自己了。
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
心理,扩展了儿童内在的空间。同时,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儿童的心理得到成长。心理的堵塞还会障碍认知。要让心理的活动像一条意识的河流一样流过,才不会出现心理模式和心理固着。
对生活和本质的把握,一定需要走过感觉的、情绪的、心理的历程。
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
从感觉上升到概念就是智力。环境的真实是儿童认知的条件,不要让认知的障碍局限在了头脑的系统中;兴趣是成长的内驱力,它将儿童引向了事物的内在,让儿童开始选择,而选择是意志的起始。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儿童生活中的逻辑和智慧。
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
精神,是儿童对真、善、美的了悟。儿童是天生的“精神贵族”,他们天然向往并敏感于精神。
精神环境是儿童精神成长的条件。在“爱和自由”中让儿童的精神成长,让儿童走出精神,创造自我。
精神胚胎的引领
只有精神胚胎作为起始和基础并由它引领,人才有可能创造出自我,成为完整的人。人依靠内在的指引,就不会偏离成长之道。
而觉察是精神胚胎所具备的一种天然的能力。如果觉察不受到破坏,人的生命会被自己永无止境地创造下去。
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
我们是由婴儿时就开始自己创造的一个独一无二的、独特的自己,尽管我们需要借助于环境,但创造的根本来由在于我们自己。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创造自己的“教育”过程。
自我创造的历程
自我的萌芽:我的便便是我的,自我意识的萌芽:“我的”私有财产,自我的诞生:“我的”想法是我的。
自我建立起来,可以使人摆脱“活着”那样的生存的层面,创造自我意识和生活意识,精神和创造的天赋就出现了。拥有自我,就拥有了定力,就拥有了判断力,就拥有了相对的恒定性,你就是力量、界限、价值、爱……
做自己的主人
埃里希·弗罗姆说:“我希望我所爱者能按其自我的意愿,以其自我的方式生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
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我是我们内在的王者,自我才是我们自己。不要让小我替代自我,如果那样,你永远会是外在的反应,你就没有尊严,没有自我价值感,人就不是自己。
完整的人
人是生命体、情绪体、感觉体、心理体、认知体、精神体、灵性体。我们就是这样一个奥妙无穷的有机体,这样一个生命流动的身、心、灵的复合体。
完整的人,你的自我在你生命的最中心,在你的内在环境——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的中心点,并时刻和这些部分连结着,产生着关系……你的生命就以最柔软、最美妙、最喜悦、最智慧、最充满爱、最觉察的状态和谐地盛开着。
再感觉
我们有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的感觉,我们还有一个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的感觉和感觉的组合,那是我们的特别感觉。
感觉使儿童不断发现着新的世界、“发现”着自己……感觉普遍地存在在儿童的生活细节中。“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内心感觉的海洋里!”
不同角度的洞见
在人的生命成长中,有预定好的成长密码。所以,教育者才发现人的成长阶段。埃里克·斯通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和目的。发现它和接受它是人生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让我们一起走进皮亚杰、蒙特梭利、卢道夫·史代纳和爱利克·埃里克森的思想世界,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特征。
附录:释词

后记

金色的希望
一切均源于童年。
童年当是人生基础的奠定。大多时候童年的心境延续至永远——可助他愉悦人生,取得成就,度过逆境,抵抗险风,也可使他软弱无能,心理多病,没有建树。这个意义上,人不过活一个童年。除了爱情的补偿,高校的打造、工作的阅历、金钱的填充都难得根本收益。
改变童年的环境!就可改变人生,改变社会,兴盛国家,优化民族。
但人们的童年是怎样的景象啊!在望子成龙的背后,成人不经意地、潜意识地、频繁地强制和干扰儿童,向儿童宣讲成人的观念和功绩以及对他们训导,似乎认为这样能“教育”出人才。
而每一个童年都在人们所说的“教育”中,在其中成长、求知、快乐、苦难.甚至毁灭。
“教书育人”型的那原来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真的存在吗?“训导和指教”真是起过积极作用的吗?
教育当是创造人自身的事业,而基础教育更当是创建人自身之基础的事业,那是一种至深基础和无限高远的事业,但它并没有受到应有的真正的重视。才高志远的人们远离着基础教育,人们不愿去造就人而更愿意去制造物。
在发达国家,教育思想早在半个世纪前就从旧有的转了一百八十度,但我们的旧教育思维既没有寿终更没能正寝,新教育理念也没能顺利成长和主流化。
教育,如果我们还继续用这个词的话,应该赋予怎样的新内容呢?首先,它不能是“教”,一位老师说,“孩子不能教,一教就教坏了。”其次,它不能“育”,又一位教师说:“我终于相信,儿童是自己成长的。”

文摘

(一)唤醒身体
婴儿必须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发现身体,让身体醒来,他才能够使用自己的身体。
比比40天时已经可以把手放在嘴里了。口的吮吸使比比的手一天一天地苏醒了。有一天,他的手偶然抓到了正上方的木环,当他摇晃木环时,拴在另一头的挂铃突然响了起来。对于婴儿来说,这无异于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令人兴奋。
那是在比比40天时,比比的妈妈在绳子的一端给他系了一个小木环,另一端系了一个响铃悬挂在空中。木环吊挂在比比躺着的正上方。
偶然的碰撞之后,比比开始想用手去抓木环,但他的手颤抖着,不受他愿望的支配,他抓不到木环……努力了很久,他偶然抓到了,当他摇的时候,系在绳的另一头的铃就响了起来……从偶然抓到,到他逐渐可以控制他的手去抓……终于,自己的手被自己使用了。这以后比比见绳就摇……
手原来可以“自己”动,手就被感觉到了。手被感觉到了,接着,手就跟随了意愿。意愿也开始萌芽。手就在重复和不断的使用中被支配和使用了。用手可以达到目的或者实现一种愿望。皮亚杰认为,这是儿童最早的智力萌芽。
他不停地用手脚做动作,做各种动作,反反复复,达到感知、熟悉它们,并熟练地使用它们,最后忘却它们,最终手和脚的动作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自动和自由,走到了意识之外。
婴儿的手首先被含入嘴中。婴儿的嘴感觉到了手,嘴和手就开始协调。虽然刚开始他只能使用他的嘴,但这个举动似乎也是无意识的使用。他就从嘴开始起步,纯然的用嘴唤醒他未来通向智慧的手;然后爬起来,开始尝试直立形态的生活而成为人的形状;他还要逐渐把所有身体的功能在活动中协调起来,以便建构自己的协调能力。
曼曼刚1岁,学会了走路,只是步履比较蹒跚。他来我家做客,先在我家来回地蹒跚……“视察”了一番后,他扬着头。双眼聚焦在我家书架的第二层。他静静地凝视了一会儿,然后举手指着上面……他要什么呢?书架的书上放着一顶红色宽边、镶有一圈黑色丝带的呢帽,是帽子吸引了他。

喜欢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