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秘密副作用 [平装]

2013-12-30 
编辑推荐《秘密副作用》编辑推荐:《秘密》推荐者李欣频亲身实践后,发现《秘密》里还有10个你不知道的秘密。《秘密副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秘密副作用 [平装] 去商家看看
秘密副作用 [平装] 去商家看看

秘密副作用 [平装]

编辑推荐

《秘密副作用》编辑推荐:《秘密》推荐者李欣频亲身实践后,发现《秘密》里还有10个你不知道的秘密。《秘密副作用》台湾上市第一天引起抢购断货,瞬间名列排行榜榜首!
每个看过《秘密》却狐疑“怎么没效”的读者,终于可以恍然大悟!

名人推荐

好友庆玲的读后感
一收到,就彻夜未睡兴奋地看完这本书,已经好久没有看到一本句句都是重点、章章都是真理的书了。
是的,我也是《秘密》一书的支持者,也是心想事成的实践分享者,但我必须诚实地说,在我们人生“心想事成”的过程里,确实有许多模糊的灰色地带与“其实卡卡”,这些都来自我们多数人无法触及到有求必应所示现的究竟真理。虽然,我们都曾经感受到:我所想的,好像变成真的了。但大多数最关键的时刻,人们还是感觉到,必须要求助比“自身”更大的力量者,并相信和求助于这些与祈祷相关所衍生的各种心灵仪式与信仰。
当我阅读这本书时,心中不禁赞叹与感动,这是一个来自何等奉献的灵魂,在大量深度阅读所有博大精深的显化书籍宝典,同时用自身在生命中宏观的觉察,才能领悟到如此透彻又清楚的显化之道呢?
普世里许多人知道“秘密”,却不一定能分享,也就更不一定真正懂得其中的奥秘之处。原因似乎是每一人用他所理解的秘密来理解着宇宙大秘密。
当看完十个章节后,我是喜极而泣的,因为这本书太重要了!已经有那么棒的指路人,为每一个灵魂更高的生命蓝图指引出正确的方向,我们不再需要绕道求证着自以为的目标,而是欣频书中所言可以用什么方式,让大多数人可以享有最多的爱、学到更多的智慧?这就是最大格局的人生蓝图。
我知道我的人生又将可以更真实地与当下合而为一,而求取之心早已进入了转化,得到了更多大爱的视野了。我与先生、孩子都将因此书而得到最珍贵的生命礼物,我也将分享给所有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谢谢欣频为我们的生命,总是带来最光亮的指引,一直都是。

作者简介

李欣频,中国台湾女作家,19岁成为台湾的文化地标——诚品书店的御用文案,被誉为华语世界“文案天后”。至今出版了27本畅销书,《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希腊:一个把全世界蓝色都用光的地方》等多本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台湾政治大学广告研究所硕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并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她是情感世界的文字精灵,平均一天阅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最多时一年举办100多场讲座。她30多岁游历过近40个国家,担任多家知名媒体的专栏作家,将其经历挥洒自如地转化为无限的文字。

目录

缘起
第1篇 正面思考≠正面感觉。并非由“心像”或“思想”产生吸引力,而是感觉与情绪!
第2篇 人们不知自己真正要什么,于是“心想事成”就成了灾难!
第3篇 你想要的,你现在身上就有!
第4篇 你想要的,如果你现在身上没有,就算“假装”也吸引不过来!
第5篇 你的许愿,会受限于你的想象力不足!
第6篇 丰足吸引丰足法则:当你不再需要吸引任何东西的时候,你原来需要的人事物,反而倒过来需要你!
第7篇 越努力只选择“正面”, 对等的“负面”就直接进家门,躲都躲不掉
第8篇 不判断、不选择、不惯性反应、正负全然接受;在两极之上才是创造的源头!
第9篇 “期待”就是把你带离当下,本身就是错误的创造法则!
第10篇 生命蓝图高于创造法则之上
附录

序言

缘起
2007 年3 月,我在台北学学文创开了人生创意课,当时就是以在网络上流传的《秘密》影片作为教材,佐以量子物理学的观点,跟学生讲解“创造的法则”。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影片时,非常惊讶我过去所用的想象创造法,原来有这么一个专有名词—“吸引力法则”。巧合的是,我班上的学生谢明宪,早在我还没介绍这部影片之前,就已把此片翻译成中文配了字幕给他的好友看。后来方智出版社主编赖良珠问我《秘密》是否值得出版时,我非但大力推荐此书一定要出,而且预言一定大卖,并推荐谢明宪作为此书的翻译者(从未翻译过任何一本书的他,就是“心想事成”的最佳示范者)。后来这本书在2007年7月上市后销售百万册,突破了台湾出版界的纪录,在内地也卖得非常好!
我还记得当谢明宪成功取得翻译此书的工作时,他问我:“老师,你没有觉得这本《秘密》怪怪的吗?有些道理似是而非,而且误导人的地方还不少。”我说:“我知道啊,但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在悲观的氛围中,总得要有一本简单易懂,而且还有影片讲解的书,让绝大多数的人能从负面的惯性中脱身,正负能量先取得阶段性的平衡后,才能往上拉到更高的层次继续探索。这本书在目前的情形下利多于弊,所以还是要先出版。”
五年过去了,自己也从《秘密》的推荐者,成为亲身实验“吸引力法则”的实践者,而且有满满的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基本上,《秘密》算是一本鼓励大家正面思考、相信自己创造力的好书,而它阶段性的任务也做得非常好—让很多人开始反转悲观的视点,努力往正面的方向去努力。我自己也是“吸引力法则”的成功实践者,让我顺利吸引到免费的迪拜帆船酒店之旅,顺利进了北京大学博士班并同时教书,以及大大小小无可数计的惊喜、奇迹与礼物,可谓是此生中影响我最深的十本书之一。
但正如同一开始我跟谢明宪所持的共同疑问,知道这本书有很多说不清楚、观点互相矛盾的地方,主因是这本书的作者太多,每位作者分属不同的领域与层次,这么多观念全合进一本书,难免会有前后立场不一、用字与观点有差异的状况发生,这些地方就是许多人在实践“吸引力法则”时失败的原因之一。再加上我看到一些《秘密》的副作用开始发生,于是决定把自己亲身领悟的心得,整理成一本书跟大家分享。
这五年来我持续在心灵修行的路上探索不懈,《秘密》书中隐藏的许多问题也一一浮现出来。在我实际应用了五年的“吸引力法则”,直到我决定放掉这法则时,我才真正做到“心未想事已成”,并享受“活在当下”的大圆满状态!
现在,大家该知道《秘密》哪些地方易被误导误读的时候到了。希望所有看过《秘密》的读者,不再被该书的框架局限住广大的创造力,从“正面思考”的紧箍咒中解脱出来,并继续往更高的层次走,开始自由创造我们无法预期的人生!

文摘

版权页:



第1篇 正面思考≠正面感觉。
并非由“心像”或“思想”产生吸引力,而是感觉与情绪!
真正启动“弦能量线”的,并非你在想什么,而是你在感觉什么
这本《秘密》一开始,就提到作家鲍勃?普罗克特(Bob Proctor)的一句话:“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它们是被你心中所抱持的‘心像’吸引而来,它们就是你所想的,不论你心中想什么,你都会把它们吸引过来。”
“秘密的揭露”这篇也提到:“吸引力法则说‘同类’会吸引‘同类’,因此当你脑中出现一个思想,也会吸引其他同类的思想过来。”
而据我所体悟的是,“心像”或是“思想”并非启动“吸引力法则”的关键,“感觉”与“情绪”才是。
在进一步阐述以上观点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认识现在最热门的量子物理学。
长期以来,宏观的牛顿力学与微观的量子物理学对立,形成了“用牛顿力学解释广宇宙”与“用量子物理学解释微宇宙”分道扬镳的情形,于是“弦理论”的兴起,消弭了这两个理论之间的缝隙。
量子物理学的进化版—弦理论,依据日本物理学家加来道雄(Michiokaku)所述,是在1968 年由物理学家韦内齐亚诺(Gabriele Veneziano) 发现的, 他本来是要寻找能够描述原子核内强作用力的数学函数,在一本老旧的数学书里,他找到了有200 年之久的Β 函数(Euler Beta Function),这函数能够描述他所要求解答的强作用力,但不久之后,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伦纳德?萨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发现,这函数可理解为:一小段类似橡皮筋那样,可扭曲抖动的、有弹性的“能量弦线”,而各种粒子彼此之间的差异,只是这弦线抖动的方式和形状的不同而已,这在日后则发展成“弦理论”。
弦是世界上所有物质的最基本结构,大到星际、银河,小到电子、质子以及夸克这一类的基本粒子,都是由“能量线”所组成的。我们可以把整个宇宙看成一首气势恢宏的弦乐交响曲。
弦理论的发现,等于是“能量形成物质”非常有力的科学证明:各种能量弦汇聚成不同的实体物质(粒子)。
真正创造万事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深究到底就是一个正在振动的弦,这“弦”就是我们常讲的“振动频率”,即是我们讲的“感觉”、“情绪”、“能量”、“磁场”,而非“心像”、“思想”。
我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很想要一部跑车,如《秘密》影片所示范的:他憧憬自己正在驾驶一部跑车,但如果他内心底层的感觉是怀疑的,就算他假装很愉快地开着虚拟的车子,这“心像”或“思想”还是无法产生对应的“振动频率”,否则一堆正在在线游戏驾驶跑车的玩家,岂不一一都变成了跑车车主?
《秘密》书中,乔?维泰利博士(Dr. Joe Vitale)在“强效的方法”这篇提到:“此时,这全像式的体验是如此的真实,甚至你连真的车子也不需要,因为你感觉自己已经拥有了它。”这部分是很多人难搞懂的,什么叫做“体验如此真实,甚至你连真的车子也不需要”?
以前我的理解是,只要你虚拟自己在一部跑车上,用细微的感官想象力去感觉车速、风、眼前道路……兴奋愉快到即使没有这车子也一样过瘾,这种“逼真的想象力”才是吸引一部跑车之源。
但后来我实验了非常多类似的例子,发现很难精准地吸引某一件特定物品(书中几个“成功吸引特定人事物”的个案可说是特例,虽然我自己也实验成功了:免费入住迪拜七星级帆船酒店、被邀去云南香格里拉等等),但可以很轻易地吸引一连串类似的感觉,包括我去豪华别墅体验彻底放松,事实上并没有为我吸引来这栋相同的别墅,而是创造出一连串演讲或是广告代言的出差机会,住宿之地大多是可以享受顶级SPA 的度假饭店。
也就是说,真正启动“弦能量线”的,并非你在想什么,而是你在感觉什么;重点不在“心像与“思想”为何,因为同一个“心像”或是“思想”会有上千万种不同的感觉、情绪,关键点在于“感觉”、“情绪”为何,因为“感觉”、“情绪”才是振动频率。
这就是为何《秘密》书中的约翰?阿萨拉夫(John Assaraf)说:“思想有它的频率。”这句话要佐证作家迈克?杜利(Mike Dooley)所说—“借由吸引力法则,你的思想变成生活中的实物”时出现了问题,这也是许多人努力心想却事不成的原因,因为许多读者以为只要“想”自己要的人和事就行了,却忘了“情绪”、“感觉”比你所想的事物重要得多,甚至你不需要想特定的人和事,你只要将“振动频率”调成一致,与此振动频率相对应的人和事自然会过来。因此要随时保持觉察力。
《秘密》书中有一篇“秘密的运用”提到:“把自己带到想要事物的频率,当到达那个频率,你想要的就会出现。”
“你的秘密”这篇提到:“你的力量就在你的思想里。”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不是把自己带到想要“事物”的频率,而是想要“感觉”的频率,因为你的力量就在你的“感觉”里。
一直到《秘密》这本书的中间,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才指出:“其实是‘感觉’在创造吸引的力量,而不是心中的‘景象’或‘思想’而已,如果你正面思考仍然没有感受到丰足、爱、喜悦,那就无法产生吸引的力量。”可是《秘密》全书几乎前大半都是以“心像”或是“思想”作为“吸引力法则”的启动力量,如果读者没注意到原来还有这样的区别,那么前面这些以“思想”或“心像”启动“吸引力法则”的文字,就非常容易造成误读,这样的错误还包括“你现在所想的,就在创造你的未来。”以及在“秘密的揭露”这一篇中提到的“如果想改变生命中的任何事,就借由改变你的思想,来转换频道和频率。”
现在终于恍然大悟了,不是你所“想”在创造未来,而是你所“感觉”的才能创造未来,因为改变思想并不能等同于改变频道与频率,只有改变你的情绪感觉才是创造的关键。
举个例子:很多人想要去旅行,这是很多人的思想,却为何没成真?
因为很多人“想旅行”的思想伴随着“想旅行?等退休以后有钱有闲再说吧”“唉!真嫉妒羡慕别人可以去旅行!”……这样的感觉。
所以“想要去旅行”的思想,并不能让他真的可以很快去旅行,而是得看他怎么第一时间反应出他对“旅行”这两字的真正感觉。
当一个人对“旅行”的感觉是:新鲜、自由、愉快,这样的“振动弦能量”就会创造出与这感觉相应的一连串机会;如果这个人对“旅行”的感觉是:“匆忙”、“紧张”,那有可能会呈现出“匆忙”、“紧张”的场景在他面前—也就是说,“想旅行的思想”不一定会真的帮你吸引到“旅行”这件事成真,而是你对“旅行”的感觉反应,吸引了相对应的状态到你面前。
把“梦想的感觉范围拉大,越大越好”
《秘密》书中鲍勃?道尔(Bob Doyle)提到:“去试开那辆车、去为那房子购买家当、进去那房子里参观、尽你所能去产生‘现在就已经拥有它’的感觉……会帮你真的吸引它来到。”
你得弄清楚:你真正要的不一定是那部车子,而可能要的是速度与自由;你真正想要的不是那栋房子,而是要自己独处的空间。
你得先搞清楚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情绪与感觉,让这感觉自行创造出“对等频率”的人物场景。
换句话说,如果你启用“吸引力法则”去吸引某一样特定的人和事,可能会因为没有成
功而感觉失落,这失落反而造成反效果。
我的建议是,要把“梦想的感觉范围拉大,越大越好”。
举例来说,如果你想要某一栋有景观的大宅,你仔细探究其实喜欢的不是这一栋房子,而是“广大有视野的居住空间”,所以你可以每天尽可能地去享受“广大有视野”的感觉与情绪(而不是把自己锁在“有景大宅”的憧憬中)。
例如:每天找个几分钟,到临近的公园、山林、草地、河边、海边,或是听一些大自然森林鸟鸣、海浪风声等冥想音乐或是影片,让“广大有视野”成为你每天的真实—如何精准地预言自己的未来?不动声色地亲手创造出来就是了!
再举另一个例子。如果你很想要一部跑车,仔细探究真正喜欢的其实只是那种“瞬间加速、驰骋无限、自由自主”的感觉,跑车只是体验这感觉的众多媒介之一。
于是你就针对这感觉,尽你最大的想象力思考一下,有哪些事物可以带给你同样的感觉。
例如:到空地或是人少的地方去骑自行车、直排轮滑、滑板,到海上去冲浪,或是云霄飞车、高空弹跳、滑翔翼,或是有朋友或公司有跑车来接送你……
当你所联想到的可能性越多,你能创造出“瞬间加速、驰骋无限、自由自主”感觉的机会也多。也就是说,你并非吸引到你要的事物,而是你要的感觉!
同样一天24 小时,你可以竭尽超凡的想象力,在眼前的现实环境中,尽可能以最多时间“创造”并“享受”你喜欢的感觉,这样比你“一直憧憬着一部跑车”来得有意义。
因为就算你真的有了那部跑车,但因害怕开出去会被擦损撞坏所以停在车库里,结果还是没有达到你想要的“瞬间加速、驰骋无限、自由自主”的感觉,反而换来一堆得失心,甚至当又有新的车款出来时,你又产生新的欲望,如此无穷无尽,结果活在“不自由”、“不无限”的状态里。
留意每天来到你面前的人事物,这就是你现在的振动频率!
除了上一段提到如何以你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创造”出“你喜欢的感觉”,现在我还要提到如何“被动”地观察出:自己现正处在怎样的振动频率中。
之前在《10 堂量子创意课》中提到:今天吸引了什么?这就是我所选定的版本!
如果我在某一天老遇到塞车或是迷路,表示自己正处在能量堵塞与心灵迷失的状态;如果遇到的人都是工作狂,表示我自己正处在不放松的状态;如果家人生病,表示我自己也不健康(《零极限》的概念);如果有人入侵我的私人领域,表示我防卫心太重,对人不够信任,这防卫引起了别人想入侵的动机,就像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里心灵佣兵的概念;如果今天老是听到施工噪音,隐喻着我的心也很躁乱(否则心情应该不会受到影响,就像是“究竟是幡动还是心动”的故事隐喻);如果浴室的水道塞住,隐喻着我此时的input太多、output太少,得调整一下流速;如果飞机误点,表示我想完成目标的时间表与现实有了落差──今天一整天出现在我面前的人事物、所有外在环境的呈现,都是显而易见的征兆,也是我当天心境如实的写照,既说明我在《盗梦空间》电梯里的哪一层,亦清楚标示了我此时此刻的振动频率为何。
事实上,不是外在的人和事让我们心情好或不好,而是我们心情创造出外在相对应的人事物的状态。
你的心情就是最好的创造频率,这频率会像涟漪般扩散,与这频率相对应的人事物,会自动进到这频率波中,加大这频率波的显化力量与速度!
我再举个切身的例子:我在北京半年期间,每天得请小区物业帮忙叫出租车,有时非常顺利,五分钟就到了,有时等了半小时却等不到车,就算发脾气也没有用,于是我开始以放松愉悦的心态等车,不看表,享受在等车的过程,仿佛时间停止了—通常在这种状态,即使是高峰期,车子仍会在五分钟内抵达(以前在高峰期经常等上半小时,甚至还有车叫到却半途被别人拦走了)。
所以我会随时看出现在我面前的外在环境状态,来检视自己目前究竟是在哪个振动频率带上,因为只有相同振动频率的人和事,才会被吸引在一起。
也就是说,如果平时对你非常好的朋友,今天突然莫名其妙地对你乱发一顿脾气,但他当天对别人却还是非常好,那你就要检讨自己究竟是在怎样的心灵状态,而不是就地跟他在“同一层”里开始吵起来。
简单地说,今天你所遇到的这些人和事,引发你有着怎样的情绪,就清楚地标明你在哪一层,清楚地显现你此刻的振动频率;如果你还有旧情绪,表示还在旧楼层上继续着你的旧模式。
正因为情绪是即时性的、不自觉的,所以就像照妖镜般地骗不了人、更骗不了自己,当你看自己还没有摆脱旧情绪,不要急着躲开,要像是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的真正状态,并立即清扫自己,因为情绪就是最准确的指标,如果第一时间躲开了,就像是把镜子收起来,于事无补。
这就是《情绪的惊人力量》所提到的:“情绪会告诉你当下的想法与频率,是否与自己的本源(Source Self)频率相符合,当两者频率不一致的时候,你的感觉就会变差……当你感觉到爱或喜悦,或者任何正向的情绪,你就是与生命要你成为的‘扩展版本’合二为一了,当你感觉到恐惧、愤怒或沮丧,或者任何负面的情绪,这个时候,就表示你的注意力已转向别的地方,没有让自己成为‘扩展版本’,你没有让自己跟上自我发展的新脚步。”
《10堂量子创意课》亦进一步指出:如果你正在你的梦想之途,现在就会有征兆告诉你—梦想不是未来的某个定点,而是现在就有沿途闪灯的征兆,如果你所设的梦想,在今天现状里没有任何对应的征兆,表示这条路的灯都还没打开,要不就是你又岔错路了,将来也不会发生。
所以当你把自己置放在你想要的状态中,你会发现不适合你新状态的朋友会自动离开,符合你新版本生命的新朋友、新机会开始一一出现。
我在《10堂量子创意课》提到这个例子:当你准备要去英国留学,而且你现在就已经活在那状态里,你会自然而然开始留心所有关于英国的事,包括天气、新闻、旅游介绍等等。
如果你想要检验你的梦想是否已归进你的路线频道?很简单,就是看你今天是否在不刻意安排的情况下,有意外看到、接触到关于英国的讯息—检视每天生命中与梦想相应的征兆与巧合点,这些点就是你所埋下梦想种子的新萌枝芽。
我再举个自己的例子:五年前当我想要到北京大学读博士,我把报名、应考、入学时间写进我的记事本计划之中,其他时间我就过我正常的生活,但我会在睡前回顾并记录今天是否有出现任何关于北京或是北大的任何讯息,我才能“被动”检验自己是否还在那个梦想频率振动带上。
谁说“不好的感觉”和“好的思想”不可能同时存在?
在《秘密》书中反复提到这样的概念:“‘不好的感觉’和‘好的思想’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因为感觉正是思想所引发的,如果你感觉不好,那是因为你拥有了会‘造成感觉不好’的思想,思想决定频率。”如果看完前面细致的分析,你一眼就能看出这段话的问题在哪儿。谁说“不好的感觉”与“好的思想”不可能同时存在?
随便举个例子,“健康”是好的思想吧,但你去问一些久病的人,当他们看到“健康”两个字,却有着“不好的感觉”。
例如:“健康?那是年轻人的专利!”“健康?那是厂商拿来骗钱的工具!”“健康?不生病就偷笑了,还奢望什么健康!”又如“热心助人,善有善报”也是好的正面思考吧,但目前不少人听到这几个字,心中跑出来的第一个感觉反应是:“少管闲事以免惹祸上身。”
也就是说,“好的思想”和“不好的感觉”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而且还经常同时存在,这也就是很多人努力“正面思考”但情况却没有改善的原因,因为很多“正面思考”的概念,都被有毒的感觉与情绪污染了,所以就算非常努力“正面思考”却伴随着“负面情绪感觉”,结果更糟。
这几年我亲眼看到身边好友或是读者来信告诉我“正面思考”怎么无效,当我再细问,把他们所罗列的“正面思考箴言”冷不防地拿来问他们第一直觉,结果就破功漏底馅了。
同理可证,《秘密》书中提到的“感觉美好,却又同时拥有负面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以及《秘密》续集《力量》(The Power)提到的“当你想着你想要、你喜欢的事物时,你的思想就是正面的;而当你想着你不想要、不喜欢的事物时,那就是负面思想。”
我举个反例就能推翻上述的论点:对于瘾君子而言,吸烟是他喜欢的事,让他感觉美好,但想吸烟、喜欢吸烟是负面的思想,所以很轻易就能推翻“想着你喜欢的事物时思想就是正面的;感觉美好,却又同时拥有负面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之说法。
所以“思想正负面”与“感觉正负面”是两件事,如果没有一开始就弄清楚,如果你误以为正面思考就能引来正面人事物,却忽略了里面可能藏有负面情绪,“吸引力法则”反而会创造一些无法预期的、你不想要的后果。
正面思考也有可能引来负面结果
电影《盗梦空间》中,男主角的工作就是帮客户在他竞争对手的脑里植入想法,他说只要把一个念头放在对方的大脑里,它自己就会像种子般地开始茁壮,开始蔓延感染;而且他说:你想要植入进对方脑中的想法,一定要藏在“正面”的讯息里。
例如他把“自立自强”的讯息放进大企业接班人的脑中,这样他就可以解散父亲的企业王国,自己独立创业—可见“正面思考”不一定会带来正面结果,这让我们必须更觉知地分辨何谓“正面”?后果为何?
我在《10堂量子创意课》提到自己的例子:自小我母亲就教我凡事都不要麻烦别人,好处就是我一向亲力亲为、独立完成我所能做的事,坏处就是我总是一个人就把事情做尽了,没有给别人一起参与的机会,我不但失去非常多与人共事的宝贵经验,自己也会经常累得半死。
等到我发现了这个价值观(被植入的种子)后遗症后,就开始学会与人一起共同创造、共同完成;我可以做发起者,做开路先锋,但不一定要坚持走完全程不可,就像大型的计划不一定要自己从头做到尾,即使事情到最后不是我完成的,但我一样可以享受事情被完成的成就感,长程的马拉松接力赛,也是得众人分阶段才能合力完成。
所以我现在开始回想并一一记录“父母亲、过去老师们的名言录”,然后把每一句话对我的“好的影响”、“坏的影响”都列出来,当我看到了这些坏的影响时,我就可以有意识地清除它,不让它再继续蔓长挡住我的未来。
建议大家可以检视自己的大脑,检查我们自小至今,被放进了哪些“种子”,这些“种子”之后茁壮成长为哪些藤蔓捆住我们?
你可以从自己家庭所灌输给你的“自我”、“感情”、“工作”、“金钱”等价值观,检查这些种子至今造成了什么好的影响、坏的影响?或是列出你最喜欢的事物、歌词、座右铭、电影、某位名人的故事……
现在你要像清理自家花园一般,看看是哪些不良的杂草开始消耗你的土地(让你自我滋润度与信心开始不足的是哪些想法),哪些是好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持续让你有生命活力、乐于付出与感恩的信念是哪些想法),哪些种子已经长成了藤蔓围篱挡住了你与人、你与资源间的联系,甚至挡住了你勇敢向未来冒险的无限可能?
我从众多读者的提问中知道,太多人都被绑在父母、学校、社会的价值观里动弹不得,包括:“兴趣和工作是两件事,你得先有稳定的工作,以后才能想你的兴趣,像是作家、摄影家、艺术家、音乐家都是会饿死的,除非要很有才华,但一定不会是你。”“旅行是奢侈的,有工作、有家的人怎么可能常常去旅行?”“我想从事心灵公益的事业,但我得先去赚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些看起来没什么错误,甚至看起来还挺正面励志的普世价值观,却恰好成了很多人的紧箍咒。那些认为工作与兴趣是两码事的人,如果他们去深究以兴趣发展出成功事业者的例证,就不会再给自己找借口。
所以我回答这些读者问题的方式就是:请他们把看似矛盾的两个选项加在一起,看有没有范例、有没有新的出路。所以我们要随时注意,不要被别人所误导,做别人价值观的奴隶而不自知。
我们可以很客观地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既不正面也不负面,只是一个中性的信念,就视你在看这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时,你的感觉情绪与第一个浮出来的直觉念头是什么,这才是启动一连串“吸引力法则”的真正力量来源,因为量子物理学提到:观察者决定观察结果。
格雷格?布雷登(Gregg Braden)说:“目前的状态,是我们从量子世界的可能性中所作的选择,若想要改变任何事物,必须先以新的方式看待它们,也就是在一堆可能性中挑选新的状态,如此一来,在我们的世界里,诸多量子潜能中,只有一个可能性会成为我们经历的真实状态。诸多可能性中哪一段会成真,似乎取决于观察者的意识与行动,换句话说,注意力的目标会变成世界的真实状态。”
所以当我们检视《秘密》的续集《力量》中的话:“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感觉良好,一定会在工作中遇到正面的情境和经验……” 时,你一眼就能看出这段话的问题,事实应该是:因为你用正面的眼光与态度,面对眼前的人和事,你自然会看到好的那一面,于是眼前的人和事都变成正面,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没有所谓“正面”的人和事,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中性的、未被标签化的,你心情不同解读也会不同,而且在不同人的眼中也会有不同的定义。当有人认为正面,一定也有别人认为是负面,所以与“吸引力法则”无关,只说明了你用什么心态、眼光看待世界。
如果举一个生活上贴切的实证就是:“这世界上没有好人或是坏人之别,只有你看待他的方式与你对待他的态度,决定了他要在你面前自然而然地成为好人还是坏人。”
所以当你用旧情绪经验去应对同一个人的时候,除非对方改变对你的看法,否则两人只会一直重蹈覆辙下去!
假装相信是没有用的
在《秘密》书中“秘密的运用”这篇提到:“你要如何把自己带到‘相信’的点上?开始‘假装’吧!”我们现在知道,是“感觉与情绪”才能引发相对应的振动创造力,而不是靠头脑“假装相信”就能做到,因为“假装相信”也有其“情绪振动”频率。
“因为怀疑,所以逼自己相信”,这是一种“怀疑”的振动频率,自然会引来许多相应的人事物。
据我观察,身边的人用“假装相信”来使用“吸引力法则”多半是不成功的,那是因为假装是骗不了心的,心才是真正发出频率的发射站,心的感觉才是如实的振动频率(可以用O 环测试a:让不会说谎的身体告诉你心的实情),除非你真能做到戏假情真,否则这就是许多人心想事不成的主因,心不诚则不灵,那还不如不要“假装”。
举个例子来说,有人希望吸引到能与他结婚的女友,如果当他看到好友结婚时,他第一个跑出来的念头是“凭什么他条件比我差却比我先结婚?应该很快就会离婚吧”,那么,就算他再怎么努力想象新娘的长相、结婚典礼的细节,再怎么假装开心,想得再怎么逼真都没用,因为这一个突如其来、挡都挡不住的闪念才是他心里对“结婚”的真正情绪,这才是根本创造的“原力”(the Force),这情绪是用再多“假装相信”都掩盖不了潜意识的真实。
所以可以用“突发事件”来突击检查自己对这梦想真正的感觉情绪是什么,因为产生“创造”的心弦是完全呼应你内在所有的情绪,当然包括你自己没觉察到的,你或许可以骗得了自己,但你的心骗不了宇宙创造的法则。
从现在开始,心未想,事已成
真正启动“弦能量线”的,并非你在想什么,而是你在感觉什么。不是你所“想”在创造未来,而是你所“感觉”的才能创造未来。
要把梦想的感觉范围拉大,越大越好。
如何精准地预言自己的未来?不动声色地亲手创造出来就是了!
你的心情就是最好的创造频率,这频率会像涟漪般扩散,与这频率相对应的人事物,会自动进到这频率波中,加大这频率波的显化力量与速度!
没有所谓“正面”的人事物,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中性的、未被标签化的,你心情不同解读也会不同,而且在不同人的眼中也会有不同的定义。
假装是骗不了心的,心才是真正发出频率的发射站,心的感觉才是如实的振动频率。

喜欢秘密副作用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