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企管:创业36条军规 | |||
企管:创业36条军规 |
厉以宁、柳传志亲自给《创业36军规》作序,
36位文化界、商界名人联袂点评推荐,
第一部融合北大经济管理理论及6大行业创业实战经验教训的创业书。
36位名人联袂点评、推荐——
蔡文胜 天使投资人 4399游戏董事长
王利芬 优米网创始人、总编辑
王树彤 敦煌网创始人、CEO
周鸿祎 360安全卫士董事长
王兵 鼎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冯鑫 北京暴风网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 ceo
刘苏里 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
刘坤灵 台湾创业投资公会产业顾问及前富鑫国际合伙人
刘东华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创始人,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
黄健翔 体育评论员,节目主持人,数字媒体《时尚最体育》杂志创始人
毕胜 乐淘 网创始人、CEO
乔健 联想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SVP Human Resources, Lenovo
雷军 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金山软件董事长;天使投资人。
曹凤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刘洲伟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总编辑
杜子建 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者、《微力无边》作者
曲向东 北京行知探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张信东 《创富志》主编、原《新财富》主编
刘松琳 聚成股份董事长
查立 起点创投/干龙创投创始合伙人
盛发强 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袁岳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飞马旅 创始人
李栓科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朱立南 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
李善友 中欧兼任教授,创业与投资中心主任,酷6网创始人
王冉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俞永福 优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蒋宇飞 北京壹人壹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
申音 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 电商社总编辑 、前《创业家》主编
何振红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吴声 京东商城高级副总裁
薛蛮子 著名天使投资人
羊东 软银赛富基金合伙人
张颖 经纬创投(北京)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始管理合伙人
王志东 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
李国庆 当当网CEO
孙陶然
他系出名门——
他全省文科第四名考入北大经济管理系
他是厉以宁的学生,也是柳传志的弟子
他身经百战——
20年6次创办和联合创办企业
横跨媒体、广告、公关、消费电子、农业及金融服务业
每一次创业都是独辟蹊径守正出奇
每一家企业都在细分行业名列前茅
孙陶然创办及联合创办的企业——
《北京青年报??电脑时代周刊》,中国第一批大众媒体电脑周刊
蓝色光标品牌顾问股份公司(300058),中国公关第一股
恒基伟业电子产品有限公司,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
永业国际((NASDAQ:YONG)
拉卡拉电子支付公司,第一批获得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牌照,中国最大的线下电子支付公司
推荐序1
推荐序2
推荐序3
推荐序4
推荐序5
自序
第一部分 创业是怎么回事?
军规1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
军规2
梦想是唯一的创业理由
第二部分 创业的三大天条
军规3
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
军规4
创新是最好的创业
军规5
放下身段死缠烂打
第三部分 创业人七大须知
军规6
凡事只能靠自己
军规7
领导要有预见性
军规8
心力强大者胜
军规9
要敢于冒险
军规10
相信直觉
军规11
创业要靠团队
军规12
干部要靠自己培养
第四部分 如何组建公司?
军规13
选对股东
军规14
搭好治理结构
军规15
事先要签股东协议
第五部分 如何选择创业方向
军规16
做最肥的市场
军规17
做减法
第六部分 管理的九个问题
军规18
好的商业模式是成功的一半
军规19
集中兵力突破重点
军规20
先赚到钱再考虑发展
军规21
为公司找一个好的总经理
军规22
企业文化必须一开始就建立
军规23
管理是一门专业
军规24
建班子是管理的首要问题
军规25
坚持战略和定战略同样重要
军规26
打造一支铁军
第七部分 业务的五个问题
军规27
物质激励是第一位的
军规28
不要搞大跃进
军规29
先试点再推广
军规30
坚持是必须的,维持是没有意义的
军规31
成功后不折腾
第八部分 资本的五个问题
军规32
借助资本的力量创业
军规33
融资时要敢于吃亏
军规34
风险投资只是你的一段情
军规35
任何时候都不要让投资人替你决策
军规36
不要为了上市而上市
代跋1
代跋2
推荐序1 厉以宁
孙陶然同学是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前身)1987级的本科生。我当时是系主任,给他们上课,还时常举办讲座。他在校期间就很活跃,还担任了班干部。记得有一次他和另一个同学到我家里,当时我还住在中关园宿舍,他们请我给学生们准备创办的一本刊物题词,记得我写道:一个二十几岁的人,如果天赋很好,可以成为某些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但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意在告诫他们,经济学是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科学,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必须深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有真知灼见。
今年(2011年)是1987级本科生毕业20周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探索的年代、争鸣的年代,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都在为中国的改革道路抒发己见,所以1987级是北大非常活跃的一个年级。他们在校期间跨系之间的交流非常密切,尤其是学生干部之间跨系跨级的交流更是非常多。那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讲座多,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加之特殊的时代背景,这一级北大同学毕业后涌现出了一大批非常出色的企业人才,例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87级图书馆系)、本书的作者蓝色光标、恒基伟业及拉卡拉等多家公司的创始人孙陶然(87级经济管理系)、西藏旅游股份公司创始人欧阳旭(87级中文系)、蓝色光标股份公司创始人赵文权(87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等等。
这些从北大走出的企业家身上有着很多共性。他们都崇尚创新,不屑于人云亦云,他们的企业往往是从一开始就另辟蹊径,开创了一个新的行业;他们都志向高远,意志坚定。这种韧劲源于北大带给他们的高远境界和深刻自信。他们往往能够坚持到最后并最终取得成功。他们都信仰正义,往往能够比同行拥有更高的道德底线并能坚守。他们也都充满理想主义,所以他们一直在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回馈母校。
我认为,从某种角度看,孙陶然愿意花时间把自己毕业20年来创办和经营企业的经验和教训整理出来,这件事本身就具有公益性。既然身为企业人,对社会的最好回馈就是支持和帮助有志于创业的人发展,不论是从资本层面还是从知识层面。
这本书通读下来,虽然我不并不认为陶然的全部观点都是正确的,至少不是全部经验都具有适用性,但我赞赏他勇于钻研的精神以及归纳、总结、提炼知识的能力。我想这也许和他在北大经济管理系学习到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相关。如果真是如此,那是我们这些教师最大的欣慰。
我非常欣慰北大培养了许多出色的企业家,更欣慰他们身上那种低调的北大味道。“野无人迹非无路,村有溪流必有桥”,“倾听江下涛声急,一代新潮接旧朝。”我知道,北大精神的魅力已经深深融入他们的血液,我相信未来这些他们得自于北大的精神财富会激励他们创造出更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以回馈社会,回馈北大。对这一切,我始终充满信心。
推荐序2 柳传志
我认识孙陶然是1995年,当时他和《北京青年报》一起创办的《北京青年报?电脑时代周刊》来采访我。当时IT业相对神秘,只有寥寥几份专业媒体报道相关内容,大众媒体上的报道几乎没有,陶然告诉我他们要开风气之先,在大众媒体上用老百姓读得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述有关电脑的一切,因为电脑必将走下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一股闯劲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后我们一直断断续续有接触,我关注到他创办蓝色光标公关公司、创办直投杂志、参与创办恒基伟业推出商务通掌上电脑等业务。其间,有顺有不顺。再次正式接触是2004年底,我参加联想投资的会议听取孙陶然创办拉卡拉公司的商业计划书,当时他正准备结束长达两年的休假开始再次创业,我非常赞成“联想投资”投资他,因为我知道的孙陶然是个哭着喊着要进步,而且也知道怎么进步的人,是个想干事能干事的人。
会后孙陶然送给了我一本《联想管理大纲》,让我惊奇的是,这是一本我们在1991年前后编辑的管理文件,厚厚的一本复印件上密密麻麻地被孙陶然标注了各种颜色的标记和注释,他告诉我,当年他请人复印了这本管理大纲,一直不断地钻研其中的管理理念并借鉴到自己的管理工作之中,他说是对照这本大纲学习的管理。
虽然我知道这是他的自谦,但是也从一个侧面看出孙陶然是一个非常喜欢学习、非常重视学习的人,从陶然写这本书也可以看出,这20年来,他在创业也在思考,而归纳、总结和提炼能力是一个领军人物非常重要的能力,联想文化非常提倡“复盘”也是这个意思,希望各级管理者能够通过复盘来不断总结和提高,从会做菜到会写菜谱,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
陶然能够在工作之余整理总结出这本书,也是他对自己多年经营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一次复盘,我相信他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后来的创业者会有所启迪。陶然目前正在率领拉卡拉团队在金融服务领域大展宏图,并且有可能成为联想控股旗下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业务模块,成为联想正规军的队伍,我也在此祝愿他和他的团队能够永攀高峰!
自序
写这本小书的缘起是两个非常偶然的因素。
一个机缘是牛文文《创业家》杂志搞的黑马成长营。我因为是创始人俱乐部的发起理事,并且和周鸿一起担任第一届联席主席,被老牛拉着做了第一批黑马导师。其实我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资格做别人的“导师”,本人平生也是最反叛“导师”的,但是老牛同志认为我们这些人必须把自己创业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拿出来和创业者分享,这个理念我是非常赞成的,能够让年轻人少走我们走过的弯路,这是善事,于是就答应了。后来黑马成长营访问了拉卡拉并请我讲一次课,因为准备时间比较紧,我就根据创业路上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写了36句话,命名为“创业36条军规”和大家作了一次分享,这就是军规的由来。
另一个机缘是微博。我也是被牛文文拉着开的微博,于是就顺手把每一句话加了些注释发在了我的微博上,没想到被很多人转发,也引来一些出版界的朋友,大家鼓动我写成书等等,后来就有了中信出版社的约稿,有了今天这本书。
这是缘起,我之所以愿意抽出碎片时间来写这本书,也有几个考虑:
一方面,今年是我大学毕业20周年,想留下一点儿纪念。1987年我以吉林省文科第四名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当时的我们满怀经天纬地之志,一心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无奈求学期间世事多变,1991年毕业之时,我因学校某领导的作梗被分配回长春老家,但我不甘心被命运摆弄,毅然放弃分配放弃户口开始了“北漂”生涯,进入四达集团从合同工开始做起,用了10年时间成为恒基伟业公司(由四达集团改制而来)的第二股东、董事、常务副总裁,其间又创办和联合创办了蓝色光标等公司。人生的第二个20年,我过得可谓是波澜起伏。
另一方面,这20年下来,我创办和联合创办了6家公司,横跨媒体、广告、公关、消费电子、农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每一家公司都是另辟蹊径开创了领域内全新的产品或者模式,而且都做到了细分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位置,这里面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复盘,我也愿意将它们归纳、总结、提炼出来,供创业者同行们参考。
这本书能够成稿,我要感谢很多人。
首先要感谢《创业家》杂志的牛文文社长的“教唆”、中信出版社的蒋蕾和袁博的工作、热心的齐妙小姐的联络以及TT小姐的诸多精彩建议,没有你们的支持这本书不可能如此顺利出版。
我还要感谢过去20年里我创业路上的那些同伴们,赵文权、许志平、陈良华、吴铁、张征宇、宋建元、范坤芳、赵明明、冯庆宇、李明、刘峻谷、黄明、孙积慧、吴子申、戴启军、徐氢、陈灏、张卿等等,没有大家一起奋斗,就没有我为之自豪的这些成功企业。
其次、我要感谢那些在我生命的每个阶段启迪我、支持过我的同学们、朋友们,你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们,多年以来,因为工作关系我照顾你们太少,你们为我付出太多,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够真正践行自己倡导的六分之一生活理念,有更多的时间和你们在一起。
最后,要特别感谢我热爱绘画的大女儿Amy,她动手帮我画了一幅精美的插图作为本书的点睛之笔,让我实现了和女儿“同场竞技”的小梦想。
孙陶然
2011年12月于北京,空气质量“轻度污染”
代跋1
《创业家》黑马营第一教材
—“简明国民创业教程”诞生记
孙陶然兄《创业36条军规》正式出版了,微博上的创业者都很期待,《创业家》黑马营的学员们更是格外高兴。说起来,这本书的诞生,与《创业家》杂志及其黑马成长营,与这两年中国的创业浪潮,还存在着一些不得不说的“神秘联系”。在此书出版之际,陶然兄授权我这个知情人来说说“出版内幕”,很是荣幸。
4年前在筹备创办《创业家》杂志的同时,我就和陶然兄等几个著名的连续创业家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国内的创业者,最缺什么?或者说,我们能为创业者提供点什么服务,让创业人群在中国能不那么孤独,不那么迷茫?尽管有30多年的市场化变革,尽管政府一再鼓励,创业在中国仍然是个小概率事件,仍然是少数不安分的冒险者独自涉险然后苦苦求生的个体过程,每个成功创业者的心上都结满了茧子,都写满不可言说的苦痛体验。在中国,一个人的创业之初乃至创业早期,很少有渠道可以获得真实而成体系的“国民创业教程”:怎么开公司,怎么融资,怎么建立创始团队,怎么找到自己的产品定位,怎么寻找自己的客户和市场,怎么和工商税务打交道,怎么建立可规模增长的商业模式,怎么处理早期团队的分裂……别觉得诸如此类的“初级问题”简单,对初次创业者来说,每个都可能成为生死问题。就是那些已经成功的著名创业家,也有可能还在为创业初期的某个初级问题所困扰。
办一本创业者杂志,能不能同时再办个创业者交流和培训组织,让已经取得成功的创业家用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来帮助刚走上创业苦旅的创业者?拥有一大批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一笔宝贵财富;帮助下一代年轻创业者,才是创业家群体最大的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应该办一个创业家帮助创业者的实战培训孵化组织,把经过创业家自己总结梳理的创业实操案例,由创业家自己成体系地传授给年轻的创业群体。
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个组织,就是今天的创始人俱乐部和黑马成长营;孙陶然是最早的策划者和发起者,他是创始人俱乐部最早的20位发起理事之一、首任联席主席,也是黑马营的第一批创业导师。2011年10月,黑马营开营第二天,学员们到拉卡拉上课,陶然兄的讲课PPT,赫然是“创业36条军规”!
这次课非常成功,黑马学员觉得全是沉甸甸的“干货”:孙老师把自己十几年内连续6次创业的得失体会,浓缩成36个最可能出问题的陷阱及相应对策,倾囊分享。问题直指人心,听得人直冒冷汗;对策清晰可行,又让人额手称庆。
孙陶然的这一课,为什么能在黑马创业者中引起热烈反响?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因素:第一,连续创业者经历与黑马创业者的接近性。从北大毕业后,孙陶然就没有正经找过工作,一头扎进创业的苦海,连续6次创业,从四达广告、《生活速递》、蓝色光标、商务通、永业国际,直到拉卡拉,对几种产业领域的创业生态都有深刻理解,对创业各个阶段的沟沟坎坎都有切身体会,创业者听起来很亲切,许多问题感同身受,容易引起共鸣。创业导师假如不是创业出身,或者已成为500强巨头,可能就会和创业者有一定“落差”,针对性和接近性不够。第二,孙陶然又是创业家中特别善于复盘总结的那类人,他从创业起就是联想管理思想的信奉者,后来又进入联想投资大家庭,平时就摸索出一套“先问目的,再作推演,亲手打样(做试点),及时复盘”的方法论。在总结自己的创业经历和体会时,这套思维方法自然显示出了独特的力量。中国很多创新型企业的创始人,在创业及管理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如果都能像孙陶然这样系统地总结出来,传授给创业者,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国的商业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一样,并没有止步于第一代企业领袖,等待人们从传授创业的角度去梳理总结。孙陶然的《创业36条军规》,无疑开了一个好头。
第一次上课开讲“36条军规”之后,陶然兄又在无锡、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多次给黑马营学员及众多创业者做过分享,每次都获得创业者的热烈互动。《创业家》杂志随后刊发了“36条军规”的精要内容,读者反馈也非常热烈。陶然兄在开通个人微博后,也将“36条军规”陆续发布,博友和粉丝们大呼过瘾。从讲课PPT,到杂志刊发,再到微博互动,直到今天正式结集出版,《创业36条军规》这本书的诞生,可以说就是一个与创业者反复互动反复完善的旅程,也是在教材PPT、杂志、微博、书籍等各种传播介质间来回穿行的旅途。它从一个连续创业家的内心流向黑马学员,流向创业人群,再从创业者那里流回到讲述者。
这样的一本书,这样的诞生过程,我自然很乐意把它当做“创始人俱乐部书系第一书”、“黑马营第一教材”来推荐给《创业家》杂志的读者们(其他导师的授课内容也在陆续整理出版中)。可很显然,它更像是为中国广大创业者而写的一本“国民创业教程”,会在一代又一代年轻创业者中传播,并将被未来的创业者们续写改写成“创业维基百科全书”,不再属于任何机构甚至作者个人。
牛文文
创业家杂志社社长,创始人俱乐部常务主席
代跋2
我和陶然是老朋友了,2005年联想投资又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了他最新一次的创业,而后又和他一起推动了拉卡拉加入联想大家庭,在一个战壕里为实现联想的中期战略而奋斗。
过去几年,作为拉卡拉的投资人,我亲身感受了陶然带领他的拉卡拉团队从第三方支付中渐渐脱颖而出,从一个简单的便利店信用卡还款业务发展到全面便民金融服务以及网购支付两大领域,从京沪广深发展到全国290个城市,从便利店发展到办公室、家庭以及个人。其间陶然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在市场的每一个转折点上都能够有预见性地未雨绸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联想投资过去10年,投资了数百家企业,可以说每一家企业的创始人都各具特色,但陶然还是比较独特的。首先他的经历和同龄人相比比较独特,1987年高考时他是吉林省文科第四名,考入当时最为热门的北大经济管理系,师从厉以宁老师。1991年毕业时,本来联想接收了他,但是由于学校没有给他留京指标导致他无法前来,不过他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毅然放弃了分配,留在北京发展。
从北大高才生到一个没有户口的“北漂”,从四达集团的合同工到恒基伟业的联合创始人以及常务副总裁,20年间陶然主持推出了著名的商务通全中文掌上手写电脑,其间又联合发起创办了《北京青年报·电脑时代周刊》、《生活速递》、《户外装备》等杂志、蓝色光标公关机构等企业,每个企业都做到了细分市场数一数二的位置,陶然一路走来很不容易。
前一段时间,陶然打电话告诉我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本书,把书稿发给我请我写点东西,我很为陶然高兴,在联想投资,我们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在联想控股,我们把求实进取作为工作理念,我从陶然身上看到了这些品质。
陶然和联想很有缘,他身上有着很强的联想文化色彩,他提出的拉卡拉十六字方法论“先问目的、再作推演、亲手打样、及时复盘”,与联想的根文化非常契合,他在本书中所总结的36条军规,就是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复盘不断学习的结果。
很多创业者都是将公司作为自己命根子来做的“事业狂”,都是认准一个方向就执著努力的人,我希望陶然总结的这些“军规”在带给读者启迪的同时也能帮助他的拉卡拉团队,以及他投资的其他公司的团队不断提升经营和管理水平,再创高峰。
朱立南
作者是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
创业是怎么回事?
第一部分
军规1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
人们总是看到成功者光鲜的一面,而忽略了创业过程的艰辛。创业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是全方位的,创业之前,一定要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准备充足,如果靠一腔热血一时冲动去创业,往往碰到困难就退却。而人生的道路有千百条,创业只是其中一条,每个人只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道。
蔡文胜
天使投资人,4399游戏董事长
微语录
#昆仑的仑#:
创业是件很难的事,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创业者需要一些特质,事业心、境界、心理素质以及学习能力等,这些特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创业是一场持久战,会深深地影响你和你最亲近的人的生活,请想清楚再出发。
1?创业是件很难的事!
#昆仑的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创业是人生大事,想清楚再出发,创业比打工难百倍,每个成功者都是九死一生的幸运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市场需要之间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公司、适合自己的岗位去打工是本分。
创业的成功率不足三分之一
据统计,在美国新创公司存活10年的比例为4%。第一年以后有40%破产,5年以内80%破产,活下来的20%在第二个5年中又有80%破产。哈佛商学院的研究发现,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率是23%,而已成功的企业家再次创业成功的比例是34%。
不要相信那些一年创立两年融资三年上市的故事,更不要相信有人在厕所用6分钟搞定永远也花不完的钱的故事,否则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些故事,几乎肯定是吹嘘的,即便不是吹嘘的,故事的主人公也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幸运儿,即便跟你吹牛的那个人就是那个幸运儿,也不等于你会是下一个幸运儿。
很多企业在成功后宣传时会下意识地杜撰很多“英雄壮举”,这当然可以理解,一方面成功路上很多事情确实不足为外人道,另一方面人人都有“包装”自己的心理。但其实这是最害人的,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如果你按照成功者宣称的方式去做,基本上会“死无葬身之地”。
在美国,Facebook(脸谱网)的扎克伯格可以在创业之初就收获PayPal前CEO彼得?泰尔的天使投资,还可以找到很多人给他做顾问,甚至可以飞到纽约见一下时代公司的总裁,这都是因为美国有利他主义的文化,有天使投资的文化,也有成熟的产业链,可以帮助创业者创业。但是在中国,几乎没有一个创业者可以如此幸运,中国的创业环境更严峻。
创业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创业是带着一群未知的人去一个未知的地方干一件未知的事,再有能力的创业者也无法在出发之前就想清楚所有的事情,即便是你已经想清楚,一旦开始做也会发生很多变化,所谓“枪声一响预案作废”,绝大多数公司成功时的方向和最初设想的产品都大相径庭。创业者需要在前进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情况以及消费者的反应,甚至是竞争对手的动态来随机应变。
创业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创业之路开始容易,过程很难,收场更难,煎熬是创业的典型状态,创业路上,最常见的不是成功和失败,而是长时间的苦苦挣扎。
10年前,成就一家全国规模的知名公司需要15年甚至20年的奋斗,后来有了风险投资的介入,七八年时间就可以成就一家互联网知名公司。但对于多数创业者来说,不经历5~8年、每周7×12小时的创业奋斗很难有大成。
我的朋友申音是《创业家》杂志的主编,是个非常有思想的人,后来他离职创业,开始创业前他在微博上写道:“从昨晚到今晨,恐惧大于激动,压力大于亢奋。创业只是个人选择,不想放大意义。很多时候,让自己high(兴奋)很容易,让心定很难。开口向朋友要帮助简单,不辜负信任才要紧。第一日,立此存照。2010年12月1日。”这是创业者典型的写照。
创业的机会成本很高
经常有媒体问我最想给创业者的建议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不要轻易开始创业”。据我观察,超过一半的创业者是迷迷糊糊上路的,他们在开始创业之前,其实并不清楚创业是怎么回事,也不清楚创业将给他们的生活和人生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仅仅是凭着满腔的热情以及一个浪漫而美好的想象就开始了,从此踏上一个漫长的、充满变数、迷茫、经常感到无助的长征。
对大多数人而言,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公司、适合自己的岗位去打工是正途,也是个人价值发挥的最佳途径。如果选择创业,很可能会陷入以己之短参与竞争的困境,甚至会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开始创业之前,一定要测算一下自己的机会成本,大凡想创业的人,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然而越优秀的人选择创业放弃的东西就越多。如果以创业的劲头去打工,很多人可能会迅速成为出色的员工甚至中高层管理者,但一旦选择了创业,就会陷入一场持久的苦战,从最低点开始爬坡,单打独斗,当然一旦创业成功,你获得的成就感和物质及精神收获也是打工永远不可能达到的。
2?创业者要过非人的生活
#昆仑的仑#:作为创业者,你要给投资人、合伙人、下属、员工、朋友等所有人交代,你永远无人可求助,你永远得撑着最后一片天,这就是创业者的生活。
创业者的时间表上没有生活时间
正如歌词中所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周鸿祎也曾经讲过,每个创业者在热血沸腾地想象未来自己准备用几年时间取得成功甚至超越成功者时,应该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我是否已作好准备,把那些成功者所吃的苦、受的磨难、承担的压力也在几年里经历一遍甚至加倍?
我常常开玩笑,每个创业者的生活都是非人的生活。打工时你的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一旦开始创业,你的生活将与你的工作“合二为一”,对于夫妻或男女朋友共同创业的,简直是“合三为一”了。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创业者每天一睁眼就面临着房租、水电、工资、货款、现金流等一系列压力,做得顺时你希望跑得更快,做得不顺时呢你希望尽快走出困境,你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梳理公司的大小事情,压力之大,将深深改变你的生活心态以及状态。相信每个创业者都经历过无数个从梦中惊醒,抓起笔记录下一个闪念的想法再继续睡的夜晚。
创业者永远停不下来,我一度非常好奇为什么很多已经把企业做得非常大的企业家工作强度依然很大,甚至压力比我还大。有一次联想控股的副总裁宁旻告诉我,其实成功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他每前进一步都要调动很多资源,例如会给部下许诺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收入,会给合作伙伴承诺合理的回报,甚至会向上级主管单位立下军令状……根本不可能停下来,一旦停下来所有的承诺就兑现不了了,所有人的期望就会变成失望……
创业者要给所有人交代
创业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一旦选择创业,不但你自己会进入一场需要竭尽全力的战斗,也必然会将你周边的全部资源卷进去,涉及的将不仅仅是你自己,还有你的家人、股东、员工以及上下游伙伴和客户。为了解决困难,你会动用所有可能动用的关系来帮忙,从借钱到借力,周而复始。
在公司里,所有人都可以找到上级主管说“我尽力了,能力有限,请求支援”,只有创业者不能说这句话,所有的事情你都无可逃避,你都得撑住。
作为创业者,每件事情都需要你作决策,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公司的生死存亡。可是很多时候,你不能和下属商量,不能和股东商量,你必须自己作决策。
作为创业者,你必须给下属以信心,越是艰难时刻下属越寄希望于你,很多时候真得打肿脸充胖子。你不可以显示自己的软弱和无助,你甚至必须随时表现出信心满满的样子来为下属鼓劲儿。
3?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适合创业
#昆仑的仑#:我认为有事业心的人80%以上事业心是天生的,他们从小就充满正义感和争强好胜之心,不能容忍自己在同学中沦为平庸。对于没有事业心的人基本上可以放弃期望,能力可以培养,事业心基本上不可能培养。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
在我看来,人可以分为两类:侠客型和团队型。侠客型的人喜欢单打独斗,适合做艺术、工程师等工作。团队型的人适合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其中约1%左右的人是领袖型,9%左右是干部型,适合追随领袖共同领导团队,而90%的人只适合做群众。
领袖型和干部型都适合创业,但是创业的领军人物必须是领袖型的人。
打工成功者创业的成功概率并不高于其他人,甚至更低,因为创业者需要的能力和打工者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首先,打工成功者的能力其实并没有他们自以为的那么强。在大企业里面工作,尤其是在外企工作,要求你掌握流程就可以了,凡事都有相关部门支持。所以,实际上你做出的成绩并非拜你的才能所赐,而更多是系统导致的结果。你能干成事情是因为你头顶上的那个品牌,以及你身后那个强大的公司系统,而非你自己的能力。一旦离开那个公司那个职务,你就可能啥也不是了。
其次,创业需要的能力和打工完全不一样。打工你只要干好你那个环节就好,而创业需要做好全盘工作。
最后,他们往往缺乏过程感。这点即便是成功的创业者再次创业时也常犯,过去的成功往往带给他们非常好的自我感觉,认为自己能力很强,认为手中的资源很多,不屑于细节和小事,期望可以快速成功。这些心态在再次创业的过程中非常有害,甚至是致命的。如果调整不好,过去的成功就是现在失败的原因。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著名IT厂商工作几年后因为表现出色被派到美国总部,也做得很好。2005年的时候,他想回国创业,做了很详细的商业计划书,也有投资人愿意投资300万美元。于是他回国考察市场,向很多朋友征询意见,大家纷纷劝他趁回国热回国创业,只有我非常明确地建议他不要这么做,因为我了解他的能力,他是一个舞台越正规他越能发挥的人。我告诉他一旦回国开始创业,将要面对的环境是他完全不熟悉的,关键是以他喜欢规范的性格也未必会喜欢创业的生活。如果全用自己的钱还好,一旦你开始创业用上了投资人的钱,你就背负上了一个巨大的责任,会让你陷入一个在泥潭中挣扎的境况。后来他听取了我的建议,几年以后我们再见面时他很感谢我,说幸亏没有创业,现在发展得很好,并且已经到了另外一家著名的国际企业担任了非常高的职务。
创业者需要一些天生的特质
创业绝对不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事情,创业者需要一些特质,这些特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
2011年《创业家》杂志黑马大会上,我和薛蛮子及雷军一起担任评委,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话题,“如果明天生命终止,今天你还想创业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是天生为创业而生的人,你就应该去创业。
创业者是有共性的。有一次和雷军谈起营销,他说他当金山总裁时为了研究软件的营销,去日本时曾经用一天的时间站在人家的软件店里,研究产品的包装、货架的摆放,观察消费者的反应,并由此总结出产品包装一二三,店面广告一二三。类似的事情我也做过,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四达集团公关部,集团要求我们为一个教育项目做个营销方案。当时全部门没有人会,我花了一笔钱跟一个4A公司的策划总监买了人家一个废弃的营销方案,然后自己从方案的结构、思路、逻辑上分析,硬是从一个方案之中反向学习到了如何策划营销。当时关于广告的书很少,记得有一本台湾人写的《成功广告80例》,里面每个案例都被我用自己总结的营销框架推演过。
柳总(柳传志)讲过,成功的领军人物应具备4个素质:(1)目标高远,意志坚定。(2)心胸开阔,情商要高。(3)企业利益放第一位。(4)学习能力强,爱学习而且会学习。
我认为创业者需要具备4个素质:(1)事业心,是否把企业当做命根子来做。(2)眼光和境界,要比别人想得多,比别人看得远,具备一种比别人更高的境界和眼光。(3)心理素质,能否百折不挠、处变不惊。(4)学习能力,是否以学习为生活方式,有无及时复盘的习惯。当然作为一个领军人物,舍小我为大家的胸怀也非常重要。
应届生尤其不适合创业
金融海啸时,很多人呼吁大学生创业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媒体采访我时我明确表态说这种说法是不负责任的。试想,一个大学生如果连工作都竞争不到却要去创业,和让一个盲人去骑瞎马何异?应届生去创业绝大多数只能干最低端的职业,是摊煎饼还是送报纸?我没有看不起这些工作的意思,但是我认为如果一毕业就去创业,会直接降低自己的社会交往层次,导致缺失很多经验和知识,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除非是极个别的天才,否则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毕业进入一家大公司,接受正规化的职业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经过一两年的训练,再出来创业,则从管理经验、人脉、眼界上都有好处。
我回想自己的经历,比较遗憾的就是未曾在大公司打过工,导致很多的管理方式需要自己去悟,去偷师学艺,虽也有所成就,但毕竟走了很多弯路。如果可以选择,最理想的职业道路是本科即可,不必读研究生,除非你想做学问。走出校门进入大公司工作两到三年,然后进入小公司或者去创业。我不赞成在大公司待太久,我认为在大公司待5年以上的人基本就废了,进入眼高手低一群,成了温室里的小白鼠,生存能力退化,却又自视很高。这样的人一旦离开大公司的环境,身上的品牌光环去掉之后,会顿显能力缺失,要跌跟头的。
更多企管图书请访问:http://www.reader8.com/book/qiguan/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网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om/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