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管理学 >

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李平著)

2012-11-20 
《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的内容来看,艾森哈特教授所涉猎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她的研究兴趣涵盖了战略决策、组织变革、创新管理和创业管理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领域也涵盖了许多中国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李平著) 去商家看看
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李平著) 去商家看看

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 [平装]

编辑推荐

从《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的内容来看,艾森哈特教授所涉猎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她的研究兴趣涵盖了战略决策、组织变革、创新管理和创业管理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领域也涵盖了许多中国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积极开展对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对中国的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案例研究方法?理论与范例:凯瑟琳?艾森哈特论文集》由14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都非常精彩,读起来引人入胜。读者们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规范、科学、严谨的案例研究方法,亦可了解国际学术界在以上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平,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企业管理博士,现为哥本哈根商学院国际经济管理系中国企业管理专业终身正教授,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系管理专业终身正教授。任Journal of Trust Research总编、创始人,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评委,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评委。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组织变革、环境—组织-战略互动演变的全球文化互动整合化模型等。
曹仰锋,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现在哥本哈根商学院国际经济管理系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2009-2011年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兼任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跨文化情景中的领导决策模式、高层管理团队(TMT)、中小企业在新兴市场的国际化战略及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等。

目录

第1章 由案例研究构建理论
背景
案例研究方法
由案例研究构建理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更好的故事和更好的概念:严谨和比较的逻辑
单案例研究更有优势吗?
经典案例研究果真是松散的单案例研究吗?
“更好的故事还是更好的概念”?——一个错误的二分法命题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由案例构建理论:机会与挑战
证明理论构建的合理性
案例的理论抽样
处理访谈数据
展示实证数据
新理论的撰写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快速变化环境下战略决策中的政治:构建中层理论
研究方法
政治的起源
政治的组织形态
高管团队内的政治与公司绩效
构建快速变化环境下政治的中层理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5章 快速变化环境下的战略决策制定过程:微型计算机产业的四个案例
背景
研究方法
四家公司及其战略决策
命题和假设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在快速变化环境中进行快速战略决策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怎样制定快速战略决策?
战略决策速度与绩效如何联系?
构建战略决策制定速度模型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7章 企业内部经营领域的演化:多事业部高科技企业经营范围丧失模式
方法
经营范周丧失的模式
讨论和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持续变革的艺术:在不断改变的组织中连接复杂性和时间定速演化理论
方法
组织多产品创新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 架构创新与模块化公司结构
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 出售方眼中的故事:新创企业的“求偶式”并购与“联合型”治理
研究方法
求偶式并购与联合型治理
讨论
参考文献
第11章 市场建构与边界塑造:初生市场中的创业权力
方法
研究结果:市场建构与边界塑造
初生市场中创业行动的一个模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2章 联盟组合的起源:企业家、网络战略与公司绩效
理论背景
研究方法
倡导行业架构:建立与加强基础关系
协调多样性的合作伙伴:跳跃至网络的新区域
讨论
附录A 美国无线游戏业发展历程
附录B 联盟组合属性和公司绩效测量指标
参考文献
第13章 重新连接:多业务组织中的跨业务单元协作
理论背景
研究方法
重新连接:创造高绩效的跨业务单元协作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14章 理性启示:决策者从流程经验中学习“简练规则”
引言
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
企业从流程经验中明确学到了什么?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决定现场记录是否有用的关键之一是,写下现场所发生的一切,而不是只挑选记录那些看起来似乎重要的事物,因为我们通常很难预知将来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第二个要点是,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来深化对现场记录的思考,例如“我从中学到了什么?”“此事件与前个事件有什么不同?”举例来说,Burgelman(1983)在研究企业内部创业时坚持大量使用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历程,包括跨案例的比较、预感到的某些关系、奇闻轶事和非正式的观察。此外,团队会议也是有助于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重叠进行的工具,研究者在会上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涌现的观点。
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重叠进行不仅使研究者的数据分析有个好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可以发挥灵活数据收集的优势。实际上,理论构建型案例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数据收集过程当中做调整的自由。这样的调整可能是为探索某种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主题而新增案例。例如,Gersick(1988)在她原有的学生团队的案例集中又增加了几个案例,这样她就能更清楚地观察各项目团队的转型点行为。这些转型点行为出乎意料地有趣,因此Gersick增加了额外案例,目的就是能更聚焦于转型阶段。
数据收集工具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例如在访谈提纲或调查问卷中增加问题(如Harris and Sutton,1986)。这样的调整有助于研究者发现涌现的主题,或者抓住那些在特定情境中出现的特殊机会。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做的调整就是增加所选案例的数据来源。例如,Sutton和Callahan(1987)调查案例的过程中出现了可以参加债权人会议的机会,于是他们就增加了观察性数据。Burgelman(1983)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发现某个人很重要,就增加了对此人的访谈。Leonard-Barton(1988)在研究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初步发现,于是通过增加几个实验研究来进一步推进这一研究。
上述几种中途调整数据搜集方式的做法带来了一个重要疑问:在研究过程中变更甚至增加数据收集方法合理吗?对构建理论的研究来讲,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研究者在设法尽可能深入地逐个理解每个案例。其目标不是要产生关于一系列观察的统计结论。因此,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数据收集机会或者新思路涌现了,那么通过调整数据收集方法来利用它就是合理的,前提是这个调整可能会使理论的根基更扎实或提供新的理论视角。这种灵活性并不意味着缺乏系统性,恰恰相反,它是受到控制的机会主义,这样研究者才能充分利用特定案例的独特之处和涌现的新主题,来完善最终的理论。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概论(教育部高教司)

大秦帝国(套装全6部11卷)(孙皓晖著)

漂游放荡(签名版)(编号223著)

贝太厨房:一碗好汤2(《贝太厨房》编委会)

经典月子菜(贝太厨房图书制作团队)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