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职场急诊室:谁没一点病(刘同著) | |||
职场急诊室:谁没一点病(刘同著) |
每年都会给身体做体检的我们,有想过给自己的职业也做做体检吗?
有些你认为是你特有的工作方式,也许这个“特有的工作方式”在外人看来就是阻碍你升职的障碍。
有些你认为长久以来都必须这么干的那些事,也许“必须这么干”正是你迟迟得不到老板重视的原因。
还有一些与工作无关,却与性格有关的习惯。这些习惯没有人会告诉你“如果你改正,你将成为一个趋于完美的人”。因为你改正了,只对你有好处,对他们任何人都是压迫——职场有时候也不如你想象中那么美好。
入行这些年,我得到过好多人的帮助,我非常感谢他们。但沉下心来你会发现,真正需要感谢的人是你自己。
同事一个不屑的眼神,你便能读懂对方对自己的不满。
老板一个欲言又止的神情,你便能知道自己考虑得欠妥。
客户一个惯用理由的推脱,你便能捕捉到事情失败的真正原因。
这些都是你自己的察觉,而不是外人每天拿个小本子帮你记录,时刻提醒你。
试想一下,如果你能做到时时刻刻用正确的标准去衡量自己,时刻反省自己工作的初衷与结果,你的收获将是吓人的多。
靠外界的评价,也许你一个月能进步两三个台阶。然而靠自己的自省,却能够每天进步一个台阶。
这本书叫《职场急诊室——谁没一点病》,搜集了近百位初入职场以及已经在职场奋斗过多年却缓慢前进的同学案例。
看的时候,你们千万不要指着病例嘲笑他们:“哈哈哈,我有个同事就是这样”或者“这个道理我初一就懂了。”
我想说,这里面所有的病例,起码我本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患过,只是患病时间长短的不同。
大头症,红眼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王子病,被害妄想症,口不对心,以及严重的拖延症。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道理:职场无医生,谁都有一身职场病,人人也能久病成良医。此刻,当你拿起这本书读到这段话,就是我们自我诊疗的第一步。
只要出发,便能到达。
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初衷。
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节目叫做《怪癖大调查》,每个参加节目的嘉宾都要说出自以为不可告人的怪癖,然后节目组经过调研,最后得出拥有此怪癖的百分比人数。结果往往出乎意料,每位嘉宾都以为自己的怪癖独一无二,害怕公开,最后发现,原来和自己一样的人有那么多,这个节目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别以为自己的毛病独一无二,自卑尴尬,其实所有人都一样。
职场也一样。《职来职往》播出之后,大家给了我一个知心大姐的身份,可我又做不到知心大姐那么温暖那么体恤那么循循善诱,而同事说比起知心大姐来我更像是隔壁开餐厅的王阿姨,语速快,说话直,人来人往都是客,兴致好了免个单,兴致不好打个折,不允许客人做过多的停留,每天都赶着翻桌接客……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同学给我写信发邮件问问题,他们有的大四,有的已经进入公司工作,也不乏大公司微博认证的同学,谢谢你们对我的信任。虽然我的主业不是包办婚姻包找工作包指方向,但是在研读了所有来信之后,我还是很努力地完成了这本书。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写这本书比以前写小说难多了。
版权页:
插图:
首先我想表达,我对你是有好感的,但是你在台上太招摇了,有点像猴子,不庄重啊!好了说我自己的事情吧:我是一名毕业一年的IT产品助理,我觉得现在的工作环境挺让我无语的。我身边的同事都特差劲,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根本无法成长,做的活儿差就算了,也不会做人,平时打个照面连招呼都不打!也好,反正我也不愿意理他们,层次太低了!我觉得我之所以也做得不怎么样,全是被他们影响的。你说,我该不该换一个工作环境?
你明明就是来咨询的,何必上来就给我难堪呢?好了还是说你的事情吧。
你的来信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标题:我不貌美如花,所以你也不沉鱼落雁。
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惹事不生非,个性独立,态度鲜明,知道自己哪儿不足,也很少对同事颐指气使。但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习惯用自己见识过的高标准去要求别人,而非要求自己。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虽然自己不行,但别人也不咋地。
以前有调查公司对职场进行“最讨厌打交道的职场同事类型”调查,以下几种人令人十万里远就想回避。一种是自己觉得自己哪哪儿都牛,什么都装大尾巴狼。对付这种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逮住机会猛打击他两次,他的气焰就不会那么嚣张;还有一种人不仅让你想回避,还想绕行。这种人就是自己很清楚自己不怎么样,但永远也瞧不上别人。别人在他们心目中就是四个字“什么玩意”,还带个儿话音。
第一种人说得太多,不说了。说说第二种人。
第二种人有一个典型的代表,陶晶莹。
据说当初的陶晶莹一张毒嘴特损人,一眼就能看出别人的缺点,然后一针见血不留情面,导致很多人很怕她。后来前辈小燕姐告诉陶晶莹:“既然你一眼就能看出对方的缺点,你肯定也能一眼就看出对方的优点,你不如试试以后少说缺点,多夸优点。”陶子照做了,然后,到了今天。
能看出别人不足的人,心里是有审美观的人。换句话而言,他们对于工作都是有标准的,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类人大多数都是聪明人,只是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别人身上,而鲜于告诉自己应该如何改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