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经济管理 > 经济 >

怪诞行为学(怪诞行为学升级版+怪诞行为学2)(套装共2册)(丹.艾瑞里著)(1)

2012-11-07 
  《怪诞行为学套装》内容简介:我们是如何看待金钱的?是什么让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对经济看走了眼?是什么让人们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去借贷?非理性是如何驱使我们作出决策的?我们如何才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怪诞行为学(怪诞行为学升级版+怪诞行为学2)(套装共2册)(丹.艾瑞里著) 去商家看看
怪诞行为学(怪诞行为学升级版+怪诞行为学2)(套装共2册)(丹.艾瑞里著) 去商家看看

怪诞行为学(怪诞行为学升级版+怪诞行为学2)(套装共2册) [平装]

编辑推荐

《怪诞行为学(怪诞行为学升级版+怪诞行为学2)(套装共2册)》编辑推荐:尝试用“非理性”的决策方式,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的“逻辑”,你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它从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行为和决策;它由“蜘蛛侠”经济学家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写就;它被视为颠覆传统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的力作;它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人类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它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畅销书作者的高度赞誉;它受到许多多国读者的喜爱和肯定;它长踞《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亚马逊网站畅销书排行榜;它可以彻底改变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眼光;它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作出最佳决策的行动手册!

名人推荐

解释非理性行为

梁小民
那是30多年前,我在东北林区工作。有一天,当地商店的经理来找我说:“咱们店里的白糖卖不出去,眼看快到夏天了,再卖不出去就变质了。你是学经济的,能不能给我想个办法?”我知道,虽然当年物质短缺“要嘛没嘛”,但林业局用木材换了不少白糖,然而当地人吃糖不多,糖并不紧缺。我想了想,告诉他,你在商店门口贴个告示,写上“本店新进白糖一批,每户限购两斤,凭本购买,欲购从速,过期不候”。告示贴上后不久白糖就卖完了,甚至还有人求这位商店经理多批几斤。
读完《怪诞行为学》我才知道,其实我是进行了一个行为经济学的实验。在不缺白糖的情况下,夏天前买白糖并不理性。但在物质短缺的环境下,人们总喜欢储备物品(当时我管家,各种短缺的物品,如白糖、肥皂、洗衣粉等都有为数不少的储备)。讲自由购买,人们会觉得供给多,不购买;讲凭本限购,人们就会觉得供给有限,即使不需要也要买。何况凭本购买是一种权利,放弃这种权利是一种损失。把滞销的东西作为限量购买的东西,人们就会有这种非理性的购买行为。本书也提到了类似的事例。
经济学总是假设人是理性的,会自觉不自觉地按成本—收益原则来行事。绝大多数情况下也的确如此。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用理性经济学原理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一个青年人原本希望三年内年薪能达到10万元,结果三年内年薪达到了30万,而当他知道他的同学年薪为31万时,为什么又对自己的年薪不满意了?一种无人过问的黑珍珠为什么与其他价格高昂的珠宝放在一起时,身价高出数十倍?人们为什么愿意接受对自己毫无用处的赠品,甚至为此花很大力气去疯抢或者排队?为什么人们对义务干活帮助他人感到很高兴,而干活挣钱反而不高兴?为什么性兴奋时会选择一些极危险的行为?为什么我们总是“言而无信”,做不到许多该做或承诺要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为什么面临多种选择时,我们反而会迷失主要目标?相同的阿司匹林,为什么50美分的管用,5美分的就不管用?诸如此类。
行为经济学正是要解释这些问题的。行为经济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行为,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它对人类各种行为的解释比传统经济学更微妙、更复杂,也更现实。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原理解释不了上述各种奇怪的现象,但行为经济学却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行为经济学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因此又被称为“实验经济学”,对这门学科作出贡献的马修·拉宾获得了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克拉克奖,而对这门学科作出开拓性贡献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和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弗农·史密斯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已超过40岁以下者可获得克拉克奖的年龄限制)。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他们的评价是“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从而解释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现象,尤其在不确定的转型时期,这种现象更多。如股市的暴涨和暴跌,深圳房市的暴涨和暴跌,自杀人数的增多等。因此,行为经济学对转型中的中国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更多的现实意义。但是,要让普通人去读卡尼曼和史密斯的原著和论文,还是太难了,甚至连中国学者写的介绍行为经济学的著作(例如,董志勇编著的《行为经济学》),也难以读下去。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松读完本书。
本书书名的英文原文是“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直译出来是“可预期的非理性:形成我们决策的背后力量”,能更确切地反映出这本书的内容,当然改译之后也不失原意,且更能吸引眼球。这本书用实验的方法解释了各种我们司空见惯而又不能解释的现象。它并不是一本介绍行为经济学的纯理论或学术著作,它从我们常见的一些现象入手来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基础内容与方法,读起来妙趣横生。读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对人类行为的理解进入了一个认知的新领域。它兼备了畅销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译文也颇为准确、流畅。
许多人都喜欢在机场买一本闲书看。当然,你可以选择《驻京办主任》之类的反腐小说,也可以选择《鬼吹灯》之类的盗墓小说,还可以选择《暗算》之类的反特小说。现在,我要建议你选择一本《怪诞行为学》这样的经济学普及作品,你一定会收获更大,而且这本书读起来比那些书更有趣。
长见识的行为经济学



对经济学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经济学这座大厦,完全建立在“人类理性”(或者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亚当·斯密给出主流经济学的假设:人总是于给定的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最近几十年,怀疑和挑战理性假设的人越来越多,并渐渐成为一种时尚。连主流经济学家内部,都有很多人质疑理性假设。他们诘问道:怎么能把人仅仅看成一架精巧的、善于进行利害计算的机器呢?人毕竟都是有感情、有道德的。
2002年,两位实验和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佛农·史密斯,因为“在心理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此,行为经济学似乎终成正果,传统的主流经济学似乎已经过时了。
行为经济学以实验为手段否定理性假设,对人类行为的另一面—非理性—进行分析。本书是在这个领域出现的新的、普及型的重要著作。
本书的作者,透过自己亲自设计的实验,观察“人们实际上怎么行为”,而不是应该如何(理性)行为,试图澄清由主流经济学引起的混乱,帮助人们更好地作出决策,包括私人决策和公共决策。
本书的特点或者说突出之处在于,作者并不认为非理性有什么不好,相反,它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认清了这些非理性,就可以帮助人们从承认我们有偏见、有惰性、“蔑视逻辑”出发,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非理性又是“完美”的,既照顾了人类本性,又达到了快乐的终极目标。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职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及其运用,主要从企业如何管理的角度分析。比如奖金,奖金是一种最通用的激励手段,股权和期权激励方案都在此列。作者认为,奖金数量与员工的努力程度不是正相关的,而是呈“倒U型”关系:达到一定水平后,奖金不但不会激励反而会抑制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人并非只对钱感兴趣。如高额奖金对体力劳动者有提升效率的作用,而对于脑力劳动者,有时则相反。其“完美”意义或者应用价值是,作者建议采取少量、多次的奖金发放办法,以便在激励员工工作和高额奖金抑制员工主动性之间找到平衡。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章开头,就对分工增进生产率作了有趣的描述,本书也把亚当·斯密“大头针制作”的例子照搬过来,不过,他以为分工的好处自不待言,今日的流水线操作,跟制作大头针如出一辙,可是,劳动分工的坏处也不可不查,这即是马克思说的“劳动异化”问题—工人不能体会工作的意义,机械式的操作不但乏味,还缺乏人性、令人厌烦。
有关于宜家的部分很有趣。宜家家居是大品牌,特点是客户买回家具需要自己组装。客户并非组装家具的专业人士,费时费力自不必说。可是,为什么宜家模式风行全球?因为自己组装有某种成就感,如此,过程也不啻为享受了。
还有报复,报复的结果基本是两败俱伤,所谓“杀人三千,自损八百”,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有报复的冲动(不一定真的实施),因为快感!以报复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很吸引人的眼球,也是这个道理。尽管人们知道,在法治社会,使用暴力是违法的。但是,非理性却令人摆脱不掉这种原始的方式。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在多数人看来,比通过法律途径惩处坏人要正义得多。
全书的第二部分,是人际关系中非理性的行为及其运用,主要从个人角度分析非理性的“完美”。
很多人有失恋的经历,开始的时候,以为这是世界末日,断言自己一辈子都走不出阴影,不会再爱其他任何一个人,可是,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失恋后感觉痛苦郁闷的时间,比预期的要短暂得多。作者将其称为“适应性”。短期内,我们可能对某人有强烈的无以复加的情感,但是,没有了它,结果未必如你预料得那样坏,你逐渐适应了没有他(她)的现实,痛苦随着时间而消弭,时间真的是洗刷一切的利器。
有些事情你喜欢,有些则讨厌至极,比如在我看来,为报纸写专栏,就是这样。不到最后一刻,我不会动笔。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厌恶情绪可能让你中断工作,往后拖。可是,了解了“非理性”理论,作者的建议是:不要停下来,一鼓作气做完为止。因为当你做自己讨厌的事情到一定程度时,你的厌恶感会下降,也就是你渐渐适应了。可是,一旦停下来,就中断了你的这种“适应性”,等不得又重新开始的时候,你的痛苦反而会加重。
有人说,中国人容易忘却。2010年7月,中国最火的电影是大导演冯小刚的新片《唐山大地震》,如果不是它,有多少人还记得34年前的那场大灾难呢。
作者举例说,公众、媒体可能对掉进井中的小姑娘更感兴趣,大肆报道,发善心的人们纷纷解囊;可是,对于造成几十万人罹难的大事件,感情却没有那么强烈,甚至认为巨大的灾难,不过是统计数字。这是残酷的现实,连特里莎修女也有类似的看法。
为什么如此?作者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现实背后的逻辑。第一,信息缺失,也就是“可识别性差”。几十万人,对我而言,远不如一个具体的、有名有姓、有具体情境的孩子来得真切。第二,亲密感或者说“生动感”不够。我和他们离得那么远,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情况,不如电视画面上小姑娘与我近在咫尺,时刻牵系着我的心。第三,杯水车薪效应。那么多人有难,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如把有限的钱给一个人。这些分析,当然有可指责之处,但是,仍然值得我们思考人性的另一面。
本书是一本严肃的著作,通篇充满了作者的奇思妙想、非凡创意和不厌其烦地叙述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我们喜欢泛泛而谈,可是,以本书的写法,如果也这样空洞如也,将毫无价值。我佩服作者为科学的献身精神,这一点也是作者的“非理性”吧。
不过,我也想指出,本书以及行为经济学对于主流经济学,特别是对理性假设的误会和曲解。

媒体推荐

本书不是一本介绍行为经济学的纯理论著作,而是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用实验的方法解释了各种我们司空见惯而又不能解释的现象。读起来妙趣横生,兼具畅销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梁小民 著名经济学家
这将是未来几年里最有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一本书。新颖的观点和无法抗拒的吸引力,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丹尼尔?麦克法登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一本极具原创性的书。它找到了人们经常犯下愚蠢以及不可挽回的错误的根本原因。丹?艾瑞里不仅仅写了一本好书,他还让我们变得更明智。
——乔治?阿克洛夫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这本必读书呈现了关于人类行为研究的新鲜观点。它透彻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完成预期目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它更可以让那些对人类行为和经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感兴趣的人大开眼界。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黑天鹅》作者
行为经济学家把新颖、精妙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引入公共政策领域。为什么很多人正冒着巨大的风险却浑然不觉?行为经济学家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听起来不无道理。
——格林斯潘 美联储前主席
丹?艾瑞里是人类行为研究的天才,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在这方面与之相媲美。他揭露并阐释了隐藏在人类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力量。本书赋予你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新视角,让你生活得更加幸福。
——詹姆斯?索罗斯基 《群众的智慧》作者
丹?艾瑞里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科学家。本书系统展示了他所进行的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行为经济学实验,以及他的敏锐洞见。借由他的个人经历和实验研究,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人类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
——乔治?阿克洛夫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柠檬理论”的提出者
事实上,人类并不像计算机那样长于逻辑,这不是“漏洞”,而是本能。在这本充满了洞见性、幽默感和启迪性的书中,艾瑞里向我们展示了短期的情绪波动会长期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但我们常常视而不见。
——克里斯?安德森 美国《连线》杂志总编辑,《长尾理论》、《免费》作者
丹?艾瑞里认为,容易犯错误、贪图眼前利益、有报复心理、感情用事、被偏见左右是人类的本性。他教给我们克服这些缺点的方法,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关系更融洽,工作更成功。
——《纽约时报》书评版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超越以往的成功,丹?艾瑞里做到了。本书相较于《怪诞行为学》来说毫不逊色,书中诙谐幽默的观点将会深刻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包括金钱、工作、友情和爱情。
——《哈佛商业评论》书评版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令人大开眼界。它证实了颠覆逻辑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波士顿环球报》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丹?艾瑞里 译者:夏蓓洁 赵德亮

丹?艾瑞里,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获得心理学博士及商学博士学位。他的文章曾发表在许多重要的学术期刊以及大众媒体上,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科学人》杂志和《科学》期刊等。著有畅销书《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

目录

推荐序/XI
作者序/XV
引言/XXI

第一章/1
相对论的真相 |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
我们生活中的价格“诱饵” 3
巴黎和罗马,你选择去哪里度蜜月? 7
3个人中,你想跟哪一个约会? 10
富人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 13
打破相对论的怪圈 16
第二章/19
供求关系的失衡|为什么珍珠无价?|
黑珍珠如何从无人问津变为稀世珍宝? 21
“幼鹅效应”与“锚定” 22
“羊群效应”与星巴克咖啡 30
“任意的一致”与消费习惯 32
自由市场与宏观调控 37
第三章/39
免费的代价|为什么赠品反而让我们花费更多?|
“零”的历史与传奇 41
免费的诱惑不可抵挡 42
我们为什么疯抢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45
买书免运费与免费换机油 46
政府可以尝试推出免费的政策 49
是什么导致结果大相径庭? 51
第四章/53
社会规范的成本? 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
你需要为了晚餐付费给你的岳母吗? 55
社会规范Vs.市场规范 56
不要向你的约会伴侣提钱 60
罚款对杜绝迟到有效吗? 61
极易被打破的微妙平衡 61
涨工资可以解决“血汗工厂”的痼疾吗? 63
金钱买不来优质的教育 66
“火人节”:纯社会规范的回归 67
第五章/69
性兴奋的影响?|为什么”热烈”比我们想的还热?|
两个“我”:杰基尔博士与海德先生 71
“你只需说不”Vs.“没问题” 77
预防青少年发生驾驶事故的干预措施 79
了解情绪的两面性—冷静与激情 79
性兴奋实验的问题清单 81
第六章/83
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 为什么我们信誓旦旦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
过度消费是明智之举吗? 85
设定自我控制的底线 86
让全身检查像买份麦当劳套餐一样简单 90
拥有“自我控制”功能的智能信用卡 93
第七章/97
所有权的个性|为什么我们会依恋自己拥有的一切?|
为什么卖主的估价总比买主高? 99
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103
宜家效应与虚拟所有权 104
如何治疗所有权依恋症? 105
第八章/109
多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我们希望所有的门都开着?|
留有余地的“傻瓜游戏” 111
新欢与旧爱,应该选择哪一个? 112
让每个人都疲于奔命的“三扇门” 113
果断地关上该关的门 117
饿死在谷堆间的驴子 119

第九章/121
预期的效应|为什么我们可以心想事成?|
费城老鹰队Vs. 纽约巨人队 123
添加香醋的百威啤酒 124
特制咖啡味道如何? 126
赝品也可以卖出名画的价钱 127
美食不如美器,预期改变品位 129
你更喜欢百事可乐还是可口可乐? 131
偏见与第三方 132
第十章/137
价格的魔力|为什么我们喜欢买贵的东西?|
神奇的安慰疗法 139
价格越贵的药越有效吗? 143
安慰疗法的去与留 148
应该让烧伤病人穿紧身衣吗? 150
第十一章/153
人性的弱点|为什么我们不诚实?|
考试中你会作弊吗? 155
政府法令能杜绝不诚实吗? 159
道德准则和就职誓言的力量 162
各行各业中的“灰色地带” 164
谁是世界上最诚实的国家? 166
第十二章/169
企业的特权|为什么现金可以阻止我们作弊?|
可乐不见了,现金还在 171
非现金引发的作弊现象 172
诚实与不诚实的临界点 175
“最终解释权”也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吗? 178
现金时代的终结与舞弊行为的泛滥 179

第十三章/181
啤酒与免费午餐|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哪里有免费午餐?|
个人需求与群体属性的矛盾 183
“免费午餐”是可以实现的 187

附录1: 关于正文部分章节的补充说明及趣闻逸事 193
附录2: 用行为经济学解读美国的次贷危机 215
致谢/247
序一 IX
序二 XIII
前言 人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 XIX

第一部分 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彻底颠覆职场中的既定逻辑 1
第一章 金钱的诱惑: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 3
激励与表现呈“倒U形关系” 5
三名参与者,谁会拿到最多的游戏奖金? 8
面对巨额奖金的诱惑,表现为何大失水准? 14
损失厌恶与对年终奖的预期 16
高额奖金是一柄双刃剑 18
决胜时刻,MVP球员比一般球员投篮命中率更高? 21
社会压力下的表现失常 23
金钱的压力与心无旁骛的剑侠 28
隐藏在小决策和大决策背后的非理性 30

第二章 工作的意义:从乐高游戏中,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 33
职业、理想与价值观 35
薪酬待遇与工作成果,你更看重哪一个? 36
反寄生的鹦鹉和饥肠辘辘的老鼠 39
“意义”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43
你愿意组装多少个乐高玩具? 45
大头针的生产与《摩登时代》 54
给工作赋予意义,让员工更有成就感 43

第三章 宜家效应: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59
为什么我们喜欢买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宜家家具? 61
烤炉里的诀窍和70/30烹饪法则 62
自己折的千纸鹤看上去更漂亮 66
为什么我们愿意购买高价的定制商品? 70
谁家的孩子更聪明、更可爱? 72
有过程,更要有结果 74
努力付出也是一种享受 78

第四章 自我的偏见:为什么“我”的点子比“你”的要好? 81
这个创意是我想出来的! 83
谁的解决方案最可行? 85
爱迪生手中的“牙刷” 90
非理性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93

第五章 报复的本能:为什么我们寻求正义和公平的对待? 95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人类的本能 97
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信任和报复 98
向银行家扔烂西红柿 101
被劣质的售后服务严重激怒的客户 103
一个12秒电话引发的两种行为表现 106
报复的口口相传和恶性循环 110
你想报复的到底是谁? 113
企业应该如何对待客户的报复? 115
“对不起”三个字的魔力 118
报复是痛苦,而非愉悦 120
因报复而成功的企业家 121

第二部分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挑战生活中的常规 123
第六章 适应的法则:如何提高我们的幸福生活指数? 125
人体拥有奇异的适应能力 127
疼痛耐量取决于痊愈的希望 129
幸福感会持续多久? 135
“快乐水车”与幸福指数 140
幸福感和厌恶感的“中断测试” 141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44
善用适应性,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147

第七章 美丽的标准:你会选择谁做你的终身伴侣? 153
面目全非的少年 155
是否有女孩愿意与我约会? 156
灵与肉的激烈战争,谁是胜者? 157
郎才女貌与适应性择偶 159
你会选择和谁约会? 163
美貌不是择偶和幸福婚姻的唯一标准 166
每个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机会 171

第八章 市场的失灵:为什么在线约会比不上媒妁之言? 173
剩男剩女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普遍问题 175
在线约会的有效性微乎其微 178
斯科特的在线约会故事 181
普通约会与在线约会的结合体——虚拟约会 183
用行为经济学解决择偶市场失灵的问题 188

第九章 感情的偏好: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 193
杰西卡与卢旺达屠杀 195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你会把钱捐给谁? 196
密切度、生动感与“杯水车薪”效应 199
理性思维让我们缺乏爱心 202
钱应该花在哪里? 204
如何激励人们向重大灾害的受害者伸出援手? 207

第十章 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为什么我们常常感情用事? 211
我们的行为都会被情绪左右 213
自我羊群效应和情绪层叠 216
最后通牒游戏:应该怎样分配这笔钱? 219
复合型羊群效应对决策的长期影响 222
独木舟与夫妻关系 227

第十一章 非理性的教训:为什么一切决策都需要检验? 231
是什么在左右我们做出重大决策? 233
专家与政策的非理性 238
致谢 245

序言

飞来横祸让我与行为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

很多人对我说,我观察世界的方式异乎寻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要作各种各样的决定。在我20多年的科研生涯里,乐此不疲的就是要搞清楚影响这些决定的真正(而不是人们想当然的那些)因素,这种探索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