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 |
|
|
|
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19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ISBN:7544409058
·条形码:978754440905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以记忆方法为主线,脉络清楚,行文简练。书中列举了许多实例、实验与事实,引用文献逻辑性强,注重其代表性和新颖性,尤其是实验上的代表性,并以专门篇幅介绍了近年来日益活跃的内隐记忆研究和记忆脑科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全新视角。可以说,《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不失为一部具有可读性、指导性与参考价值的代表作品。既可供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人员参考,还可供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参考,特别是对广大的大中学生、青年人以及所有对记忆感兴趣的读者更具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车丽萍,心理学博士后。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自信心及其培养》,参编《心理学大辞典》,在《心理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从事人格与应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媒体推荐 书评
本书系“四种记忆的比较研究”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国内从心理学角度系统介绍记忆术的专门著作。 本书以记忆方法为主线,脉络清楚,行文简练。书中列举了许多实例、实验与事实,引用文献逻辑性强,注重其代表性和新颖性,尤其是实验上的代表性,并以专门篇幅介绍了近年来日益活跃的内隐记忆研究和记忆脑科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全新视角。可以说,本书不失为一部具有可读性、指导性与参考价值的代表作品。既可供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人员参考,还可供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参考,特别是对广大的大中学生、青年人以及所有对记忆感兴趣的读者更具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编辑推荐 《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系"四种记忆的比较研究"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国内从心理学角度系统介绍记忆术的专门著作。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什么是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的重要性
三、记忆的理论
第三节 记忆脑科学方面的研究
一、大脑皮层与记忆有关的部位
二、记忆的生理单元
三、外显记忆的神经机制
四、内隐记忆的神经机制
五、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
第二章 记忆的种类与测量
第一节 记忆的种类
一、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二、形象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与情景记忆
三、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第二节 记忆的测量
一、记忆的品质
二、记忆的测量
第三章 记忆的过程与规律
第一节 记忆的基本过程
一、信息编码——识记
二、信息储存——保持
三、信息提取——再现
第二节 记忆规律
一、时间律
二、数量律
三、迁移律
四、强化律
五、对比律
六、意向律
第四章 行之有效的记忆术
——记忆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联想
一、接近联想法
二、相似联想法
三、对比联想法
四、关系联想法
第二节 组块
一、组块的概念
二、主观组织
第三节 媒介
一、以自然语言为媒介的组织加工
二、以视觉表象为媒介的组织加工
第五章 行之有效的记忆术
——记忆的特殊方法
第一节 思维性记忆方法
一、理解记忆法
二、联想记忆法
第二节 对象性记忆方法
一、系统记忆法
二、概括记忆法
三、图表记忆法
四、字钩记忆法
五、提纲记忆法
六、整体记忆法、部分记忆法与综合记忆法
七、尝试回忆记忆法
第三节 时间性记忆方法
一、及时记忆法
二、分散记忆法与集中记忆法
三、循环记忆法
四、过度学习记忆法
五、限时记忆法
六、选时记忆法
第四节 感官性记忆方法
一、直观形象记忆法
二、朗读记忆法
三、韵律记忆法
四、多通道协同记忆法
第六章 影响记忆的因素
第一节 主观因素
一、目的与记忆
二、注意与记忆
三、情绪与记忆
四、知识与记忆
五、信心与记忆
第二节 客观因素
一、外部情境
二、材料特征
第七章 记忆的培养与训练
第一节 记忆的年龄特点
一、少年期的记忆
二、青年期的记忆
三、老年期的记忆
第二节 记忆的培养措施与教育建议
一、记忆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
二、记忆培养与训练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第三节 记忆术的具体应用
一、怎样记外语单词
二、怎样记姓名相貌
三、怎样记日常琐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书摘
二、记忆的生理单元
1.刺激痕迹
20世纪初,西蒙和海林(Simon&Heling)提出,记忆是“保持痕迹的能力”。之后,有人相信人脑中有记忆痕迹的存在。如当人们记住一个名字时,人脑中就有一个代表那个名字的痕迹存在。最初这种痕迹具有电流的性质,很容易消失,以后经过多次强化,这种痕迹发生了化学性质和组织上的变化,因而成为记忆的烙印。这种记忆痕迹和烙印是活动的,没有一定的部位。这种看法虽有一定道理,但还不能说明记忆的本质。
2.突触结构
有研究者对突触以及单个脑细胞的电生理活动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刺激的持续作用可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例如,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增大,树突增多、变长,突触间隙变窄,突触内的生化变化使相邻的神经元更易于相互影响,等等。这一看法得到不少实验的支持。例如,将刚生下的一窝小白鼠分为两组,一组饲养在有各种设备和玩具、内容丰富的环境里,另一组放在没有任何设备的贫乏的环境里。30天后,发现前一组白鼠的大脑皮层在重量和厚度上均比后一组白鼠有所增加,突触数目也增多,脑中与学习有关的化学物质的浓度较高,学习行为表现得较好。因此,有人认为突触结构的变化,可能是长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3.核糖核酸
20世纪60年代,分子生物学兴起,人们对生物大分子在大脑活动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有较大进展,这就为在分子水平上揭示记忆之谜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借助核糖核酸(RNA)传递遗传信息的机制,这使得一些心理学家假定,个体记忆经验是由神经元内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这种假设可以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改变与之有关的那些神经元内部核糖核酸的细微化学结构来加以证实。瑞典神经生物化学家海登(H.Hyden)训练小白鼠走钢丝,然后进行解剖,发现鼠脑内与平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的RNA含量显著增加,而且组成成分也有变化。海登据此认为,大分子是信息的储存库,RNA和DNA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后来有人又做了其他实验,结果发现将抑制RNA产生的化学物质注射到动物脑内,会使学习能力显著减退或完全消失,而用促进RNA产生的化学物质注入动物脑内,则能提高动物的学习能力,这进一步证明RNA本身的变化是记忆和学习的物质基础。
4.反响回路
通过脑电现象和神经结构的研究,有人认为反响回路是记忆的生理基础。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问存在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环路的
……